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核雕、紅木雕以及佛雕年產值達7.5億元,全鎮從事工藝雕刻人員萬余人,占常住人口六分之一。昨天,吳中區光福鎮拿到一塊國字號招牌,晉升“中國工藝雕刻之鄉”。
據介紹,光福這次獲得的是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頒發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國”字號招牌,目前全國僅有40多個地區獲得此類稱號。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紅木雕和佛雕的發源地之一。近幾年由於市場的引領和政府的引導,光福形成了4大集中生產片區,4個產銷一條街和1個集展示展銷等為一體的專業平台(中國工藝文化城)。從原材料到雕刻加工再到銷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光福四大雕刻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2011年,全鎮僅四大工藝雕刻從業人員就有萬余人,產業產值達7.5億元,約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0%。
目前,光福有13位工藝美術者被評為蘇州市、吳中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涵蓋了玉雕、核雕、紅木雕以及佛雕等傳統工藝項目,具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師稱號的多達148人。“目前紅木雕刻行業的從業人員大多在40———50歲,等這批工匠們年老眼花、雕花看不清、木工做不動時,真正的危機就來臨了。”在光福從事玉雕多年的孫林泉對記者表達了這樣的擔憂,雕刻工藝人才青黃不接正日益成為“蘇作”雕刻技藝轉型的一大瓶頸。
“要把傳統工藝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不僅要提高質量,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線,提高藝術水准,還要特別注重培養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建年輕人才蓄水池,讓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創新。”昨天上午,在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考評組的總結會上,多位考評組專家對光福今後工藝雕刻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吳祖熙表示,光福四大雕刻的工藝技法幾百年來以世代相傳或師傅授徒的形式沿襲下來,融入了各種木材雕刻技藝的精華,怎樣來保護好雕刻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十分關鍵。“與工藝美校合作,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建立人才儲備庫,完善人才晉升激勵機制,讓技藝人才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吳祖熙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