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梅關古道——興衰榮辱話滄桑

梅關古道——興衰榮辱話滄桑

日期:2016/12/14 9:44: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解說:它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千年來,多少人踏青石來了又去。

    孔刃非:原汁原味,我們唐朝開鑿以後的風貌。

    解說: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從江西瑞金中央蘇區轉移,開始長征,項英和陳毅率部在國民黨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1936年冬天,此時位於贛粵要道的梅嶺林莽繁茂,茅草叢生。陳毅遭叛徒出賣,國民黨以5個營的兵力在梅嶺圍剿。為避凶險,陳毅蟄伏在草叢中,在梅嶺范圍內與敵人周旋20余天。在這段時間裡,陳毅感到身處絕境,不知能否逃過此劫,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絕筆”詩《梅嶺三章》。就在陳毅留下絕筆當天,敵軍並未進山搜查,這是怎麼回事?原來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圍共,陳毅也因此逃過一劫。然而,這梅關古道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讓陳毅得以在贛粵邊境堅持了一千多個日夜的游擊生活,而最早打通這荒蠻之地的人又是誰呢。

    秦始皇始修梅關唐代梅關成重要商業通道

    王魯湘:踏上梅關古道就像走進了一個懷古思幽的時空隧道,你會感觸當年北宋文豪蘇東坡,他來到這裡憑風背望,因懷鄉難歸而潸然淚下的心情。你會想到,明代幾次落榜的大戲劇家湯顯祖,浪跡於此,他聽聞梅關古道附近一戶知府家女兒因情而死的故事,內心被觸動,寫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不朽之作《牡丹亭》。梅花年年枝頭濃,賞梅之人卻不知又是誰?梅關古道在它存世的兩千多年裡,有太多瑰麗而滄桑的故事,然而,走到孤古道深處,看四周雄山疊起,你不禁意識到,這裡其實最早是兵亂叢生之地,而梅關古道修建的歷史源頭則與華夏民族第一個中央王權有關,那就是結束烽火戲諸侯時代的秦始皇,他統一天下之後,在這裡部署下至關重要的軍事關卡。

    解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了中原。但是宏圖大略的他並未因此滿足。他把目光投降了遙遠的東南沿海。這裡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是連綿不絕的五林山脈,形成了嶺南與中原原的巨大屏障,使這一地區長期成為中原勢力難以染指的地方,對於一個雄心無疆的人而言,這樣的挑戰只會刺激他征服的野心。

    韓振飛(贛州市博物館館長):秦始皇為什麼第一次要到嶺南地區去呢?秦始皇是為了統一中國掃平六合,那麼秦始皇在統一全中國過程中,采取了兩大軍事行動。第一大軍事行動叫北擊匈奴,北擊匈奴就是把北方的游牧牧落趕到陰山以北,修築了萬裡長城,那麼不教胡馬度陰山,那就北疆就安定了,從方位上來講,從距離上講,最難平定的就是南粵。

    王魯湘:南粵。

    韓振飛:那麼秦始皇為了平定南粵,在歷史書上稱作南定北越。在這個過程中,秦始皇派了五路大軍,一共由五十萬人組成,大概十萬人一支,現在人揣測他們,那麼進行平定南粵。

    王魯湘:等於秦始皇那個時候平定南粵,由於戰爭的需要,軍需物資運輸的需要,他最後就開通了這樣一條溝通中原,也就是長江地區和南粵,也就是珠江地區的這麼一個大陸橋。

    韓振飛:大陸橋,就是這樣。

    王魯湘:就是我們的梅關古驿道。

    韓振飛:就是梅關古驿道,用現在的地理概念來說,就類似於大陸橋這麼一條通道。

    解說:秦始皇修建梅嶺通道,使他成為打開梅關的第一人,這不僅圓了他自己大一統的夢想,也為嶺南的開發和東南沿海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物資交流開了先河,但是他所修建的梅關早已不復存在。今天我們所走的這條青石古道其位置已經由秦時梅關東移了數公裡。

    孔刃非(贛州師范文學院教授):這條驿道從翻到山的後面也將近三公裡吧,兩公裡多,將近三公裡,寬的地方我們這一節應該是最美的了,看得到我們當年,我們古代的這種驿道的這麼一種風格,窄的地方也有三四米,所以在這裡,其實中國古代有很多修的官道,但是保存的像我們這個樣子,保存得這麼完好,而且還有,每天都還會有這麼多的游人、游客踩著我們這個石階,踩著我們這個古驿道爬上我們山頂,這在我們中國現在也找不到很多地方。

