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77歲的王店籍老人送給故鄉的厚禮,一幅近7米的畫卷《滄桑古鎮,夢境依舊》,俨然是微縮版的梅裡(王店舊稱梅裡)古鎮,這幅長卷近日在王店鎮引起了轟動。畫卷總長6.4米,貫穿全鎮的梅溪靜靜流淌,兩岸古建築鱗次栉比;鐵佛寺、古南寺等古跡香客雲集,香火旺盛;長水塘水面上白帆點點,河岸人家正在吊腳樓下忙著洗衣……這是老人回憶中的古鎮,他用畫筆一點點還原在紙上,讓從未見過古鎮原生態風貌的後輩大開眼界。
這位老人名叫陳海濱,是土生土長的王店人,出生在當時被稱為“萬安坊”的人民街上,上世紀50年代曾就讀於上海同濟大學,從此一直留在外地。因為學的是建築專業,又從事房屋設計工作,老人對故鄉的古建築特別有感情,每次探親回王店,他都要去從小生活過的“小橋、流水、人家”走走看看,那些熟悉的風景總能勾起他對童年美好的回憶。
7年前,陳海濱突然迸發靈感,想用畫筆“保留”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現在的古鎮變化已經很大了,那些老房子有的已經破損,我覺得很可惜。”老人說。於是,從打草稿開始,幾易其稿,每一座古橋、每一棵古樹的具體位置,老人都一絲不苟地標注在圖中,猶如一幅素描版的古鎮地圖。除了靜態的建築物,老人還勾勒了“施王老爺迎會”等當地傳統民俗場景,這幅動靜交融的長卷被人戲稱為王店的“清明上河圖”。
為完成這個心願,陳海濱花了一番苦功夫。他生怕自己的記憶有疏漏的地方,於是多次從外地回鎮上考證,並邀請從小一起長大的伙伴們共同回憶,大家經常湊在一起敘舊,很多陳年往事從聊天中漸漸清晰,給老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有一次,為了畫一座古橋,陳海濱先後三次實地考證。“橋在鎮東,名字到底是叫‘廣平橋’還是‘廣寧橋’呢?我一直沒法確定。”老人說。去年4月,他特地帶上相機,為古橋留影,放大細看後發現,石板上的確刻的是“廣寧橋”,還有“乾隆七年造”的字樣。這時他才松了口氣,工工整整地在紙上標注下“廣寧橋”。
透過古鎮長卷,老人對保護古建築的殷切之情躍然紙上。細數一下,畫卷中光古橋就有30余座,古建築更是數不勝數。老人告訴記者,王店鎮歷史悠久,古建築自成風格,例如木柱吊腳樓。樓下的地板翻開,就是一個河埠頭,典型的王店民居特色。可惜這些建築幾乎都已經改成水泥柱,木柱吊腳樓已經成為歷史,讓老人惋惜不已。在親友的鼓勵下,陳海濱老人又開始新的創作,他開始畫記憶中的建築物,例如老火車站,據說在1917年時曾接待過孫中山的造訪。“讓每個建築物獨立成畫,算下來要畫20多張。”他說。
杭州3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