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1:開福千年——陽城縣開福寺
日期:2016/12/14 22:12: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清淨寺院怎麼有座戲台? ●獻亭為何成了“獻殿”? ●大雄寶殿緣何躲過一劫?
站在陽城縣城“制高點”凱斯頓酒店樓頂放眼北望,一道保存完好的古城牆盡收眼底。陽城古縣城遺址東起濱河西路,西至建南橋,南臨南環街,北接新壇路,約94公頃。在古城牆內的南大街東路,一東一西分布著兩座古建築,東面的大廟為文廟,西面的古寺為開福寺。
盡管陽城縣城內古建築眾多,但氣勢恢宏的開福寺卻是名氣最大的一座。據清同治十三年《陽城縣志》記載,開福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最初叫“文殊寺”,金大定年間改名為“福嚴寺”,明洪武初始稱“開福寺”,延續至今。
開福寺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雖說它現存建築數量不多,僅舞樓、獻殿、大雄寶殿,但座座精致,且各有獨到之處,以致後人不得不慢慢參詳其中的秘密。
“國保”藏小學
8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縣城的南大街東路,站在巍峨高大的古城牆下,抬頭仰望,開福寺就坐落在城牆之上。
穿過一條狹窄的街巷,一座高大的古建築橫在巷子的中央。往東一拐,緊靠古建築的旁邊,掛著一個寫有“實驗小學”的牌子。先進校門才能進入寺內。
陽城古縣城是依托車輻山(也稱開福山)劈土築牆的。明景泰初和嘉靖中期,曾兩次以磚石修建東西門建樓,南建房和雉堞,在城牆上建望敵台九座。到明萬歷五年,因城牆塌毀,在吏部尚書、陽城上莊人王國光的倡導下,用皇帝賜其修府第的銀兩,加之各級官吏資助,以青石築基,青磚砌城牆,在原10米高的城牆上又加高1.5米,增設敵樓10座,城北無門而建閣,從此,陽城縣城規模基本形成。
從一張陽城古縣城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縣城面積南北不足一裡,東西長度僅三裡,開福寺位於縣城的最南端。開福寺為三進院落,除舞樓、獻殿、大雄寶殿外,在大雄寶殿後面還有千佛閣、地藏王殿、十帝闫君殿。遺憾的是,如今這三座建築早已不存。
在古地圖上,開福寺的旁邊還標有一條“官府巷”。原來,開福寺往北不遠處,就是陽城古縣衙遺址。而與坐落在其東面的文廟,相距也就200米。
1946年,陽城縣實驗小學以開福寺為校址,寺內僅有的三座建築成為學生的教室及辦公場所。2008年,文物部門對開福寺獻殿進行修繕後,仍由學校暫時使用。如今,獻殿前的戲台,仍是學校的電教室。
寺院裡的舞樓
開福寺內的舞樓為明代建築,其斗拱秀氣的建築風格,與屋檐如大鵬展翅的獻殿明顯不同。
據陽城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舞樓的梁架上有題記,表明其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重新修繕過。舞樓石砌台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柱頭有砍剎,柱頭斗拱五彩,單翹單昂,梁架施彩繪。
按傳統習慣,作為娛樂活動場所的舞樓,一般只在祭祀神仙的廟宇中出現。按古人說法,演戲是演給神仙看的。在晉東南地區的舞樓對面,基本都有廟宇相對應。這座作為佛家寺院的開福寺,本應是清淨之所,為何卻出現一座舞樓?在晉城市古建築專家、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看來,開福寺的舞樓,其實是寺院的山門,俗稱護神殿,也稱天王殿,“從戲台的建築結構上推斷,舞樓的原貌應該是開福寺的山門,門前有一個淺廊,正中開門出入通行,山門內為天王殿,是佛教護法諸神的殿宇。”
天王殿為何要改成舞樓?據說,此是民國時期一名叫吳登雲的紳士為家中慶典之事興工改造的。此說法雖無碑石記載,但張廣善認為,時間上相距不遠,民國之事口口相傳基本可信。“首先,佛教寺院從來不建舞樓戲台;其次,封建時代廟宇中舞樓戲台都是為了娛神而建,人們看戲大都是借神之光。”張廣善說,“只有在民國時期的新思潮影響下,才有可能為娛人而建舞樓戲台,尤其是在一個從不唱戲的佛寺裡,把護神的天王殿改為戲台,應該說這是一個影響巨大的革命行動。”
張廣善的推斷是否合理?在開福寺裡,記者發現一塊民國時期的維修碑,由於石碑字跡多處已出現模糊,只能看到民國重修和捐贈人名等字樣。這是否可與張廣善的推斷相呼應呢?