    解說:今天的這條古道開鑿於唐朝,長期的和平繁榮使唐朝的經濟不斷發展,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也日漸頻繁。當時大唐的國際商道出現了由海洋通往內河直達中原的運輸方式,那一時期廣州成了海上運輸的物資集散地。由於貨物兩增加,原本只是用於軍事需要的秦代梅嶺通道已經無法承載商業運輸的重負。面對這一現狀,唐朝重臣張九齡提出在梅嶺開辟新路通暢貨流。初登帝位的唐玄宗立即批准了這一方案。

    韓振飛:那麼他就上書唐玄宗,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請求,然後他就動員人力、物力,利用自己長我的一些資源,那麼就開始來修通大庾嶺道。修通大庾嶺道,為什麼要修通,原來秦始皇有一條通道。

    王魯湘:對啊。

    韓振飛:為什麼要另外修通呢?那這裡面有一個具體的原因了,就是說當年秦始皇開通這個大庾嶺,我們後世稱作小梅關,開通了一個關口。這條道路就是沿著山體的一個緩坡上去的,也就是今天的323國道走的這條路,汽車公路選的這條路,因為汽車公路不能登很陡的山,要沿著緩坡上去。那麼這條路有一個缺點就是相對來說,往西去了大概走西邊這樣繞一圈,繞半個小圈,大概這樣今天我曾經走過,這兩條路都比較過。
王魯湘:多出多少?

    韓振飛:多出大概四公裡左右。

    王魯湘:多出四公裡。

    韓振飛:八裡路。

    王魯湘:八裡地

    解說:經過對梅嶺的反復考察勘測,張九齡最終選擇了一條由大庾到南雄距離最短的路段。這條路比秦朝故道縮短了整整四公裡,這四公裡對於古人而言要走將近兩小時。如果負重更加艱難,然而在挖掘山路的過程中,張九齡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韓振飛:就具體的地理環境就遇上一塊高大的巖壁,高大的巖壁上去,上到最後這個巖壁就上不去了,那麼大概就要往下挖。

    王魯湘:要削掉一些。

    韓振飛:挖了一條塹壕一樣的。

    王魯湘:塹壕。

    韓振飛:今天去都還能看得見,那個關口就塹在這個人工開鑿。

    王魯湘:鑿出來的。

    韓振飛:鑿出來的,大概有20多米,古人鑿這麼一個20多米的山體那是很困難的。

    王魯湘:對對對。

    韓振飛:不像今天有火攻炸藥,都要人工這樣去用鐵錘去鑿,那很困難的。那就有這麼一個故事,張九齡開這個大庾嶺道到最後一段就是兩江最高點,就是兩省分界的地方。鑿這個山口,說是一塊大石頭,白天鑿了夜晚又合起來,白天鑿了夜晚又合起來。張九齡的夫人就是捨身不顧一切,不顧懷著身孕,就是站在那兩個石頭中間,夜晚,這個石頭就沒辦法合起來。

    王魯湘:沒辦法合起來了。

    韓振飛:結果就最終鑿通了這個大庾嶺,所以這個故事說明了鑿通大庾嶺的艱辛艱難。

    解說:為了這四公裡的距離,張九齡動用了大量民夫,整整兩年後一條寬闊平坦的穿山公路出現了。

    孔刃非:這一段就是我們古驿道可能是最原汁原味的了,原來鑿成的這麼一條山頂上的,像峽谷式的這麼一段道路都是唐朝開鑿的留下的遺跡。這個在我們南方是非常難以找到這樣的雄關,上書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我們到了這個山頂上,山的那一邊是屬於廣東省管了,百越地區。我們以前都說南蠻南蠻,往那個山的那一邊,那是屬於蠻荒地區。山的這一邊還是屬於我們中原人文尾層,屬於有人文教化的地方,有文化的地方,這個山就是大庾嶺,就到了最頂峰。

    王魯湘: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某種角度講可以說是一部中原文明史。歷史書上有名的雄關險隘也集中在北方,南方特別是嶺南一直被視為有傳染病的“瘴疠”之鄉。雖然秦始皇在統一中原之後,派人攻取嶺南設立郡縣,卻對這裡並不如何看重,乃至到了漢朝,從高祖到文景、武帝,不可一世的眾位君王,寧願不遺余力北抗匈奴也懶得對在嶺南稱王稱帝七十多年的趙佗動一根手指頭,只是到了要流放政治犯的時候,皇帝們才突然記起,原來自己的版圖上還有一塊讓人吃苦頭的荒涼之地可以狠狠地教訓一下那些不聽話的家伙,所以由中原通往嶺南的梅關曾經顯得微不足道。但是,自從唐代張九齡拓寬梅關古道之後這裡又成為了溝通南北的黃金通道。當年如雲的商旅從這裡走過,千萬挑貨物在這裡運出,那時的古驿道從未有過寂寞閒暇的時刻。

