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車塵馬跡尋古道(六)兩漢時期開辟的道路

車塵馬跡尋古道(六)兩漢時期開辟的道路

日期:2016/12/16 20:08: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六、兩漢時期開辟的道路
  兩漢時期新開辟的道路,主要有通往秦嶺以南的夜郎道、靈關道、回中道、子午道,通往北方地區的飛狐道,五嶺以南的交趾道以及湘南“峤道”、五原賽道等。
  1. 夜郎道
  夜郎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古國。漢武帝經略西南時,在夜郎地設牂柯郡,以且蘭(今貴州福泉為)郡治,以夜郎縣為都尉治。秦至漢初,夜郎與巴蜀、南越就有商貿交通往來,但道路險要,時常梗阻。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為加強控制南越,派唐蒙率兵千余、後勤辎重隊三千余人,脅迫夜郎內附,置犍為郡(治僰道,今四川宜賓市西南,轄川南、黔西、滇東一帶)。又發巴蜀兵卒千余人,修築僰道至牂柯郡的道路,長500余裡,合今200多公裡。
  2. 靈關道
  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郎官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開辟靈關道。西南夷是漢時分布在今甘肅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及雲、貴一帶少數民族的總稱。南夷地區包括犍為郡和牂柯郡,西夷地區包括越嶲郡和益州郡(郡治滇池,今雲南晉寧縣)。
  靈關道又稱靈光道、旄牛道,東起犍為,接夜郎道,西行至旄牛(今四川漢源縣南),然後南行直抵越嶲郡,長約480裡(合今200公裡)。靈光道建成後,打通了成都經旄牛、越嶲郡通葉榆(今雲南大理)、永昌郡(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市)和益州郡的交通。
  3. 子午道
  自杜陵(今西安市東南)沿子午河及漢水河谷以達漢中郡(今陝西安康市)的子午道,是秦通巴蜀的重要信道。因這條道的北端由長安正南進入子午谷而得名。古代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正南正北的谷道遂被稱為子午谷,而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亦稱子午道。《漢書》顏師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在由長安到漢中的幾條棧道中,子午道全程千裡以上,僅次於故道,但穿行山間的谷長有400余公裡,道路崎岖,沿線居民稀少。漢代在子午道沿途沒有一個縣級治所,到了唐朝也只有一個石泉縣。但此道形勢很險要,東漢末年關中流民多由子午道南下漢中,三國蜀魏戰爭及以後東晉、南北朝、宋金對峙時期,子午道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直至後代,此道仍是川陝重要交通路線之一。20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人對子午道秦嶺北段棧道遺跡做過調查,發現在子午谷東邊沣水河谷也有多處棧道遺跡,在西邊石砭谷中,棧道和橋梁遺跡更是集中。這些情況說明,子午道秦嶺北段可能在歷史上某個時期曾發生過改道。
  子午道沿線多棧橋,在秦末楚漢相爭時被焚毀。王莽時開辟的子午道,是在舊道基礎上拓展的。據《漢書?王莽傳》載,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決定開鑿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直絕南山而至漢中。子午道自長安達漢中,長約660裡(合今276公裡)。
  子午道溯洵河支流的驿馬月河北側而上,至月河源頭腰竹嶺(俗稱古磉墩)。由腰竹嶺東行,順直水(池河)而下,直抵漢中。腰竹嶺南,巖石陡立,地勢險峻。據《水經注?沔水》記載,此處築有“蓰閣”,即棧道。今腰嶺關等處直水西岸石崖上,尚有棧道遺跡。
  三國時這條道路是魏蜀交爭的要道。《三國志?魏書?曹真傳》載,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魏大舉伐蜀,“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由於子午道崎岖難行,又逢秋季大雨,棧道斷絕,軍需不濟,明帝不得不召曹真還軍。到了南朝,梁另開新路,略向西移,即今西安市西南至寧陝縣。唐代天寶年間,劍南涪州向朝廷進貢生荔枝,即由此道飛馬以達長安。


