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京杭大運河2014年將申遺 建運河古鎮發展旅游

京杭大運河2014年將申遺 建運河古鎮發展旅游

日期:2016/12/14 9:42: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曾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交通和經濟大動脈,然而近百年來,受自然和人為原因影響,京杭大運河逐漸沒落,甚至在一些地方,運河河道成了一條排污溝,污染與干涸的威脅讓大運河風光不再。
  曾經創造了無數繁華的京杭大運河漸漸成了久遠的記憶,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究竟能不能保存下去?大運河何時才能重獲新生?
  《中國水安全調查報告》系列報道《消逝的河流》第四篇:大運河的記憶。
  作為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歷經數百年風雨。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內陸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從清代後期開始,受黃河改道、戰亂等原因影響,開始出現斷流,山東聊城大學運河研究院院長李泉介紹說,從漕運改經海路,大運河就開始走向衰落了。
  李泉:運河斷流的根本原因就是黃河改道,黃河原來從徐州到淮安到淮河入海,1855年,從夏天大概六七月突然決口了,這樣就把運河整個的給截斷了。
  斷流使京杭大運河逐漸失去了南北經濟大動脈的作用,而進入20世紀後,鐵路等現代交通方式的發展,更使京杭大運河的地位一落千丈,沿岸曾因河而興的商埠、碼頭也大多隨之迅速衰落。
  李泉:首先衰落就是商業。商業衰落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城市規模縮小,人口減少,好多經商的都走了。像臨清,是一個純商業城市,就靠經商來維持生活,商業衰落肯定人家就走了,呆不下去了。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京杭大運河山東濟寧以南河段雖仍通航,卻已不再以運輸為主要功能,而是更多的發揮著防洪、灌溉、南水北調通道等作用,而濟寧以北到天津的數百公裡河段,則已徹底干涸。
  如今,雖已河退船隱,繁華不再,但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卻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重視,2014年,京杭大運河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沿岸各地以對運河文化挖掘、保護、開發為核心的“新型運河經濟”也悄然興起。在山東陽谷縣七級鎮古運河河道旁,一位耄耋老人靜靜的看著眼前的工地,由於當地發現了一個古運河碼頭,這裡將被建成一個運河文化古鎮,看著眼前的仿古建築,老人似乎也在努力翻閱著腦海中的記憶。
  記者:大爺你今年多大年紀?
  老人:九十三了,俺奶奶給我說,那個船桅都一摟多粗,那個水大,那個船裝棉花,運糧食,都裝十拉萬斤,賣菜麼得都在岸邊上,繁華大著呢。
  而一旁年輕的鎮長,則興致勃勃的介紹著鎮裡的規劃。
  鎮長:2011年的時候,咱這個碼頭被發掘出來了,修繕方案已經拿出來了,絕對不能把它拆了重建,運河兩岸搞這麼一個1.5公裡的運河古鎮建設,總面積3萬平米,房屋的建築截止到現在保存的是明清建築。
  聽著鎮長的介紹,老人似乎也明白了這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將要發生的改變。
  記者:河邊建的這都是干什麼的?
  老人:兩邊是開發,搞旅游參觀的。
  或許在老人眼中,再精美的建築和華麗的風景都無法與自己少年記憶中的運河相提並論,但可以想見的是,這個曾經喧囂的運河小鎮將再度因運河而煥發光彩,這條大河正在以新的方式滋潤著她曾流經過的土地,老人的兒孫們將來或許可以通過眼前的一切和那蒼涼悠遠的運河號子,感受那曾經創造了無數繁華的京杭大運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