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攝影技巧與經驗分享
日期:2016/12/15 0:31:40   編輯:古代建築史近來欣聞不少朋友即將奔赴山西,為保護古建築吶喊助威,非常高興,也很敬重這些朋友,我跑了六年多古建築,談不上攝影,只是拍點資料照片,木結構古建築和古塔有些獨特的細節需要表現清楚才有資料價值,分享一點經驗供大家參考。
整體照片一定要有,建議盡量離建築遠一些,這樣屋頂的舉折可以表現得比較直觀,如果以太近的距離仰拍,屋頂舉折難以表現。舉折是確定屋頂斜坡曲線的一種施工方法,宋以前建築一般舉折較小,屋頂顯得比較低矮平緩,宋金以後舉折升高,屋頂較陡。(山西五台南禅寺)
僅通過照片難以表現出建築的體量大小,需要有個參照物,我習慣以我自己為參照,緊挨著建築留下張照片,就能大體看出建築的大小,同樣是三間殿,建築面積經常差距很大,有張以人物為參照的照片,體量大小能一目了然,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估量古塔的高度。(沁水端氏湯王廟)
前檐枓栱外轉:枓栱的拍攝方法以側視為佳,下限是柱頭,上限是橑風槫,拍上柱頭可以區別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另外也能看到柱頭的卷殺情況,令栱和橑風槫之間用替木的,一定要把這根替木拍完整,元以前的建築大部分是各朵鋪作用獨立的短替木,元以後多數是共用與橑風槫同長的長替木,有時代特征的東西一定要表現完整。(山西屯留寶峰寺五方佛殿)
前檐枓栱裡轉:拍照范圍下限是柱頭,上限是栿(梁),這張照片和上一張枓栱外轉是同一朵。(山西屯留寶峰寺五方佛殿)
枓栱的正視效果也能提供不少信息,訪古旅行攝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多拍各個角度的建築細部照片,有些現場發現不了的細節特征以後還能通過分析照片找出來。(山西襄垣靈澤王廟正殿)
有些建築前後檐枓栱是一樣的,但也有很多是不同的,比如圖中山西平順龍門寺燃燈佛殿,前檐枓栱是五鋪作雙假昂
而後檐比較簡單,梁頭通過大枓直接落於柱頭,後檐枓栱的裡轉也需要留下資料。(山西平順龍門寺燃燈佛殿)
九脊頂或五脊頂建築山面也有枓栱,可能和前後檐都不一樣,山面枓栱也要裡外轉都留下資料。只要能走過去,最好是圍著大殿轉個圈,前檐、後檐、山面都得拍照。(山西沁縣普照寺大殿)
補間鋪作同樣要拍攝裡轉和外轉,這張圖可看出此間有一朵補間鋪作(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
有些建築沒有補間鋪作,但在柱頭方上隱刻出補間鋪作的樣子,也值得注意。(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轉交鋪作的結構比較復雜,要多角度拍攝,裡外轉都很重要。(山西平順大雲院彌陀殿)
如果站在柱下仰拍,相列的情況就看的比較清楚了。(山西沁縣普照寺大殿)
梁與鋪作是如何搭接在一起的很重要,這裡面有豐富的時代特征,照片中這座建築是梁頭壓在鋪作層之上。有些建築這一特征比較隱蔽,沒法拍攝,最好是現場觀察畫個草圖。(河北涉縣成湯廟山門)
山西有不少廟失修嚴重,屋頂塌了大洞,裡外光線一致,正好能把枓栱的裡外轉拍進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的柱頭鋪作,可見三椽栿頭伸出檐外為第二跳華栱,這條梁下裡外轉都是一跳華栱,這是最明顯的唐代特征,山西現存唐構中南禅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廣仁王廟正殿均采用這一結構,而宋構中卻沒有。(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
梁架結構也很重要,盡量能拍到兩端都完整的梁架,以蜀柱還是駝峰托平梁有很強的時代特征,要表現清楚。(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很多古建築的主梁是采用對接方式,比如山西常見的六椽屋采用四椽栿對乳栿的方式,兩條梁如何對接在一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要表現清楚。這張照片中是三椽栿對劄牽,結點在內柱上,內柱前後各出一跳華栱,兩條梁水平對接。一般來說水平對接的年代都比較早,多集中在宋初以前,後代多采用上下重疊的“壓接”方式。照片是唐代建築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
