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武義少妃古村

武義少妃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2: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武義少妃古村

村莊一角

    少妃村位於我縣南部。1958年5月以前屬宣平縣。民國十九年(1930)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少妃為鎮,是當時宣平縣四大鎮之一。1949年少妃撤鎮為鄉,1950年屬上坦區宣武鄉,1958年5月,宣平縣劃歸武義,少妃村均屬宣武鄉。2001年9月,宣武鄉並入新宅鎮,少妃村屬新宅鎮。少妃村由上下少妃、西莊、洩上嶺頭、墳山、橫角田、子垵、八哥山、水雪等9個自然村組成。少妃村以陳姓為主,是在唐末五代遷徙來的。第二大姓是倪姓,遷徙時間較遲,是在清中期從武義縣城遷來,還有周、呂、傅、王等姓。

    少妃村莊坐落在新宅鎮北部崇山峻嶺中,它的北東是海拔476米的洩上嶺頭及少妃嶺腳,與嶺下湯直線距離2.5千米;村的南東是海拔608米的雀樹山;南西分別是海拔763米的吉祥寺、海拔786米的跑馬坪;西側是海拔644米和671米的黃崗嶺、水雪等山峰;北西是海拔758米的塘面丘。整個地形呈南北高,北東低的狹長山谷。靠近整個村莊旁還依偎著6個小山頭,在村東南有一座小山叫前青山。村小學東側一塊小山是下白垩統館頭組夾砂質泥巖,呈層狀。發源於村北水碓坑和黃崗嶺等幾條山澗溪流,在村南匯合後,從北西向南東穿村而過,經村東南方向的麻竹園、太傅從右岸流入菊溪後入麗水境內。

    在村中北側有一座巍峨聳立的花崗巖體,山峰上古樹繁茂,遮天蔽日,山峰下就是巖山殿,現稱陳厍紀念館。這座花崗巖體的山峰,就叫鄭巖峰,也是少妃人引以為自豪的風景山,少妃古村就坐落在這一座在村人眼裡十分神聖的山峰下。

    少妃村名的由來

    少妃又稱小妃、少微、小微。村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是與村東的菊妃山有關。《武川備考·山川》:“南曰菊妃山,南三十裡。妃《通志》作姬。《萬歷志》:山峰百余步,多生蘭菊。”《康熙志》:“旁有妃水溪,食其水者多壽。東北支為大妃嶺,南二十九裡。”清初,我國著名的沿革地理學家、學者顧祖禹在他的《讀史方輿紀要》裡說得更清楚:“又大妃嶺,在縣南四十裡,其相接者曰小妃嶺,接處州宣平界。”在陳氏宗譜中有一篇陳氏三十一世孫陳殿魁於清光緒五年(1879)撰寫的《重建大妃祖廟碑志》,也講到了少妃村的由來:“吾族由真定徙居於此,舊名菊巖,又名菊妃山。左之橋,右之嶺,罔弗以菊妃名。越數十年徙於松谷,特恐年湮代遠,數典或忘,因以菊巖為大妃,松谷為少妃。系大妃於祖廟,所謂水源木本,庶幾世子孫無相忘也。……聲靈廣被,大妃、少妃巍煥之。”

    所謂“菊妃山”是指從少妃村東的海拔516米的內塢山,向北東延展,分別是幾座534米的高山,過烏梯畈、謝弄至大殿北東海拔568米的高坑嶺一帶的山嶺。“妃水溪”就是現在的雙港溪,又叫苦竹溪。“發源於宣武鄉八哥山(少妃西側高山),經嶺下湯、徐村於大田鄉小王船頭注入熟溪。”(1993年版《武義縣水利志》)“食其水者多壽”,說明在當時此水流之純淨。“大妃”,即現在的“大廟”,少妃陳姓始祖陳拱登始遷“大妃”,越數十年後,才遷往“少妃”。《武川備考·輿圖》中大廟作“大殿”,大廟的“廟”,武義人都讀為“殿”。所謂“大殿”,是少妃陳氏後裔為紀念始祖陳拱登在現在的“大廟”蓋的一座殿,故歷來沿稱為“大殿”,並衍生為一個村落(下文為了統一語言,大廟均寫作大殿)。