    解說:它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千年來多少人踏青石來了又去。

    孔刃非:原汁原味,我們唐朝開鑿以後的風貌。

    梅關古道溝通南北文明 成文人墨客抒情地

    孔刃非:唐朝張九齡開拓了這麼一條古驿道,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絲綢之路從這裡一直到廣東,那麼開通了這個驿道以後,包括我們歷代的貶官,事實上貶到嶺南,貶到廣東的那些貶官,他都要從水路進贛江到漳江,從這個地方上碼頭。碼頭以後沿著我們這個驿道就翻越我們南雄,那就進廣東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說存在著,我們從唐代一千多年以來,這是一個連通我們中原地區和兩廣百越地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紐帶,這是第一個碼頭,非常重要的一個碼頭。

    解說:梅關古道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更以陸路連接了南嶺分隔的兩大水系,是出現最早的京廣線。沿運河、長江、贛江而來的北客都從這關隘進入珠江水系的北江,大批的移民也由此向南方遷西。

    韓振飛:這座山,這條道在歷史上扮演著幾個重要角色。第一個角色這條道是一條軍事通道,這條道路重要作用一直到抗日戰爭時間都一直在彰顯著,第二個這是一條移民通道。

    王魯湘:對。

    韓振飛:贛江,沿江都是歷史上移民的一個重要的舞台,那像好多偉人的先祖。

    王魯湘:都在這一塊。

    韓振飛:都在這個贛江流域活動過,像孫中山的先祖,他一直在我們贛南居住,所以這是一個移民的通道,移民大舞台。那麼第三個它是一條商貿通道。

    王魯湘:大通道。

    韓振飛:雖然鴉片戰爭,中國對外外貿重心轉到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廣東衰落下去,但是內貿物資還是走的贛江,直到上世紀的30年代粵漢鐵路和。

    王魯湘:過湖南了。

    韓振飛:浙贛鐵路繞過江西從湖南過去。

    王魯湘:從湖南走了。
    韓振飛:大量快速的貨物運輸再也不需要取道江西,江西從那以後,上世紀20年以後就經濟邊緣化了,所以今天江西經濟稍顯落後,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解說:自梅關古道修建以來,南來北往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梅關古道都是當時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快捷的“高速公路”,也許正是由於這條“高速公路”的存在,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才能在長安吃到渴望已久的嶺南鮮荔枝。

    孔刃非:這個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古驿道邊上的古驿站,後來驿站是遷到城裡面去了。這個驿站原本恐怕主要還不是住宿,主要還是換馬飲水甚至可以吃飯,所以像當年你恐怕還記得杜牧的當年寫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從嶺南把荔枝一兩天之內要直接送到長安。大家都記得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道荔枝來。它必須通過這裡,在個地方可能換馬,換成千裡快馬,從這裡飛奔北方而去,或許他當年騎的馬在這裡,暴斃在這裡也不一定。

    解說:作為商貿要道,梅關古道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廣州之後與中原的連接線,像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的文明一樣,來往與梅關古道的人流也溝通著中原與嶺南的文明促進著南北文化的交往。

    韓振飛:最典型的個案就是唐朝的六祖。

    王魯湘:惠能。

    韓振飛:惠能,惠能是學佛是在。

    王魯湘:湖北。

    韓振飛:湖北的黃梅,在五祖那裡學的,他本來是個小和尚人們都看不上。

    王魯湘:還沒有梯度,就是雜役,燒火的雜役。

    韓振飛:雜役,挑水。有一天大家爭論是廟裡這個錦旗在動,還是風在動,還是旗子隨風而動,大家在討論。他邊上挑水路過說了一句,既不是旗子動,也不是風吹它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這個唯心主義的這一套領悟得夠徹底的,這個老和尚一聽這個人慧根不淺,覺得還是要把衣缽傳給他,但是這個中國發展到唐朝佛教已經禅宗占了主流,叢林制度仿照著中國的宗法制度要傳給大徒弟,要傳給神秀。所以老和尚就偷偷地給他,讓他趕快回老家廣東去,拿著木棉袈裟和所謂的紫金玉缽連夜過江。神秀在後面追,追到大庾嶺一看,西出陽關無故人,就無功而返就回去了,就繼續他的禅宗的北部派。六祖惠能就到廣東韶關的大庾嶺的南面創建了南宗,就成為中國唐朝以後禅宗的主流,南宗的祖庭,這個個案就說明大庾嶺這條通道對文化的傳播有多麼的重要。