“獻亭”變“獻殿”
目前,晉城境內宋金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共有46座,開福寺的大雄寶殿、獻殿也在這一時期被大規模修繕過。與青蓮寺、府城玉皇廟、冶底岱廟相比,開福寺名氣不大,但這座古佛寺內的“獻殿”卻是在晉城絕無僅有。
在宋金古建築群中,只有“獻亭”一說,且位置均處於大雄寶殿前,是祭拜陳設祭品之所,同時也是觀戲亭。“獻亭”構造與傳統建築的亭子無異,四面通透,沒有牆壁,用四根柱子撐起。而開福寺的獻殿與普通意義的“獻廳”明顯不同:其四面有牆壁,屋檐如大鵬展翅式展開,為典型的歇山式建築風格。從結構來看,獻殿建在一個較高的台基上,平面呈方形,窗戶仍保持元代風格的破直棂窗。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琉璃脊飾,明間板門,殿內梁架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補間每間1朵。
作為開福寺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獻殿為木質結構,台基1.6米高,這就有效隔斷了地下潮氣的腐蝕。古建築的屋頂都是木質結構,牆壁為土坯材質,加上歇山頂式的建築風格,很好地保護了建築本身,避免了雨水的侵蝕。
關於獻殿的建造年代,如今已有可靠的證據。4年前,曾對開福寺修繕施工的山西古建工程公司技術負責人王文祥曾告訴張廣善,他們進行修繕拆除時,在獻殿東北角的柏木大角梁上發現了題記,時間是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這一重要發現,不但為獻殿建造年代確定了時間,也為開福寺的其它建築提供了對照參考的標本。
張廣善分析認為,作為元代建築的獻殿,卻繼承了宋代《營造法式》的規定,並有一些科學合理的新創造,可以說是上黨地區元代建築的上乘之作,“由此也可以推斷,當時這裡僧侶眾多,寺院規模較大。”
喬氏琉璃閃耀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然而,與獻殿相比,開福寺的大雄寶殿顯得有些矮小。讓人奇怪的是,這座本是金代結構的建築,其殿門卻帶有民國時期引進的歐式風格。
與建在1.6米高台基之上的獻殿相比,大雄寶殿的石砌台基只有0.44米高。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殿用減柱造法,五間屋身僅在後槽明間用兩根金柱,金柱用材碩大,柱頭卷剎明顯,柱礎為素伏盆式,柱頭施四鋪作斗拱。張廣善由此認為:“從開福寺大殿現存建築來看,這的確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建築,現存建築大架中有許多構件可能要早於金,但重建的時間似乎要晚一些,很有可能在金、元之際或許更晚一些。當然,那座殿門,可以肯定是民國時期改修的。”
開福寺內還有一件寶貝代表著陽城的古建築“一絕”,那就是陽城喬氏琉璃。琉璃制作在晉城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又以陽城縣喬氏琉璃為最。唐代時,陽城的琉璃制作世家喬氏家族先祖,由陝西遷至高平。經宋、元兩代,喬氏家族於明朝時期輾轉到達陽城,專門從事黑、綠瓷器和琉璃的生產。由於其所燒制的琉璃遠近聞名,於是被人稱“喬氏琉璃”。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的陽城壽聖寺的琉璃塔、建於明隆慶元年的潤城東岳廟舞樓正脊樓閣式琉璃塔剎,均采用喬氏琉璃。從這些古建築精華中可以看出,喬氏琉璃色質純正、質地考究、工藝精湛、品種繁多。色彩有孔雀藍、墨綠、黑、黃、紫多種,其中以孔雀藍效果最佳。由於喬氏琉璃質地優良,明代故宮的琉璃獅子和明十三陵的部分琉璃制品也為陽城喬氏所制。
開福寺現存的三座古建築的殿脊上,都有喬氏琉璃,其中在舞樓琉璃脊上,還發現了“大明嘉靖五年起至十一年畢慕綠本顯本定本賢琉璃喬武男喬宗貫”題記。獻殿殿脊上的琉璃,有少部分損壞後重新燒制安置,大雄寶殿殿脊上的琉璃則均為喬氏琉璃原物,黃藍兩色的巨龍造型靈動,矯健生猛。兩側對峙的龍吻間,鑲嵌的大朵牡丹鮮艷奪目、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