    二是與少微星有關。2002年少妃陳氏重修譜時,三十六代孫陳福章在譜序中說:“少妃平輿始祖陳拱登,生於唐末公元十世紀末葉,年少有志於自立。祖陳轅仲達暨拱登參與保駕僖宗(874~888)建功勳。此時吾祖系於江西義門,七百口不家,子孫賢良,忠孝和睦甚笃,頗具影響,由僖宗敕封陳轅平輿侯,族裔平輿郡,從穎川大族中脫穎而出。一日拱登與弟沿括蒼省親,路經大廟,視其山川佳勝,隱居。是夜,忽見鄭巖山紅光滿天,有一微星喜降,遂僕居少妃。”陳福章在《序》說到他的先祖拱登“忽見鄭巖山紅光滿天,有一微星喜降,遂僕居少妃”。取村名為“少微”,是應了天象的吉祥。

    在陳氏譜中,朱應五寫的《楚生公暨孺人合傳》中說得更明確:“宣平之少微村,蓋少微者乃天南之處士星也。郡名處州,原之於此,猶之乎地應台宿,則名台州,轸旁有長沙星,即名其地為長沙府也。夫以郡之所由名,而即寓於公所之村其為村也,不亦偉乎。”朱應五認為,陳拱登取村名為“少微”,是此地應了少微星座,與處州、台州、長沙這些郡的取名方法相同。譜中還有一篇清道光三年(1823)四月陶濱撰的《誠儀夫子傳》中也說:“少微之宅,上應處士之星。”

推薦閱讀: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

平頂山郏縣渣園村

山西陽曲三畛村

大妃祖廟

大妃祖廟

    少微星座共有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記·天官書》:“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晉書·天文志》:“少微四星…第一星處士、第二星譯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晉書·隱逸傳·謝敷》:“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處士星,占者以隱士當之。”因此,古代把少微星當做隱士的代名詞。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況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唐牟融《送沉翔》詩:“清朝盡道無遺逸,當路誰曾訪少微。”唐儲光《刻贻王侍御出台椽丹陽》:“既當少微星,復隱高山霧。”宋范仲淹《與人約訪林處士阻雨因寄》詩:“方憐春滿王孫草,可忍雲遮處士星。”陳拱登是唐末五代初人,時天下大亂,他作為朝廷命官,也時感不安,於是攜家帶口隱居大殿(陳氏後人也有另一說,陳拱登先是遷徙陳弄,後遷居大殿的),取村名“少微”,也是當時心情的寫照。

    陳氏宗譜《序》中,多次寫到“陳氏義門”。北宋開國皇帝,當時還是後周滑州指揮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為陳氏寫的譜序中也提到:“陳氏義門昌盛,嗣是析居江河南北間,殆亦蕃衍。”所謂“陳氏義門”就是唐代江西江州(今九江)義門陳氏。始祖乃陳旺,字天相,陳蘊圭(字達禮,號雪巖先生。笑傲山林,隱居自樂,仕唐司功參軍)之次子,隨兄兼至江州,開元十九年(731),因兼升官別任,故遷,購置田產於九江郡浔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開創基業。陳氏自唐開元九年(721)以來,幾代人同吃同住,19代聚居一堂,在當時實屬罕見。這樣的家風,使家中一百多只犬也受到感染,它們共居一屋,吃食時如果有一只犬沒有准時到,它們也等著,沒有一只犬會搶先而食。

    自陳旺自開基以來,陳氏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東佳書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義門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據說,陳氏一族從建立到宋真宗鹹平四年近100年時間裡,登科任官吏便達430人之多。在少妃宗譜關系圖中,介紹了陳氏族人在朝任職情況:

    陳拱登,字仕龍平輿曾祖,先祖河北真定人,唐天復年間官至僕射,後唐同光年間(923~925)與其弟拱景遷居少妃至今已歷四十余代。

    陳旺(908—967),字省興,拱登之子,陳厍之六叔公,五代後梁任樂清縣令。一日,宦游永邑(即永康)雙溪大陳,見此山有峰、有井、有田、狀如舜居歷山聖跡,便定居於此,是為荊川陳氏始祖。今其後代繁衍於永康市大陳及缙雲縣兆岸等地人口達萬余人。

    陳德,字省道,陳厍祖父,封其為大中大夫。

    陳緝,旭二,陳厍的父親,贈大中大夫。陳瑩,字元初,旭五公,宋封彰惠侯,明洪武初封昭靈侯。

    陳子恕,陳厍侄,官至大理評事,封晉國公。

    在歷史上,少妃從遠祖起,陳姓出過三個進士,一個舉人;自唐五代至民國歷仕者共有31個人;有貢生20人;監生68人;廪生26人;增生24人;附生158人。

    少妃人以宗譜家族維系的形式系統地記敘了先祖家訓後代刻苦耕讀、子孫克敏忠孝的若干范例,激勵了代代奮發圖強。如今,少妃已經是擁有1000多人口的大村莊。少妃人敬宗修睦,克敏忠孝,奮發圖強。出現了一些對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才。諸如陳士怡、陳尚星等人。