平梁和脊槫之間的結構也有很大的時代特征,也需要有細部圖,比如早期建築叉手多是叉在襻間上(圖中捧節令栱),金元以後多是直接叉在脊槫上。(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除了梁架上的結構,梁柱結構也很重要,照片中這座大殿後槽用了減柱造,當心間兩側使用了粗大的橫栿,兩次間的梁落於橫栿上,這樣省去了兩次間的兩根內柱,殿內空間更寬敞。(山西武鄉大雲寺大雄寶殿)
與上圖照片同一座大殿,前槽省略了當心間的兩根內柱。減柱造在山西金元時期建築中應用較多
一些建築附件也有必要留下影像資料,有時也能起到斷代旁證的作用,比如柱礎、小木作門窗等。(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
近年山西鄉村古廟裡的建築配件被盜嚴重,幾乎找不到沒被盜過的廟,被盜的主要是柱礎、石獅、雕花闌額等帶雕刻圖案的“藝術品”,如果去尋訪鄉村古建,對這些零件也要多留下點照片,一旦被盜靠有可能通過這些照片把它找回來。要杜絕文物盜竊,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打擊終端市場,民間多積累照片資料,對盜賊就是震懾。
山西的琉璃非常精彩,但普通鏡頭力不從心,要想拍清楚細節需要長焦鏡頭,我預備的是一只70mm~300mm鏡頭,不僅可拍攝屋脊琉璃,還能用來拍攝塔剎特寫。(山西芮城永樂宮)
有些建築在正脊琉璃的正當中會有一個小龛,這個小龛朝向後檐的方向一般會有建造年代題記,這對了解建築的年代很有幫助,照片中這座小龛裡就有“泰定元年”題記(元代)。需要注意的是瓦作經常後代更換,要看題記與建築形式是否相符才能准確斷代,山西長子小張碧雲寺正殿是宋早期建築,而正脊題記卻是清代的,說明清代時更換過瓦作。(山西武鄉北良福源院西配殿)
山西古建中保留下來明確的年號題記且與建築形式相符的例子並不多,出現年號題記最多的就是石柱的柱頭,,題記的內容一般是某年某月某日誰捐的柱子,當年捐資人留下的印記成了最佳身份證明。需注意的是由於石柱耐腐,後代維修時有可能保留石柱更換梁架,還需分析建築形式是否相符。(山西長子西上坊成湯廟大殿)
山西陽城縣屯城東岳廟的柱頭題記,金大安二年(1210)年,800年前捐資人的名字我們現在還能看到
石台基也是容易出現題記的地方,要多留意,附圖是山西高平王報二郎廟舞台台基上的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題記
還有一個可能出現題記的地方是門砧,就是固定門軸的石頭。附圖是山西長子大中漢三嵕廟門砧上的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題記
明清時期題記多出現在脊槫下,槫(tuán)現在稱檩條,脊槫就是正脊位置的槫,梁架的最高處。有些早期建築明清維修時也還在脊槫處留下題記,需通過建築形式區分。附圖是北京@五礦萬科如園 從山西搬來的老房子脊槫處的題記,內容:“大清雍正三年歲次甲寅建月乙亥吉日甲子吉時庚午王氏合家創建吉祥如意謹志”
山西的鄉村古建保留下來的碑刻很少,大部分文革時期遺失了,個別廟裡保存下來的碑刻非常豐富,這座廟裡有近三十塊,都是明清兩朝的維修碑,隔段時間鄉人就會籌資修繕下古廟,這也是這些古建築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現場肯定是沒時間讀這麼多碑,拍下來回去慢慢讀很有意思,從碑文裡能知道哪座小殿建於哪年,哪次維修可能修過正殿,再由此推斷正殿裡後代添加的零件是哪一年加上去的
除了正殿外,廟裡的朵殿、兩廂、戲樓、鐘鼓樓等建築也需要留下些照片。(山西長子大中漢三嵕廟)
絕大多數廟裡都是正殿最古,但也有例外,最著名的是山西平順龍門寺,小小的西配殿是五代建築,全寺最古。我發現一些朋友尋訪古跡,照片往往集中在裝飾華麗的清代建築,忽視了無裝飾的早期建築,唐至元的早期大木作很少有裝飾配件,雖然不是廟裡最漂亮的,卻是文物價值最高的。
山西不少古廟是解放後做為學校、倉庫等使用才留存下來的,使用時加了許多現代改造,照片是山西高平清化寺如來殿旁的一座面闊只有兩間的小東廂配殿,外觀像是解放後的民居平淡無奇,內部卻有一副非常精彩的明代特征梁架
上圖東配殿的梁架結構。到一座廟裡,任何一座小房子都不要放過,平淡的外表下也許會有新發現
一些廟裡保存下來的石台基很漂亮,也需要留存照片
總結一下,一套完整的資料照片需要:整體照、有參照物的整體照、前檐鋪作外轉、前檐鋪作裡轉、後檐鋪作外轉、後檐鋪作裡轉、山面鋪作外轉、山面鋪作裡轉、轉角鋪作外轉、轉角鋪作裡轉、梁與枓栱的結構關系、整體梁架結構、兩段梁的對接方式、兩層梁之間的支墊物(駝峰、蜀柱等)、平梁以上的結構、琉璃大脊、柱礎等附件。把這些都拍全,一座殿算是基本完整了。
另外山西古建中,以下地方容易出現年號題記,要特別留意:石柱頭、石門砧、石門框、石台基、大梁、脊槫、琉璃正脊、碑刻,找到年號記載對研究斷代會很有幫助。
(來源:愛塔傳奇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