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鎮位於上海的最西部,與江蘇、浙江毗鄰,作為江浙滬的交界處,是上海通往江、浙兩省的西大門,是江、浙、滬兩省一市的金三角地區。2004年3月,由原金澤、商榻、西岑鎮合並,組建新金澤鎮,“三鎮合一”後的金澤鎮,人口為63000人,鎮域面積108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34平方公裡),轄30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域內有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澱山湖。金澤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河網縱橫交錯,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澤國。G50滬渝高速,從金澤鎮北面穿過,318國道貫穿全境,太浦河流經鎮區南部,水陸交通便捷,為上海西部的交通樞紐要沖。
這裡有豐厚的歷史底蘊
金澤,古稱“白苧裡”,後因“穑人獲澤如金”得金澤之名,始建於唐宋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有“興於宋,盛於元”之說。1958年澱山湖出土文物證明,早在4000年前,金澤地區就已有先民在此勞作,繁衍生息。
金澤因水而興,因橋得名,更以“橋橋有廟,橋廟共生”為特色的橋廟文化聞名海內。在古鎮轄區內現尚存古橋7座,分別為建於南宋(1260年)的萬安橋、(1267年)的普濟橋,元代至元年間的迎祥橋(1335-1340年)、林老橋(1264-1294年),明代的放生橋、天皇閣橋,清代的如意橋,都具有鮮明的江南水鄉古鎮特色,其分布之密集、形式之豐富、年代之久遠為江南古鎮之首。著名學者、書法家錢君陶曾觀之動情,揮毫贊譽“金澤古橋甲天下”七字。自宋以來,金澤古鎮寺廟迭建,至民國還有一觀、二寺、三閣、四庵,十三廟建築。最早的寺廟“東林禅寺”相傳始建於東晉年代。最大的寺廟“頤浩禅寺”始建於宋景定初年(1260-1264),後經元、明、清數度擴建合成一藏,相傳有5048間,約3萬平方米,以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稱雄江南。《松江府志》稱“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元、明時譽為“樊剎林宮”,曾令歷代官宦、高僧、名士等前來朝拜。如元代書畫名家趙孟頫、文學家牟巘,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散文家唐順之、史學家王世貞,清代大臣徐乾學、史學家高士奇都曾留下足跡,有過書畫和文章。現尚存三株古銀杏樹,植於大殿前的一株系西域奔卜爾納親手所栽,已有700多年樹齡。寺院歷代香火極旺,方圓百裡香客絡繹不絕。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軍師劉伯溫平定江南群雄建立明朝後,來金澤游覽頤浩禅寺。劉伯溫通曉天文地理,曾指出金澤是風水寶地,要建造大量的廟宇。
至今古鎮核心風貌區內,放生橋旁有總管廟、林老橋旁有關帝廟,另外頤浩禅寺、楊震廟、城隍廟等多處尚存,保留至今的有形橋廟文化空間使金澤古鎮漸漸形成了一年兩次的金澤廟會,也延續至今,即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和九九重陽日;從橋廟文化衍生出許多如民俗、飲食、演藝等的民間非物質遺產文化,異常珍貴。
這裡有頗強的古鎮保護意識 為進一步貫徹實施古鎮保護規劃,金澤鎮政府專門成立“金澤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下設“金澤古鎮保護辦公室”和“金澤古鎮保護專家顧問組”,市、區兩級政府在資金上給予重點保障;民間自籌的歷史建築保護資金也在發揮著積極作用。
自2009年以來,為促進風貌區城市更新與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結合風貌區的實際情況,金澤古鎮依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結合《金澤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落實各項措施,切實加強古鎮保護。
為正確處理古鎮保護和古鎮發展旅游產業的關系,金澤鎮堅持整體性、原真性、可持續性和分類保護的原則,專門制定了一系列保護規劃,加大了古鎮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其中單用於古鎮保護、修舊如舊和有關管線入地工程和污水處理廠的總投資已達5.92億元。由於金澤古鎮旅游業,堅持低密度開發,鎮域內無大型的工業,自然生態保持較好,古鎮居民至今還保留著江南水鄉悠閒、恬靜的居住環境。
這些年來,金澤鎮在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古鎮環境整治和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在專家指導、科學規劃、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還加大了對古鎮歷史文脈和民俗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定期召開保護與發展專家咨詢會,挖掘古鎮古文化、原生態景點,結合當地發展需求,與周邊古鎮實施差異化競爭,避免同質化建設,做到既保持古鎮風貌自然質樸,又讓人感到獨辟蹊徑,獨具匠心。
金澤不僅擁有深厚的橋廟文化,悠久的傳統文化內容也十分豐富,門類廣泛,田山歌、阿婆茶、宣卷和烙畫等都已聞名滬上。目前已成功申報1項國家級和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無形的文化瑰寶,代表著當地的民俗風氣,展現了當地的民俗精神、民俗情感、民俗歷史。
這裡對“非遺”有著深度的挖掘和保護。
田山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金澤水鄉有幾百年歷史,是一種原始的演唱藝術,也是一種口頭文學。其歌詞內容主要來自當地民眾現實生活,極為豐富多彩,題材多為表現當地民眾的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方面,是觀察上海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手段。目前,在金澤鎮雪米村己設立了傳承基地。阿婆茶,是一種“以茶為禮,以茶待客”的傳統風俗,是構築睦鄰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久而久之自然成為了金澤地區的一種特有的民俗風情。宣卷,即講書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幫襯,小樂隊伴奏,其形式近似蘇州評彈,又不盡相同,更具特色。宣卷源於唐代的“俗講”和宋代的“談經”,宣卷藝人的說講語言特別注重通俗易懂,以吸引和取悅觀眾。烙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法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制作的作品為茶褐色,古樸典雅,精美絕倫。
另外,金澤還擁有許多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和特色傳統風俗,其中“金澤狀元糕”、“趙家豆腐”與“梅花糖豆”被當地居民稱為“金澤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