  4. 回中道
  回中道在秦漢時期是從關中平原通往隴東高原的主要道路。古道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至高平,長約125千米。因途經回中,所以稱為回中道。秦始皇曾下令在今陝西隴縣西北修建一座宮殿,稱為回中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應劭的話說:“回中在安定高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出巡隴西、北地(今寧夏和甘肅東部),東歸時曾路經回中宮。漢武帝曾多次途經回中道巡行西北。據《漢書?武帝紀》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隴(今六盤山),登空同(今甘肅平涼西),西臨祖厲河(高平以西的黃河上游支流)而還”;“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歷獨鹿、鳴澤(均在今河北涞水縣北),自代(今河北蔚縣)而還。”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名將來歙由這條路攻取隗囂割據下的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兩漢時期,回中道是溝通今陝西、甘肅、寧夏的重要交通大道,在繁榮經濟、文化交流和軍事征戰中,都顯示了重要作用。1979年,在回中道附近的隴縣邊家莊發現了一座春秋早期的秦國貴族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器。這座墓葬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了隴縣在陝甘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地位,回中道可能從遠古時代起就已成為東西交通的要道。
  長安以西,經鹹陽、槐裡(今陝西興平市)、斄縣(今陝西武功縣)、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隃麋(今陝西千陽縣)至汧縣(今陝西隴縣),為汧隴道。自汧縣西出隴關,至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為略陽道;出隴關,經清水、上邽(今甘肅天水市)、襄武(今甘肅隴西縣東南)、狄道(今甘肅臨洮縣)至枹罕(今甘肅臨夏市),為隴關道。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發兵關中,沿汧隴道進軍,平定以韓遂、馬超為代表的割據勢力,韓、馬從回中道敗逃涼州(今甘肅武威市)。曹操又沿隴關道消滅了盤踞在枹罕的“河首平漢王”宋健,關西地區遂並入曹操勢力范圍。
  5. 飛狐道
  在秦漢時期,飛狐道是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道路。這條道路是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诏令王霸負責修築的。王霸與杜茂指揮刑徒6000人,從代城(今河北蔚縣東)南部的飛狐口谷道延伸,經代城而西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沿路堆石布土,築起亭障,全長150公裡。飛狐道修通後,給北邊造成安定的環境,王霸因此被封為淮陰侯。自涿郡西行,經迺國(今河北涞水)、故安(今河北易縣東西貫村一帶)至廣昌(今河北涞源)。廣昌以北的黑石嶺,設有飛狐關,亦名飛狐口。飛狐口兩側懸崖峭立,十分險峻,為並州刺史部(今山西境)進入冀州刺史部(今河北境)的交通咽喉。飛狐道因途經“太行八陉”的飛狐口而得名。北方發生的許多戰爭,都是通過這條古道調兵遣將的。在和平的日子裡,道上行人不絕,商旅過往頻繁,成為華北地區著名的交通孔道。
  6. 交趾道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側及女弟征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余城,側自立為王,於是玺書拜(馬)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軍,至合浦而(段)志病卒,诏(馬)援並將其兵遂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余裡”(《後漢書?馬援傳》)。自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沿海岸至交趾郡治北帶(今越南河內東北)的山區道路,合今400余公裡,是東漢通往南疆邊遠地區的重要通道。
  7. 湘南峤道
  漢武帝時,南粵相呂嘉反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武帝遣軍討伐,次年冬攻下番禺。平粵後,在其地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市)、蒼梧(治廣信,今廣西梧州市)、郁林(治布山,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古城)、合浦(治今廣西合浦縣東北)、儋耳(治今海南省儋縣西北南灘)、珠崖(治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交趾、九真、日南郡(後三郡在今越南境內)。當時含洭(今廣東英德西北)、浈陽(今英德東)、曲江(今廣東韶關市東南)三縣劃入桂陽郡(治今湖南彬縣)管轄,其地人民或居深山,或傍溪谷,距郡甚遠,交通不便,深以為苦。為改善這種狀況,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衛飒為桂陽太守時,曾遣民“鑿山信道五百余裡,列亭傳,置郵驿”,使自桂陽南下與曲江、浈陽等地相通。但由於五嶺橫貫嶺南地區,大宗物資運輸仍取水路。《後漢書?鄭弘傳》說:“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風波險阻,沉溺相系。”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農鄭弘奏開零陵、桂陽峤道(嶺路),以利中原與嶺南的交通。峤道開通後,自零陵通往今廣西和自桂陽通往今廣東的峤道大有改善,使兩廣的物資運輸由經過福建沿海改為通過今湖南、湖北直接運至洛陽。
  8. 五原塞道
  漢代自長安東北行,跨河水,至河東郡,經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彘縣(今山西霍縣)、界休(今山西介休)、榆次達太原郡。自此北上雁門郡、雲中郡、五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直抵龍城(匈奴單於十月大會祭天之所,在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由於此道經過稒陽縣城(今內蒙古包頭市東古城灣古城),故稱稒陽道,也稱五原塞道。稒陽道是南連中原腹地、北通匈奴的主要通道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