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道教廟觀救苦廟藏身偏巷 清末為民眾施粥捨飯(圖)

道教廟觀救苦廟藏身偏巷 清末為民眾施粥捨飯(圖)

日期:2016/12/15 0:34: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救苦廟所在的北仁義胡同

  歷史的印跡

  滄桑古樸救苦廟

  □韓孟迪文李超然攝影

  核心提示|開封宗教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宗教建築的遺存也很多,它們有的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有的建築雖新,傳承久遠。有大相國寺、鐵塔、延慶觀這樣已經規劃為景點的宗教建築,也有如無梁廟、寶珠寺這樣已經與人們生活的街區融為一體的。

  而今天帶大家走訪的這處道教廟觀——位於北仁義胡同的救苦廟,可能與你所了解的,與我們所游經過的廟宇都大有不同。有人說在附近住了20年竟不知這裡有座廟觀,有人離開這裡半個世紀後托子女替自己來此問候,這究竟是座什麼樣的廟觀、究竟有何歷史淵源?
救苦廟所在的仁義胡同

  救苦廟位於北仁義胡同之西二道胡同20號,單單這麼一個地址就很有說頭。前幾期的“深度游系列”中,我們走過了許許多多的胡同街巷,小路錯綜復雜,名稱也各有各的來歷,仁義胡同自然也不例外。

  相傳,清代這條胡同中有張李兩家互為鄰居,在修牆時,張李兩家都把牆往對方家推進,各不相讓,鬧得不可開交。一次,李家讓工匠重挖牆基,又向張家擠了幾尺,竟然把整個胡同占沒了。張家也不想示弱,便給在京城做官的兒子去信,想借助官府權勢壓壓李家的威風。不久,張家收到了兒子的回信,信中沒有寫別的,只是一首詩:“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後,終於明白了兒子的用心良苦,主動向裡讓出幾尺,重修了院牆。李家見張家主動往後退,很是驚奇。得知了這封信中的詩後,深表感動,也主動拆除了新築的院牆,向裡挪幾尺。從此,在李張兩家之間的胡同又變寬了。街坊鄰居都贊美兩家互相謙讓的品德,便把這條胡同稱為“仁義胡同”。


偏巷靜深處尋得此廟

  開封的路名標識做得非常好,哪怕再短的一截胡同都會在巷子口把街道名稱標出。這些路名的標識不僅側面反映了開封城市的歷史變遷,也為來此尋訪的游客們提供了便利。記者便是循著街道口的路牌,找到了救苦廟所在的北仁義胡同。胡同絕對算不得平坦開闊,沿著路向北走,左右張望著,當看到廟門的瞬間,記者大吃一驚。

  廟前大約50米都是坎坷不平的土路,盡頭處是廟觀大門。在兩側民居的遮掩下,想尋得此廟確是需要機緣。這座廟門不大,算不上華麗,簡樸的裝飾和牌匾楹聯使廟門看起來雖小但卻十分莊重。牌匾是黑底金字“救苦廟”,楹聯書:“紫霧霞光擁獅座,尋聲赴感救眾生”,與救苦廟所供奉的太乙救苦天尊相對應。這三個金字及兩旁楹聯為已故中國道教協會闵智亭會長生前親筆所提。

  站在廟門前,還在細細品味這副楹聯,耳畔便飄來了一陣平和悠揚的唱經聲。記者到來之時,恰逢救苦廟的師父們在做道場,一位師父介紹說:“這是超度道場,是為了消除業障,解冤釋結,超度亡靈的。”交織著三清鈴、铛子、合子、木鼓等法器的清音,在此修行的師父們吟誦著經文,居士們聽得信服虔誠,門外人也會聽得心寧神靜。

  廟內的場景讓人大吃一驚。沒有以往廟宇中軸線的布局,也沒有宏偉的大殿,甚至沒有紅牆綠瓦,幾所房屋從外部看來似與民居無異。幾位老修行和居士們在廟口折元寶,一切都那麼安靜,那麼平和。

  流承千載救苦救難

  救苦廟的由來已無處可考,但是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廣為流傳。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吏治腐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饑民們饑馑難耐,卻無處求援。某天傍晚,有位一襲長袍的白發老者來到饑民之中,手持瓦罐馍籃,向人們分發食物。餓極了的人們顧不得許多,爭相從瓦罐和馍籃中取食,正當狼吞虎咽時,老翁說話了:“都別爭,慢慢吃,每個人都有份的。”人們飽餐一頓後,忽然想起來這瓦罐馍籃也就這麼大,怎麼可能所有人都能從中取得食物呢?正當眾人疑惑之時,人群中突然有人驚呼:“是救苦爺,是救苦爺下凡來救我們了!”人們便深信是神仙庇佑救了大家。之後,人們在一處舊廟中供奉了“救苦爺”,救苦廟的康圓慧道長告訴記者,救苦爺便是太乙救苦天尊。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老子周游列國講學就曾在“大梁”城南門附近(今開封救苦廟附近)的驿店傳道和休息。相傳此處後來建起了一座廟觀,就是救苦廟的前身。

  1855年,在道友信眾陸陸續續的贊助下,救苦廟在清末民初之時達到了鼎盛。“從西門大街到興隆街北都是救苦廟的地方,南北八個大院,中間架有一座天橋連接南北。有救苦殿、關帝殿、呂祖殿、祖師殿、三仙殿。”康圓慧介紹說:“民眾吃不上飯的時候廟裡就施粥捨飯。當年救苦廟有捨藥房、捨衣房、捨棺房,都是救助窮苦人的,救苦廟有自己五頃四的田地,所得的糧錢都用來救濟窮人了。”


歷經磨難苦苦堅守

  1927年,馮玉祥主豫期間,救苦廟被分割成了幾個部分,一部分成為了河南救濟院,一部分成為了幼兒園、游藝場等,一部分擅醫的道人留在了救濟院,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們。康圓慧對記者說:“前些年還有人來救苦廟尋舊,有北京、西安、商丘、許昌等地過來的。他們有的是在救濟院待過,有的是原來廟裡會首的子女。”

  建國後,救苦廟為政府代管,部分地用來建了工廠,部分成為了二夾弦排練場,還有一部分分給了市民居住。此時的救苦廟幾近解散,但仍有兩位老修行常善化和丁善廉堅持居住在此,現在廟中的師父們稱她們為老師爺,北仁義胡同中的人叫她們老姑奶。“這兩個老修行當年就住在偏院原來馬童住的屋子,也就一米多寬。真的非常不容易。”康圓慧告訴記者。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落實,救苦廟也得以恢復。2002年,開封市龍亭區政府正式批准救苦廟作為開封市區道教坤道觀對外開放。也就是同一年,康圓慧道長接手此廟。“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其實是根植於華夏民族靈魂深處的。就像我們救苦廟,雖幾興幾衰。外在看來廟都不存在了,其實又是不會消失的。”康圓慧道長說,“讓救苦廟恢復曾經的輝煌,我想是不可能的,能把這個道教場所維持下去,不枉老修行們的清苦堅守就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