    解說:到了宋代發生了一件對於這條南北交通要道來說十分重要的事件,來自廣東的海鹽開始進入贛州和中原地區。於是為了加強管理,增加關稅收入。北宋嘉佑八年,在梅嶺高踞險要之處設立關隘,在驿道口建築關樓,命名為梅關,也就是今天梅關古道的由來。在此後一千多年中,除了往來南北的商人經過梅關的人,還有很多是被貶斥的官吏和被流放的囚徒,其中不乏一些仕途不順的文人墨客,出於對自身遭遇的感懷,他們在此留下了不少詩作。北宋文豪蘇東坡被貶連州,途徑海關時留下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黃梅。

    韓振飛:蘇東坡大概在北宋建中元年,被貶谪到海南島去的時候,反遷到,遇到這個大赦令了,可以回來了,可以回到中原,過去到嶺南去,在唐宋以前到嶺南去被視為是到了這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這麼一種境況下去。

    王魯湘:對。

    韓振飛:是生是死都不能明了,能不能活著回來都不知道,那麼蘇東坡當年反遷的路程就到了大庾嶺下,就碰上了兩父子在那裡開茶館的。這兩父子是浙江人,因為受不了這苛捐雜稅就逃跑,就逃到大庾嶺下開了個茶館,招待路人喝茶為生,見到蘇東坡以後除了招待他,老父親回來以後又做了一頓很好的飯給蘇東坡吃,蘇東坡就頗多感慨,又寫了一首詩,最後兩句大概是寫的問君大庾嶺頭住,南遷何曾幾人還。

    王魯湘:沒有多少人能回來。

    韓振飛:沒有多少人能回來,你住在大庾嶺頭都住了這麼幾十年了。

    王魯湘:對。

    韓振飛:你招待南來北往的過客。

    王魯湘:對。

    韓振飛:你看看像我這樣被貶谪到嶺南去的人,有多少人能夠度過這個政治上的迫害,有多少人能夠抗拒這個張力之氣的侵害,能夠活著。今天又來到大庾嶺,要回到我的中原老家去的人,頗多感慨了。

    解說:在距梅關古道不遠的大余縣,還發生過一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故事。明萬歷二十一年,湯顯祖在赴浙江遂昌擔任知縣的途中,經過梅關古道,聽聞了杜麗娘還魂的故事。五年後,他不忍朝綱敗壞,辭官歸裡,而後從杜麗娘的遭遇中聯想到自身宦海坎坷,寫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牡丹亭》。

    孔刃非:那麼為什麼湯顯祖會把牡丹亭寫到我們南安郡現在的大余縣呢,為什麼會發生,這個故事要發生在這個地方呢?事實上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奧妙,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事實上是北宋的理學的發祥地,所以我們大余縣是理學的搖籃。我們都知道理學是講把自己的個人的一切奉獻給理,奉獻給社會,最後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欲,沒有自己個人的私欲。要把自己全心全意奉獻給這個社會,奉獻給我們這個天理。因此,這種思想發展到明代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太不人道了,所以很多人起來反抗它。當然反抗得最精采的,我覺得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一個傑出的代表。

    《牡丹亭》提的是什麼呢?是至情,他認為天下之至情呢,就像杜麗娘這樣,因為愛情能夠去死,但是為了愛情去死還不是至情,還要能夠因情而死,死能復生,所以杜麗娘在牡丹亭裡面做夢,想見了自己愛的人。然後相思而死,最後能夠還魂,所以這個故事只有發生在我們大余縣,只有發生在這個地方,因為他用至情來反對我們理學所提出的至理。因為至理的理論的發祥地在哪呢,也就是在我們大余,在這個東山上面。山上有當年的道源書院,道源書院就是培植理學大師程颢,程頤兩兄弟的一個搖籃,所以湯顯祖把牡丹亭的愛情故事寫到這個地方是唯一的,也是必然的一個地方。別的地方寫是沒有任何依據和道理的,寫到這裡就是為了反對理學。

    解說:自梅關古道建成以來,給予了文人墨客無盡的靈感,僅《大余縣志藝文》中,就收輯張九齡、宋之問、劉長卿、蘇轼、袁枚等歷代名人的傳世佳作二百余首,雖然近一百年來的梅關古道已經顯得冷清,但梅關之梅仍能讓我們感受到“萬樹鎖雄關,十裡雪香來”的氣勢和風骨。

    王魯湘:今年年初的梅關古道之行,我們有幸領略了這場多年不遇的景象,雨霧彌漫,遍野的梅花結了冰,成為名副其實的玉樹瓊枝。只可惜,能欣賞到這樣景致的人寥寥無多,因為近百年來粵漢鐵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後開通,梅關古道已經被現代交通線所替代,失去了古時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梅關古道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黃金通道、戰略要塞都已成為悠悠往事。今天的梅關古道成為一個行人罕至的風景區,可是走在古道上,踏上那被無數“有名之人,無名之輩”踩踏得光滑如鏡的青石,仍能觸碰到它曾經有過的輝煌以及從歷史深處涓涓流淌的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