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老建築,展現滄桑歲月

古老建築,展現滄桑歲月

日期:2016/12/14 18:40: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

   萊西歷史悠久,有不少文物都分布在農村,根據文化部門的數據,目前萊西市已公布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其中有不少家廟等古建築。2013年,萊西啟動了古建築的修繕工作,這也讓家廟等古建築受到關注。

    寨西頭承興寺每年正月十一有大型廟會

    在店埠鎮寨西頭村西,記者看到了這座承興寺。據當地人介紹,這座又名觀音廟的古建築建築年代在明代。在200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寺廟坐北朝南,原建築由山門、鐘樓、碑亭、正殿和配殿組成,現存正殿三間,東西長8.5米,南北寬6.5米。為單檐硬山式建築,前檐出檐較深,檐角上翹,線條流暢,宛如飛翼。所保留的較早期建築風格有內外柱。內柱用金(石)柱外柱用木柱的形式。且金柱又取八角形,上下柱頭取方形,這種形式十分少見。另外,瓦飾件有獸面紋和龍鳳紋瓦當,脊端取吻獸裝飾,為二龍戲珠圖案,十分少見。

    走進寺內,就能看到梁坊繪畫題材以龍紋為主,色彩艷麗,局部施金,顯得富麗典雅,所有橼條皆塗朱漆。殿內雕塑觀音童子像,為泥塑著彩,高約兩米。東、西、北牆壁皆彩繪山水,南牆壁的門兩側繪有武士神像。

    寨西頭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每年的正月十一,這裡舉行廟會,許多戲班到此演出,以示慶祝,四方八村的老百姓紛紛前來一飽眼福。因此,一到那天,廟宇裡香煙缭繞,廟門前鑼鼓喧天,戲台上文唱武打,戲台下觀眾如潮,形成一大文化景觀,這種情景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近年來,為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在有關部門的組織與支持下,承興寺的民俗文化廟會活動又日漸興盛起來,已連續舉辦了多次民俗文化廟會活動。

    王氏家廟“劉海戲金蟾”磚雕在萊西屬首見

    在店埠鎮前寨村中部,坐落著一座王氏家廟,這座家廟西鄰南北街道,四周皆為居民房。據了解,王氏家廟始建於清代中期,是王氏一支集資而建。

    王氏家廟為青磚小瓦硬山式平房建築,建築5間,進深1間,屋脊用小青瓦組合成各式幾何圖案,兩潲制作精美大方,潲頭花、碼頭花、山花精雕細刻,後山碼頭花雕“劉海戲金蟾”,前山雕“獅子滾繡球”,堪稱王氏家廟磚雕藝術的代表作,整個雕刻至今保護完好。家廟整體建築豪華氣派,脊、潲、山花、碼頭花雕刻精細,以碼頭花雕刻的“劉海戲金蟾”磚雕在萊西市尚屬首見。

    “三寨”是舊桃花鄉的人文勝地,有“關帝廟”、“八蠟廟”、“天七廟”、“觀音廟”等坐落在寨前寨後。西邊的寨西頭觀音廟始於明代,現已修復一新,恢復廟會。

    據村民介紹,前寨王氏家族是由濰坊遷此,屬清末狀元王壽彭的支族。王壽彭中榜後曾來此祭祖,從

    後寨到前寨都能描繪出當時祭祖的場面,如大紅地毯鋪路,護衛人馬陣勢浩大,王壽彭的親筆書法曾掛於家廟內,現已難尋。家廟大門“文革”時被拆除,現僅存正房五間。

    張氏家廟影壁牆高大豪華,為膠東民間代表作

    張氏家廟位於姜山鎮仰岚嶺村,2009年12月公布,始建於清嘉慶六年,是膠東民間傳統的土木建築形式,坐北朝南,占地266平方米,建築面積163.8平方米。正殿建築五間,進深一間。東西長14米,南北寬6.5米,高6米。建築形式為單檐硬山式,雙潲結構,潲角上翹。山花和碼頭座均有磚雕裝飾。影壁牆高大豪華,東西長3.7米,南北寬0.5米,高3.6米,方石基座,青磚雕砌,每個邊角均有磚雕花卉內容,做工精細,古樸典雅,是膠東民間影壁牆的代表作。

    張氏家廟是隋明代萊西、萊陽一帶“張、王、趙、左”四大家族崛起而發展起來的,相傳家廟的匾額由明代大臣張夢鯉的後裔中一名進士所題寫。逢年過節,四鄰八鄉的張氏後人都到這裡來拜年祭祖。據村裡老人介紹,這座古廟在村裡一直存在,只是到了清代多次修繕,至今,富麗堂皇的彩繪大老譜和一些供桌仍保存完好。

    記者了解到,張氏家廟去年已經進行修繕,經歷數百年風雨,先後修繕過多次,今後張氏家族古廟,將得以更好的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