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曾在高淳練兵是為打赤壁之戰?
日期:2016/12/14 18:51:02   編輯:古代建築史驅車來到磚牆鎮三和村,在當地人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這處隱藏於眾多民宅間的周氏宗祠。祠堂如今正在修繕之中,正門處搭起了高高的腳手架,院子一角堆滿了從屋頂拆下來的破舊檐瓦,青灰色的瓦面上苔痕斑駁,有些地方已經被雨水沖刷得泛白。
祠堂建築為磚木結構,面寬5間。據村裡人介紹,“文革”時期祠堂被當地供銷社用作倉庫,隔成了上下兩層,並搭建了水泥樓梯。記者登上樓梯環顧四周,發現由於年久失修,祠堂內已破敗不堪,屋頂多處開起了“天窗”,許多木制梁柱也因雨水滲入而嚴重腐朽。不過,房梁上的木雕依然保存完好,麒麟、喜鵲、鳳戲牡丹等吉祥紋飾十分精美,依稀可見祠堂昔日的繁盛。
“據族譜記載,這處祠堂為明萬歷年間重修,原來有三進,分為享堂、廳堂和門房,後來遭兵火侵襲,只留下這一進清光緒年間修復的享堂了。至於祠堂最初的建築年代,已經無從考證。”80歲的周典剛老人自稱周瑜第61代孫,正是他把周氏宗祠的消息提供給了文物普查人員。他告訴記者,自己打小就在祠堂裡玩耍,“文革”期間,多虧供銷社用作了倉庫,祠堂才得以保存下來。
參與高淳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濮陽康京告訴記者,10月份,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古建築專家戚德耀來磚牆鎮考察時,對祠堂獨特的結構和木雕技法贊不絕口,稱其為“徽派民居與江南木雕的完美融合”。祠堂正面有5個開間,當中三間沒有柱子,只在正門上方的額枋(也稱跨海梁)用一根11米長的木梁作為承重。“這種設計可以擴大內部空間,便於舉辦人數較多的祭祀活動。”據悉,當時戚德耀連稱這種減柱抬梁的設計“十分少見”,尤其是11米長的額枋,在我省還是頭一次看到。
軒廊、梁枋、雀替……記者在祠堂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能發現精美的木雕,圖案包括文王訪賢、二十四孝圖、福祿壽三星以及與周氏有關的歷史典故。刀法遒勁流暢,線條明朗清晰,具有江南木雕的典型特征。湊近一看,木雕均為三面滿雕,除了前後兩面外,連底部也有雕飾,難怪專家盛贊不已。
發現祠堂
徽派民居與江南木雕的完美融合
祠堂內長達11米的額枋十分少見。
在前面寫“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蘇轼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後人記住了一代儒將周瑜。
時光飛逝,如今,各地與周瑜有關的遺跡已經難以尋覓,而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高淳縣磚牆鎮發現的一處周氏宗祠,卻意外地與這位三國名將聯系在了一起。
據當地《周氏宗譜》記載,周氏宗祠為周瑜後人所建,用以祭祀祖先。此外,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赤壁大戰前,周瑜曾在高淳固城湖一帶操練水軍。周瑜當年是否曾在高淳練過兵?練兵是為了打赤壁之戰嗎?帶著這些疑問,本報深度報道組記者上月前往高淳縣磚牆鎮開始了尋訪之旅。
追根溯源
文化認同和對號入座同樣重要
傳說和正史都值得重視
劉根生
高淳縣磚牆鎮三和村周典剛老人說起先人周瑜故事時如數家珍,其神采飛揚狀,很容易讓人聯想“公瑾當年”。問及“為何如此癡迷周瑜故事,又為何不斷呼吁保護周氏宗祠”,周典剛老人說:這是為紀念先人,更是為了能讓磚牆鎮三和村成為“歷史文化名村”。這又讓人禁不住想到那句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或許是周郎英姿太令人神往,我們對“三國周瑜曾在固城湖練兵”之說也更感興趣。如果此說得到史料和更多實物印證,周典剛老人及當地人之願就絕不會是個“奢望”。其影響到底會有多大?恐怕今天還難以估量。對此,我們確實不應小視。盡管專家對“三國周瑜曾在固城湖練兵”意見不同,盡管此說相當大成分還僅限於“傳說”,但這也沒什麼。民間傳說和正史同樣值得我們重視。
我們當看到,傳說並不代表“沒有”,一旦證實,傳說就成了歷史;傳說難免有誤,可我們應努力“去偽存真”;或許傳說就是個傳說,但美麗傳說往往總和美好期盼相聯,其中自有審美價值。開發利用好民間傳說,照舊有良好效益。比如《印象·劉三姐》,如今已是桂林市著名文化品牌。其創意,就源於“一個美麗傳說”。就“昔日周郎練兵處”而言,周氏宗祠也已為我們探索發現其遺址遺跡提供了蹤影,為我們發掘梳理“三國”文化資源打開了入口。
前些時,“李白故裡之爭”成為輿論焦點。四川江油與湖北安陸兩個城市都說自家是“李白故裡”,彼此除了“唇槍舌劍”,還准備“對簿公堂”。有人說,名人故裡之爭實質上是經濟利益之爭。這或許有些道理,但也不盡然。歷史名人對一個地方,不僅意味著“拉動旅游”等,更意味著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服務於構建精神家園。文化傳說和正史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深層含義就在於此。
南京歷史悠久,中國歷史上許多傑出人物都曾在南京創造過輝煌,也為我們留下了大批寶貴文化遺產。但越是文化遺產多,越是要防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越是要防止“寶貝太多反而不太當回事”。相信周氏宗祠定會得到有效保護,“昔日周郎練兵處”也定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