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秦漢時開辟的西南蜀布之路
蜀布是指上古時期蜀地特產的苎麻布。苎麻本來就是中國特產,西方人稱苎麻為中國草。苎麻原產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帶,但用它紡織成布是從蜀地開始的,以後又推廣到江南地區。蜀布顏色潔白,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既不容易被汗漬沾污,又很利於散熱,所以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撣國、身毒等國家很受歡迎,大為暢銷。從蜀地經過西南夷、撣國、身毒而通往大夏的商路,是蜀布、絲綢制品通往南亞、中亞的主要路線。
漢朝南通大夏的商路比通西域的商路要早。而當通往西域的商路在東漢時期斷絕的時候,南方這條商路仍然暢通。這條道路到達今雲南保山之後,或者向西經過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阿富汗,或者向南經過緬甸伊洛瓦底江畔到印度洋,所以又有“南方絲綢之路”之稱。但這條道路常年輸出的大宗商品是蜀布與絲綢制品,所以近代學者仿照“絲綢之路”的名稱命其為“蜀布之路”。
漢朝的蜀布、邛竹杖早就遠銷大夏、身毒。據《史記?西南夷列傳》及《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骞出使大夏歸來,說他在大夏見過蜀地的布和邛地的杖,大夏人告訴他是商人到身毒國買來的。張骞極力建議漢武帝派人尋找通往身毒國的捷徑。漢武帝命張骞、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分為四路出發,一路由駹出發,一路由冉出發,一路由徙出發,一路由邛、僰出發,去尋找通往身毒的道路。
“出駹”,是從駹水河谷(今四川理縣雜谷腦)西行;“出冉”,是從黑水河谷(今四川黑水縣)西行;“出徙”,是從天全河谷(今四川天全縣)西行。這三條路都在蜀西,要橫渡渽水(今大渡河),進入不服從漢王朝權威的羌族部落,所以尋路人中途受阻。“出邛”,指邛都(今四川西昌);“出僰”,指僰道(今四川宜賓一帶)、夜郎(今貴州安順一帶)。這兩條道路都在蜀南,必須通過滇國,是前往身毒的捷徑。早在滇王壟斷西南夷商業時期,通往身毒的商路已經打通。巴蜀的作坊生產的蜀布和銅器、鐵器,大量輸入邛、滇,永昌(今雲南保山)成為巴蜀與身毒的貿易中心,隨著官道的延伸,交易的地點也遠至今屬緬甸的密支那。
蜀布之路的路線大致是從蜀郡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沿著靈關道到葉榆(今雲南大理市),或者從僰道通過夜郎道至滇池前往葉榆。到葉榆後,沿著永昌道(或曰博南道)經過永昌、騰越、古永到達密支那,約合今天1253公裡。
從遠古輾轉相通的蜀-身毒道,經過秦漢的經營,開始成為郡縣相連、驿路相接的西南蜀布之路。蜀布之路的兩條干線--南道和西道,在漢王朝的地域內跨越了蜀、犍為、朱提、牂柯、越嶲、益州、永昌等大郡的數10座州縣。眾多的邦國部族,分別由南越、瑞麗、騰沖、盈江等口岸出境,經過緬甸和印度,在中亞與西北絲路會合。其間雖有一些支道和復線,但2000年中間的官驿和現代的公路、鐵路大都沿兩條古道的干線行進。下面對道路所經之地及其歷史,作一概略的介紹。
1. 南道
南道又可分為岷江道、五尺道。
岷江道從成都沿著岷江向南到宜賓,傳說江邊崖上的道路乃李冰火燒而成。因為宜賓為漢僰道縣所在,所以此道又稱為僰道。
五尺道是秦代經四川盆地通往雲貴高原的道路,也是秦蜀棧道的延長線路。是從宜賓渡江,溯關河至雲南鹽津縣,再到昭通,復至黔西北威寧,轉向西進入雲南曲靖(漢味縣)。此線經過滇中平原至滇(昆明),復西至普淜與西干線會合至下關。由於滇東北一帶山勢陡險異常,驿道不可能遵秦常制,僅寬5尺(合今3尺),故名五尺道。在西南地區今雲南境內,以滇池為中心,分布著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民族。據《永昌府文征》記載,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取笮(今四川鹽源、雲南寧蒗一帶)及其江南地”,打通了蜀西南與滇西北的交通。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蜀守李冰主持修築“僰道”,經夜郎到味縣(今雲南曲靖一帶)的道路,長兩千余裡。