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經驗交流會召開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經驗交流會召開

日期:2016/12/14 9:43: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12月3~4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經驗交流會在江西萬年縣召開,與會的各方代表總結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實施情況,交流了我國各試點基地的保護經驗以及國內外對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做法,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經過7年的探索實踐,目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在了許多國家的前列,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已成為國際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樣板,為進一步保護我國燦爛的農業文化遺產,當務之急國家應盡快建立起保護制度和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讓我國眾多瀕危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發展,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

  據悉,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GIAHS)項目,是2002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並以試點地區的經驗來應對當今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國是最早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國家之一,自2004年開始,在糧農組織的支持下,由農業部、中科院聯手,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在示范點的選擇推薦、保護利用、經驗推廣、研究普及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已有六個地區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在全球19個保護區中占了6個席位,首批國家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也已開始評選。日前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羅馬舉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中國的經驗受到贊賞。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LaurentThomas在開幕式講話中代表糧農組織高度評價了中國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對項目的支持開展以及試點地區所取得的成果。他感謝中國政府的支持以及在促進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領導作用,提出各國應當學習中國的經驗,建立相應的國家委員會,積極開展國家水平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與會專家提出,目前隨著浙江青田稻魚共生、雲南哈尼梯田、江西萬年稻作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內蒙古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六個地區入選,農業文化遺產的理念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並積極地參與到實際保護中來,據悉正在進行的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中,全國18個省市就申報了43個歷史悠久,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的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我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對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如何進一步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如何嚴格按照要求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和科學發展?與會專家認為,技術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制度和政策。法律法規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直接關系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政府應盡快建立起保護制度,完善各種保護支持措施和政策機制,鼓勵各地方政府加大各項投入,創新發展思路,使之成為一項惠及民生、澤被長遠的可持續工程。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辦主任闵慶文坦言,目前我們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國際上,日本等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對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政府支持、科學研究、宣傳教育、保護熱情、保護成果等方面的制度建設都相當完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農業文化輝煌燦爛,其他國家都期望能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與保護經驗。我們國家近年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包括制度建設、激勵機制等方面還有許多東西需要規范、建立,目前還缺乏國家層面的法律與政策指導,尚未形成多學科研究合力,在產品開發、旅游發展、生態補償等方面還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尚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可,還需要有一個管理條約從國家水平上和全球水平上對GIAHS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和監測。

  會議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部國際合作司、中科院地理所聯合指導主辦。

  鏈接:農業遺產是滿足社會文化需求和保護生態多樣性的公共產品,目前各國注冊的生態博物館約有300座。美國是發達國家,其現代農業是世界最發達的,在今天的作物中仍然有20多種來自印第安人的發明創造,占今天美國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這得益於他們從1916年就開始的對重要農業遺產的保護制度,近百年來24部聯邦法律、62項法規、標准,保障了國家遺產資源在聯邦經常性支出中的地位,目前40個州建立起了92個保護地區,這些農耕和畜牧文化資源不僅今天仍然是人們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未來農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