火燒圓明園悲劇真相
日期:2016/12/14 18:43: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152年前的今天,公元1860年(鹹豐十年)10月18日,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有"萬園之園"之稱)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此事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當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澱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在此之前,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原本打算准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另有深意……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野蠻地命英軍於10月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園林焚為灰燼。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裡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個應該用黑色石碑加以標記的日子。
英軍點燃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之前英軍到處張貼布告,宣布搗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復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了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绮春園)中所有的皇家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了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了,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征用了,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裡,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獲。”
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奔向圓明園各處縱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
“一根又黑又長的巨大煙柱直插藍天,表明行動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煙柱不斷擴展、變厚,越來越濃,給北京城罩上一層黑雲,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當我們接近圓明園時,大火發出駭人的劈剝和呼嘯聲。日光透過濃煙,給花草樹木塗上了一層慘淡的色彩。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只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並吞噬了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了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仿佛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盡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余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家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裡,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仿佛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溫柔,而圓明園裡,屋頂接二連三地坍塌下來,壓倒了燃燒中仍然挺立的牆壁,吐出大團大團的濃煙圓明園立刻呈現出一派混亂和劫後的荒涼,但宮中仍有大量可以搶走的東西,既然搶劫已經得到允許,大批無所事事的士兵把搶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每一個隱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團就這樣得到了一大筆金子,一個軍官據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當於九千磅之巨。”(據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英軍中校吳士禮等目擊者回憶)
姆吉牧師10月19日來到現場,他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了對象!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了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毀,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孟托邦得知了英國人已經開始執行放火計劃。他在信中譴責英國人的行徑:“此時此刻,大火正在吞沒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對它們神奇的建造工藝歎為觀止。這是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的復仇之舉,因為它毀掉了數世紀以來一直備受景仰的藝術品。”
英國領事兼翻譯郇和一開始還批評法國人的態度,因為法國人拒絕與他們一道焚燒圓明園:“法國人拒絕合作,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行徑並加以譴責,但他們完全忘記了,主要的壞事還是他們干的,他們不僅偷盜毀壞了宮中所有的藝術品,而且還讓他們的人放火燒掉了皇帝寢宮中最漂亮的廳堂。”
中國的目擊者同樣講述了大火之下的悲慘景象。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大火不僅吞沒了圓明園,還蔓延到海澱鎮裡的王公官員府邸。
恭親王率領一批中國官員,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了這一幕。接到恆祺的第一份報告後,他已經得知圓明園遭到了全面破壞,他無法掩飾自己的悲痛和氣憤,所有在場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親王就搶劫圓明園事件向英法兩國特使提出的抗議,只起到了更加堅定額爾金決心的作用。額爾金並非不知道圓明園是皇上最心愛的住所。他心裡盤算著大清朝廷對這座宮殿、園林和裡面的珍寶到底有多麼關心。這也是額爾金決心拿鹹豐皇帝最心愛之物開刀,給他致命打擊的原因。
報復清政府
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勳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准則。
英軍司令格蘭特給法軍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確地坦言:英法軍隊雖於10月初劫掠並部分地破壞了圓明園,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據圓明園,“一月之內,即可恢復”,對清帝不可能發揮重大的打擊作用;而徹底“焚毀此園,對於凶殘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懲”。
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這樣概括贊同燒毀圓明園一派人的立場:“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大手筆。”
法國方面,瓦蘭(杜潘上校)同樣認為英國人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也承認,“很多人譴責這場大火,視其為毀滅文化的野蠻行徑”。但他要求人們在做出判斷之前,首先要了解導致這一決定的各種原因。他贊同英國人放的這場大火,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准,干得好”。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了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了我們的懲罰。”
推薦閱讀:
往事如歌的蒼南碗窯
張家口西古堡
台兒莊古城的復活之路
北京古風遺韻中的600年府學
推薦閱讀:
往事如歌的蒼南碗窯
張家口西古堡
台兒莊古城的復活之路
北京古風遺韻中的600年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