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泰中在專心創作。杭興微攝
從東山枇杷、葫蘆瘦竹、草蟲青蛙到鐘馗、釣翁,近百件竹刻臂擱匯聚一堂,情趣盎然。“8日將在杭州舉辦個人竹刻展”,昨天,在高級工藝美術師張泰中工作室內,張泰中興奮地說,這次赴杭州辦竹刻展創下了他竹刻生涯的兩個“首次”:首次赴外地舉辦個人竹刻展,首次有近百件竹刻臂擱同堂展示。
據介紹,明中葉興起的竹刻,是文人書畫的延伸,以臂擱、筆筒、扇骨等為主要創作載體。竹刻臂擱由於面積較大,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竹刻藝術的魅力,然而近代竹刻臂擱逐漸萎縮,不少竹刻藝人主要創作扇骨等小件。
據張泰中介紹,他從藝20多年來,由於市場等多種因素局限,以往有機會創作的竹刻臂擱,一共也只有100多件。“創作近百件竹刻臂擱醞釀了2年多時間”,前年下半年,張泰中和北京知名書畫家懷一邂逅後一拍即合,決定一人畫一人刻,聯手創作竹刻臂擱。從去年下半年起,張泰中集中精力,投入到創作百件竹刻臂擱的浩大工程中。
據介紹,張泰中花了大半年時間,一氣呵成創作了近百件竹刻臂擱,涵蓋了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是張泰中20多年研習竹刻藝術的集中展現。“用竹刻藝術再現中國傳統書畫,最關鍵要不拘泥畫法,體現出以刀為筆的獨特韻味”,在張泰中的近百件竹刻臂擱中,無論靜物花鳥還是人物,刀法縱橫中,“刀光刀味”撲面而來。據介紹,為了更好地表現出竹刻臂擱的藝術感,張泰中在創作中以陰刻為主,以刀為筆通過線條、陰陽等出奇制勝。其作品《富貴圖》中,一朵盛開的牡丹在綠葉映襯下雍容華貴,奇特的是,竹面中心的主角牡丹花,居然采用線條勾勒的方式虛化,而傳統陪襯綠葉則采用塊面表現的方式實化,一虛一實相映成趣,充滿層次感。
在張泰中的竹刻人物中,刀法線條運用同樣虛實相間。《文殊法像》中,人物面部輪廓采用虛線勾勒體現虛靈感,而雙眼則采用實線“點睛”,虛實線條勾勒下,人物雙目傳神栩栩如生。另一件《江湖圖》中,一個漁翁正垂釣江面,盡管只展現了一個背影,然而張泰中寥寥幾刀中,從水紋、衣服到頭發都“入竹三分”,用線條充分體現出“吳帶當風”的韻律感。“希望蘇州傳統竹刻藝術走出蘇州發揚光大”,據介紹,張泰中的近百件竹刻臂擱已匯編收錄在《呼風集》中,並於今年8月出版。9月8日赴杭州展示後,張泰中還計劃在上海、北京舉辦竹刻展,讓蘇州傳統竹刻走向更廣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