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
日期:2016/12/14 18:44: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赤岸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建築眾多,而建於1900年的和濟堂更是有著別樣的風采。5月底的一個上午,記者隨同市博物館相關人士,前往位於三角毛店村的和濟堂造訪。
藝術價值極具代表性
和濟堂是一處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雖歷經風雨滄桑,卻依舊透露著平和淡定。門前的卵石路依舊保存著,門楣上方墨書的“和濟堂”三個大字蒼勁有力。走進和濟堂,發現這是一處前後四進、均三開間的江南民居,有38間房子,規模頗大,布局合理,整體呈四合院式。和濟堂內,燈籠高掛,樹木蒼翠。兩位中老年民婦在聚精會神地做手工活,古老而靜谧的廳堂,顯得分外和諧安寧。
駐足細看,第一進前廳,前檐牆設五花馬頭牆,倒座式,為敞開廳;第二進正廳,二層,重檐,明間敞開;第三進為堂樓,系二層;第四進也為堂樓,明間敞開。目光所及,用材粗壯,無不雕梁畫棟,兩側廂房板壁所雕刻的鳳凰牡丹及古代戲曲人物等圖案精美別致,大有巧奪天工之美。
“和濟堂總占地1039.8平方米,雕刻精美,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當地民居中具有代表性。”據住戶介紹,和濟堂由當地人毛祥振、毛祥澤、毛祥揀三兄弟所建。當時,他們當中,一個是秀才,另兩個以種田為主,家境殷實,但都勤儉持家,聰慧過人,經過10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浩大氣派的和濟堂終於在1900年完工。
馮雪峰曾在此創作《盧代之死》
“史料上記載,從1937年12月到1941年2月,馮雪峰一直在家鄉神壇村度過,並創作了反映長征的小說《盧代之死》。可很多人未必知道,他也在和濟堂住過一段時間,與毛祥揀的兒子毛樹蓂交談小說創作情況,並在此寫作。”村裡一些老年人回憶說。
據了解,毛樹蓂與馮雪峰是當年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的同學,曾一起接受五四新思潮。後馮雪峰到杭州就讀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後,兩人一度中斷聯系。後來,馮雪峰回家鄉神壇村發動群眾抗戰,並抽出大量時間創作關於長征的小說,兩個人就有更多機會在一起交流。
“毛樹蓂救過雪峰先生一命的事,一直被鄉親們所傳誦。”老人毛昌華介紹說,1940年前後,馮雪峰回家後,看中毛樹蓂家安靜且較為安全的環境,便住在這裡埋頭創作和加工《盧代之死》。有一天,國民黨縣黨部一位叫王建昌(後被鎮壓)的人突然帶人闖進門來,問毛樹蓂有沒有發現雪峰的蹤跡。情急之下,在裡屋的馮雪峰示意毛樹蓂留住王建昌吃午飯,自己落落大方去倒酒陪“客”。這樣,並不認識馮雪峰的王建昌後被支走,雪峰逃過了這一劫。
不料,馮雪峰寫好《盧代之死》三個月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正當他准備離開義烏的時候,不幸被國民黨憲兵逮捕。《盧代之死》的初稿和關於長征的回憶性文章全部散失,以後也一直無法找回。
古建築有待進一步修復保護
和濟堂雖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但由於住戶的保護,幾乎未遭到什麼毀壞,保存基本完好,不過目前也出現了幾處漏水的地方。記者在廳堂二樓看見,屋檐已出現多處滲水,部分木頭已霉爛。
“再照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村裡人說,文革期間和濟堂也多次“險象環生”:一些造反派和別有用心者企圖毀壞它,幸虧主人用紅泥糊住了建築雕刻構件,才使中堂和廳堂的雕刻完好無損。不過,中堂刻有“公正廉明”的匾額至今還不知去向,太公太婆的畫像也被燒毀。懸掛於廳堂的“和濟堂”匾額被用作門板,才幸免於難,現已找回。
據了解,對於和濟堂屋面出現部分漏水之隱患,市文物部門十分重視,已在籌劃相關方案。他們同時表示,百姓參與,共同保護,是古建築生存的最好保障。有著百年歷史的和濟堂,人文歷史和文化底蘊豐厚,需要各方高度重視並加以挖掘和保護。
推薦閱讀:
湖南婁底將開展傳統村落調查
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區 保護與發展並重
衢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六標准 蔡氏古民居已合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