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唐代古建築,如何一眼識別?

唐代古建築,如何一眼識別?

日期:2016/12/15 0:34: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唐以前的木結構建築從一些磚石仿木遺存中可以看出結構都比較簡單,而從宋代開始建築方面的技術基本都是在唐構基礎上簡化,金元明清數代更是大刀闊斧地簡化,等到民國時期水泥等西式建材、建築技術引進後,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特色也就基本消失殆盡了。

  所以說,唐代三百多年是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而且這個巅峰至今沒有被超越。

  口說無憑,我們來具體瞧瞧繁榮盛世所遺存建築風格特征吧。

 
 
 
斗拱碩大
 
 
 
 
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築最基本的特征,這樣不僅使屋頂建造更加結實,而且外形優美,屋檐看上去也較為深遠。
 
 
 
 
簡單粗犷的鸱吻
 
 
 
 
鸱(音同“吃”)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相傳鸱吻是龍的九子之一。又因其擅長噴水,所以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而且唐代木構建築的鸱吻一般作鸱鳥嘴或鸱鳥尾狀。
 
 
 
 
高挑的屋檐
 
 
 
 
唐代木構建築的屋檐高挑向上翹起,而且屋檐通常分為上下兩層。上翹的檐角可以阻止戗脊上的瓦壟滑落,讓瓦片不易從房檐墜下。
 
 
 
 
較粗的立柱
 
 
 
 
唐代木構建築為了能夠支撐住大的屋梁,所以多采用石柱支撐,而且下粗上細,高大結實,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而且力量感十足。
 
 
 
 
樸實的色彩
 
 
 
 
唐代木構建築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一般均為紅白兩色或黑白兩色。樸素無花,給人穩重,大方的感覺,這是即使在以後的朝代建築上也沒有的藝術風格。是當時的人們追求藝術和美的享受的具體體現。
 
 
 
 
  從唐至今,已歷經千年,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蕩,經受住這些留存下來的唐代木構建築其中四座在山西省境內。
 
 
 
〖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的豆村鎮,其大殿是我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典范之作,佛光寺內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寺內的塑佛樣態端莊,栩栩如生。
 
 
 
 
寺內“四絕”之一唐代壁畫,顏色歷經千年仍然艷麗如初。
 
 
 
 
〖天台庵〗
 
 
  天台庵佛殿自身小巧莊重,四周青石砌岸,松柏為牆。殿內各柱的柱頭優美古樸,雖規模不大,卻是我國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中極其珍貴的實例。佛殿前的一對石獅子憨態可掬,守衛著這寂寥了千年的古庵。
 
 
 
〖五龍廟〗
 
 

  廣仁王廟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始建於唐大和五年,是現存的唯一的唐代道教建築,距今已有1170多年的歷史,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都習慣稱之為“五龍廟”,因為廟前曾有五龍泉水,為當地灌溉之水源,可惜現在早已干涸。

  廣仁王廟雖然經過歷代無數次維修,但它仍然將唐代的主要建築特征傳襲了下來。整體構架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築風格,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南禅寺〗
 
 
  南禅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大殿,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殿內17尊唐塑佛像姿態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
 
 
 
 
 
 
 
 
 
唐朝古建為何密集出現在山西?
 
  看到這,您一定不禁好奇,為什麼呢?
 
 
 

簡單來說有三大原因:

  1.山西民風淳樸,老百姓普遍敬畏神靈。

  2.山西身處內陸,較少受到戰爭的侵擾。

  3.山西氣候干燥,比較利於建築物存留。

 

 

  屹立千年的木構建築在見證唐朝的興衰、歷史變遷的同時,卻也都被時光刻上了滄桑的印跡。

  廣仁王廟建築主體已經於2015年初完成維修,但周邊環境狀況仍亟待整治。

  萬科在此誠摯發起“龍·計劃”,通過2015米蘭世博會萬科館遺產的再利用,進行公益眾籌,所得款項將用於山西省芮城縣廣仁王廟的環境整治項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