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應縣木塔 丨世界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應縣木塔 丨世界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日期:2016/12/15 0:37: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釋迦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點。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

 

 

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捨利。

 

 

釋迦塔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成,由遼興宗的蕭皇後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廟,彰顯家威,並有禮佛觀光和登高料敵之用。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軍出師宣化,給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擊。回京途中,駐跸應州。揮筆書寫了“峻極神工”四字。此匾於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裝。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陽和(山西陽高),掠應州。明總兵王勳迎戰,被困於應州。明武宗率師援應。十月,兩軍在應州血戰六天,小王子敗退。這次決戰,給鞑靼一定的打擊,從此,邊境安寧了幾年。

 

第二年七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贊美木塔。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佛,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

 

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采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釋迦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

 

建築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從30年代開始,中國許多專家學者就對木塔千年不倒之謎進行了潛心研究和探索。

 

從結構上看,一般古建築都采取矩形、單層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木塔是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木塔外觀為五層,而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建築處理極為巧妙。

 

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常科學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於現代的框架構層。這個結構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有了這四道圈梁,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於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

 

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釋迦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