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傳統徽派建築結構的兩大特點及其形成原由

傳統徽派建築結構的兩大特點及其形成原由

日期:2016/12/14 22:02: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傳統徽派建築形制規整統一,建築組合靈活豐富。磚木結構為主,青磚、青石、黑瓦、白灰是其建築材料。幽靜的山、街、巷構成和諧的世外桃源畫卷。除去這些華麗的外貌特征,我們來探討有關徽派建築結構上的兩大特點以及形成原由。   特點一:徽派建築外表簡樸,采用封閉式構制,外實內虛,用高高的外牆圍護,大門用平整的黟縣青石柱做門框,房屋頂部砌封火牆。高低有致,端部做成形似馬頭狀,即馬頭牆。房屋與房屋間外設此牆,以使緊急時隔斷屋間的火路、防止火勢蔓延。由於防火牆高出屋頂,可作擋盜防賊及防風作用。防火牆造型豐富多樣,有的作階梯形,有的作弓形,舒展自如,對牆頭進行藝術處理,形成翹首長空的馬頭牆。在徽派建築中,馬頭牆另具意義,他們敬愛的祖先就葬在天馬山上,建馬頭牆有懷念祖先之意,更象征天馬行空,寄寓一種美好的願望。   具體建築構造   從古民居的正門至天井的空間都稱為門廳,它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大廳的一部分。它由正門、屏風、天井等組合而成,作為迎送賓客的留步之階。因古時送賓客到此便可乘馬乘轎,又稱“轎廳”.古徽州文化昌盛,房主多儒雅氣十足,不願直接暴露室內活動。因此門廳之間多設置一屏風,即中門,門外路過行人不會一眼望穿廳內陳設。正門的門框是由“黟縣青”大理石砌築而成,上有門罩,磚砌瓦覆雨檐,用磚雕斗拱挑出,因此更為寬大。雨檐下方層層砌以磚雕,左右分挑出立體雕像的青磚浮雕,如持筆文昌、握劍武曲、八仙過海、蟠桃仙會等,周圍又飾以百花、鳥獸等小浮雕為圖案的花邊。   特點二:大門不朝南開。常理坐北朝南是住宅最理想的取向,冬暖夏涼,夏天避開太陽直射,冬天又得到充足的日照。但西遞大門都避免南向而開,主要原因是商業。在封建社會,經商被視為賤業。為了討吉利,西遞居宅大門不僅不朝南,而且特意在大門上方造一元寶型門罩,以圖避邪招財。這成為徽商住宅的一大特色,並演變為徽派民居建築形制。   形成原由   據說,周朝天子滅商朝後,周公把商的遺民遷到洛陽,這些遺民失去了土地,無以為生,只得靠做小買賣養家糊口,後成為專業行業稱為商業,經營者因此被稱為商人。西遞胡氏家庭興旺,得益於經商,在所建宅第上盡顯商人財大氣粗的氣魄,但虔誠笃信古代傳統的“商家大門不宜南向”的周易之說。因為在陰陽五行中,商屬金,南向屬火,火克金,商人宅門朝南就犯忌了。如此,誰願意大門朝南招來橫禍呢?何況,他們的祖先就曾因此遭致火災,住宅被焚。傳說仕亨公妯娌不合。當仕亨公新第落成之日,其弟媳著紅衣紅裙去道賀,以咒遭血光之災。事情湊巧,果然仕亨公府不久遭遇火災,被燒個精光。而仕亨公住宅門正是朝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