秦統一中國後,派常頞繼續修築這條道路,由於道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後,加強了西南邊疆同中原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聯系。秦王朝在這裡“置吏”,使這些地區的各族人民都處於秦王朝統治之下。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鄱陽令唐蒙出使夜郎,又對這條古道進行了全面的整治和開鑿,以通好“南夷”,開發“西南夷”,因此在漢代又泛稱為“西南夷道”。唐代復築此道時,因途中石門關(今鹽津縣豆沙關)特險,故又名石門道。這條古道是從四川通向雲貴高原的主要道路,沿途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公元223年,蜀漢分兵三路南下,諸葛亮就是通過這條路七擒七縱孟獲的。據《史記》載,漢武帝派唐蒙、司馬相如負責修築這條道路時,因為在崇山峻嶺中施工,每天都有數萬人參加築路,糧食也要大量從外地運到工地上,實在供給不及,只能到附近山寨中去購買。數年過去而路猶未成,對當地居民的侵擾頗多,因而經常遭到少數民族的攻掠。為此,官府又屢次派兵鎮壓。在築路的幾年裡,消耗的糧食和經費即使傾盡整個巴蜀的租賦也滿足不了。由此可見,通西南夷的道路是歷盡艱辛才開辟出來的。浩大的工程耗用了大量人力財力,也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不過,這條道路的修治卻為後來的社會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南部的朱提北上入蜀之道,應是循古代杜宇部入蜀之道所築。昭通為漢朱提郡,因此這一段又被稱為朱提道。此道在威寧分道經夜郎腹地至兩廣,再前往南越。故其前段又名夜郎道,後段為番禺道。
2. 西道
西道又分為靈關道和永昌道。
靈關道因途經西南高原四川省蘆山縣的靈關峽而得名。西漢司馬相如過靈關峽時又刻石永記,靈關道之名便為人們千年襲用。因為此道是司馬相如沿古牦牛羌部南下道所辟築,故又稱牦牛道。至唐代重開此道時,重兵屯於清溪峽中的險關,故又稱清溪道。其余分段以地名稱之,如臨邛道、始陽道、嚴道等等。這條古道由蜀(成都)南下漢代鐵都臨邛(今邛崃),又南至雅安、荥經(漢嚴道縣),翻越邛崃大山(唐之大相嶺,今泥巴山)至漢源(漢牦牛道),出清溪峽至甘洛、越西、喜德諸縣,途經漢靈關復臨孫水(泸沽峽),進入安寧河流域的串珠狀盆地,至西昌(漢越嶲郡)。再沿河南下至拉酢,渡金沙江至雲南大姚縣,西向至普淜驿合東干道,過雲南驿至下關。這條古道穿過彝族聚居的涼山地區,增加了閉塞的山寨居民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機會。
靈關道和五尺道在大理會合後一路往西,由下關南行過巍山、永平,越博南,渡瀾滄江至保山。復由保山越高黎貢山至乘象之國(騰沖),再越高黎貢山入緬。或由騰沖復南下,由盈江沿伊洛瓦底江入印度洋,或由保山渡怒江經龍陵芒市至瑞麗,沿瑞麗江入緬甸境內伊洛瓦底。此道經過保山,保山在漢代為永昌郡,是經營西南的最前哨,轄地廣闊,曾直接與身毒相接,因此這條道路被稱為永昌道。因為從下關西進,途經博南山,此一段又被稱為博南道。
以上為西南絲路的兩條主要干線,此外有主要支線如下:
(1)步頭道。唐代為了使戎州都督府(宜賓)與安南都護府(今越南河內)相通達,以便有效地控制西南,因而開鑿此道。
(2)麗江道。此道由滇經藏入於錫金或尼泊爾、印度。
(3)東驿道。元代始築,由曲靖東出勝景關入黔,轉沅、辰至湖南,這條信道替代了自秦漢以來由滇入川的干道,成為元明清中央王朝經營雲南的官驿通途。此道是在戰國楚將莊蹻入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今天,古道大多已為公路和鐵路所代替,但你仍可以沿著古老的線索,尋覓先民們的足跡,踏上嵌有深深馬蹄窩的西南蜀布之路。在這些古道之上,你能看到深不可測的山谷擁抱著巍峨的高山,翠綠的壩子在茫茫雲海忽隱忽現,古老的森林中各種各樣的鳥獸時而在你面前閃過,紅色的高原上絢麗的山花與各個少數民族的亮麗服裝爭奇斗艷。你不僅可以看到險峻多姿的自然景觀和色彩斑斓的亞熱帶風光,還能夠體會奇特多樣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