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青巖書院 展古鎮文化

青巖書院 展古鎮文化

日期:2016/12/14 9:46: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青巖古鎮在63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從清康熙時期的周漁璜,到清光緒時滇黔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都有不少詩詞、楹聯和書法作品流傳至今,給古鎮留下了昔日的輝煌。狀元趙以炯除在築主講學古書院外,還在青巖書院講過學,這使青巖書院名聲大振。

    青巖書院坐落於青巖南門的鎮中心高地上,前面是一片田地,旁邊有口水井。房屋依斜坡成梯形修建,大多數是青瓦木屋,門窗和腰台均雕花,是典型的青巖式明清建築。書院共三道門,均是用青石修建。大門上方的匾牌上有“入德之門”四個白底黑字。當時的青巖書院規模相當宏大,占地寬廣,采光清晰,環境十分清靜、優雅,是讀書授教的理想之地。

    青巖書院是本地學子讀書受教、參加科舉考試的學術研究場所,聚集了青巖及周邊縣鄉眾多文人雅士,有著濃郁的學術氛圍。書院聘請了當地有名望的先生擔任主講,學生每月集中一次,主要進行學術討論和研究。學習內容主要是研習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也有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辦學特點主要是義學,自由討論的學術氛圍濃厚,教師和學員在學術上可自由討論,互相切磋,揚其所長。書院還根據本地需要,注意培養生員能詩會文、能寫會畫、能文能武,全面發展。

    歷經滄桑,青巖書院幾經拆遷改造,其布局、環境和歷史風貌已不復存在。目前,青巖古鎮僅存有一條書院街,而在書院街已找不到青巖書院的遺跡。

    近年來,青巖成為貴州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省、市、區多次撥巨款將青巖古建築群修復一新,再現了昔日的風采。2003年以來,青巖鎮一批文化老人,在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自願組織、自籌資金,相繼成立了菊林書院、詩詞學會、德昌民老年電影隊、民族民間歷史文化研究會等民間文化群體。他們以青巖書院為楷模,以繁榮和發展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將古鎮文化搞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2005年,青巖鎮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6年榮獲貴州省第一個“詩詞之鄉”稱號,2009年獲“中華詩詞之鄉”殊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