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貴州沙寨鄉東北部都勻遇仙橋

貴州沙寨鄉東北部都勻遇仙橋

日期:2016/12/14 18:3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遇仙橋

   於黔桂古道上,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獨山監生李芳霖,徐學成出面召集鄉紳捐資修建,橋長74米,寬8米,高14米,為五孔青石拱橋。北有石階21級,南有7級。正中兩面橋壁有石雕龍頭龍尾,镌工精細栩栩如生。龍頭含有活動的石珠,風吹珠轉,風鳴作響,別有風韻。橋為獨築古驿道橋,造型別致。橋架設在河岸峽谷之間,工程艱巨。在同類建築尤為罕見。經過四年的努力才建成。傳說:在橋合攏時,工匠們經過精心制作的加尖石投而不攏。在片刻謀計之時,看見一白翁負石而來。老翁所負之石剛好吻合。恰巧雞鳴,老翁忽然消失不見,工匠們認為是所遇乃仙人。所以,就命名為“遇仙橋”流傳至今。現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臨近解放時,國民黨的殘兵從此逃往獨山,在此休息時,一士兵視為好奇,開槍打碎了龍頭口中寶珠,該士兵當場被流彈反彈致死。當地所住都為我國少數名族布依族,民風醇厚,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橋上熱鬧非凡。此橋現在都還一直是附近村民過河的要道!

    都勻鳳啭河景區是斗篷山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鳳啭河是一條難以言表的河!

    峽谷風光浏覽區在都勻沙寨鄉南部,距市區25公裡。景區以溪水清澈晶潆、奇峰秀麗為特色。兩岸植被豐盈,負氧離子氤氲,有藥理作用更令人驚奇。游程30公裡,有世外仙苑、拉雅洞、筆鋒山、金枝玉葉、刀背巖、小觀亭、雙山並立等10個主要游覽點。景區以清澈晶亮的泉水,險峻嵯峨的峰叢為主體,具有“雄、秀、幽、奇”自然特色。步入景區,單見山羨水俏麗,水巒山環淌,整個景區幽而不閉、深而不險;河床白砂鋪墊,砂丘一塵不染;水中鳌蟹結隊,魚蝦自由遨游;兩岸懸壁籐蔓,古樹臨空舒展,千年筆鋒山一派生機盎然。

    鳳啭河的自助漂流是生態環境游的熱點,還因其柔美被稱為“親情河,友情河,愛情河”,其因水質清純、有驚無險自助漂而被譽為“礦泉河”,“中國都勻第一漂”。

    鳳啭河山美水更奇。自打她那草綠林茂的原始森林走出,自然造化便賦予她生命和靈氣。鳳啭河的魅力還在於那妙趣橫生、有驚無險的自助漂。

    鳳啭河還是一個綠色的世界,河邊岸上原始植物生機盎然,立著生的、倒掛著生的、斜著生的,山巒疊翠,崖如斧削,峰似劍立,百態千姿。在沒有泥土的石縫裡,石箍著樹根,根系擁抱著石崖,幾百年來,她們都相互維系著,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樹堅強地生長著。讓你讓我感動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籐蔓長長從崖上牽掛下來,丁丁點點的小葉,長得洋洋灑灑,生機一片,裝點著山崖,打扮著季節。踩著清澈的水順河而行,熱了可以一頭扎進水裡,或用籐蔓和樹枝編一個太陽帽戴,就融入了綠色,融入了大自然。

    鳳啭河上的百年古橋—“遇仙橋”。

    “遇仙橋”為一座典型的石拱橋,全由碩大的青條石雕刻砌成,橋有五孔,長七十四米,寬八米、高十四米,橋兩頭有石階供行走。站在橋上,無不為百年前造橋前輩的工藝技巧而稱雄叫絕。橋面平展寬暢,青石條被雕刻得長短高寬規格型號統一,就象用模具鑄出來的一樣,石條被交錯鋪在橋面上,幾乎看不到接縫。長約七尺、寬約一尺五、高約二尺、重約一、二噸的青石條被整齊地排放在橋的兩旁作護欄。中間橋墩的兩旁安置有精心雕刻的龍頭鳳尾,面向上游的龍頭工精細,栩栩如生,只可惜龍的下腭已被擊碎,相傳修建時龍的嘴中含有活動的空縷石珠一枚,每當河風乍起,龍珠定隨風轉動,發出清脆的鳴叫聲,清顛軍入桂路經此橋時竟將龍珠作靶用火铳槍擊落河中。橋兩旁修橋時的碑刻仍保留完好,盡管經歷百年風雨沖刷,埋沒於河沙野草之中,仍字跡清晰可辯。

    橋面和石護欄已磨得峥光瓦亮,在烈日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幾株古樹仍郁郁蔥蔥,油綠的樹葉在河風的吹拂下發出“嗖嗖”的響聲。幾匹馬馱著農作物走在橋上發出清脆的“呵呵”聲。山野靜靜地,河水也靜靜地,除山風吹拂起衣角外,一切都是靜靜地。往日兩岸木屋林立、車水馬龍、人歡馬嘶、行人如織、燈火輝煌、酒香人醉、歌起曲合,商道不夜城的火爆情景已不復存在,只有已磨得峥光瓦亮的橋面和石護欄靜悄悄地作證。

    古橋在近代的戰爭中也曾留下濃濃的一筆。解放軍在進軍黔南時被土匪阻攔於橋邊,經過一場激戰終將土匪消滅,至今橋邊的石碑上仍可見當年激戰的彈痕。

    如今“遇仙橋”的下游不遠處修建了一座水電站,深遂的峽谷中碧波蕩漾,兩岸森林茂密,湖中魚蝦翱翔。輕舟暢游在山水之中,不由得思緒萬千、感概無限。電站的下游據說可以漂游直達平塘縣城。似想漂游在絕崖高峽之中、征服於險灘激浪之上、端坐於烈焰篝火之旁、喝一口香飄醇甜的美酒、咬一口肥厚饞人的臘肉、吃一碗噴香爽口的包谷飯,是何等的惬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