    陳士怡(1912—1994)少妃人,啟蒙於故鄉日新小學,中學就讀時都是甲等第一名,考入國立浙江大學成為校史中的“四大金剛”,公費出國留法取得博士學位。受中共中央國務院邀請,放棄國外優渥環境,毅然回國在北大任教,後又在浙大任生物系主任,以出色的工作成果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接見,深受當時省委書記江華青睐,繼而肩負重任成為我省創辦杭州大學的骨干,並任杭大單位副書記兼生物系主任。在全國微生物學科研究家中取得突出成果,被選為全國微生物學科組長。

    陳尚星(1933—)1954畢業於浙江省立處州師范學校,從事教書育人工作40年,退休前系新疆庫爾勒市中學高級教師,退休後在州、市老年大學班學習詩詞寫作。數十首詩詞被收入新疆自治區詩詞學會《昆侖詩刊》、巴州老年大學詩社《絲路風情》、庫爾勒市老年大學詩社《梨香秋韻》等詩集中。有百余篇散文、隨筆、雜談及教育論文、教學經驗發表。他還是中學高級教師,著有《老圃秋聲》詩集,並編輯出版《健康養生歌謠集錦》、《散文》集等。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著有《祖先陳厍的故事》、《少妃的傳說———故事集》。

    陳氏祖廟

    大殿是新宅鎮鎮政府所在地,它的由來前文已有略述。在陳氏譜中收錄有一篇光緒五年(1879)陳氏三十一世孫、貢生陳殿魁撰的《重建大妃祖廟碑志》一文:

    “……顧祖廟而系以大妃,又自有說。吾族由真定徙居於此,舊名菊巖,又名菊妃山。左之橋,右之嶺,罔弗以菊妃名。越數十年,轉徙於松谷,特恐年堙代遠,數典或忘,因以菊巖為大妃,松谷為少妃。系大妃於祖廟,所謂水源木本,庶幾世子孫無相忘也。若夫建廟奉祀之由,則尤有歷歷勘述者。仰惟第三世堂祖,行旭五公,品格迥異,凡夫婚姻得諧仙女,本聰明正直,以成神。歷唐、宋、元、明,而顯聖,驅蜂殘劇寇,護國之功,自古為昭。捍甘霖,佑民之德,於今為烈。英靈屢著,侯爵頻膺。既封彰惠,又贈昭靈,婺郡赫濯之。聲靈廣被,大妃少妃巍煥之,廟貌先成。憶斯廟也,當有宋而創建,經累朝之重修,規模則有基,弗壞氣象,則歷久常新。黨非因鹹豐辛酉(1861)之歲,罹於兵火,不將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乎?今者觸目動丘墟之歡,同心圖輪奂之。觀中廳五楹,賴四鄰士民立董捐建,余仍本族孫子獨勝其任。如正殿壹座,豎石為柱,架木為梁,寬闊宏廣,稱壯觀焉。於裝塑神像,則本族孫子與四鄰士民各任其半,一酬祖德,一報神恩,原未當有畛域之分也。今而告厥成功矣,爰為稽諸譜牒質之傳聞,統始終而序其略。俾以石,以垂不朽雲。”

    這篇碑志清楚地告訴我們,大妃祖廟建於宋代,至清鹹豐辛酉年被太平軍放火燒殿,直至清光緒年在陳氏後人及大殿村民的捐助下才重新建立。同時志中也說了大殿原叫“大妃”,陳氏遷居的“松谷”叫“少妃”。因此,大妃祖廟也成了陳氏的家廟。

    大妃廟位於現新宅村大殿自然村的北面,廟原有前後殿和山門,解放後山門和前殿被拆除建供銷社,僅留後大殿也被供銷社占用。後大殿面寬五開間,明、次、稍間進深九檩用四柱,山面抬梁穿斗混合用五柱。所有柱子全為石柱,四角內幽,斗形柱礎。原為木質柱,改換成石柱。前檐牛腿托挑檐檩,月梁形楸楣有淺浮雕,前檐廊前施踏跺二級。五間後金柱之間置佛座,本世紀初,由陳氏後人辟為陳列雕塑歷代陳氏宗祖肖像。

    陳厍其人其事

    陳厍(931~994),是陳氏始祖陳拱登的曾孫。陳氏後人一直認為陳厍參與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陳厍是否直接參加了兵變,這在民國《宣平縣志·藝文志·碑志》中收有一篇北宋胡則(就是永康胡公)為陳厍寫的墓志銘,現全文引如下,並作詳注附後:

推薦閱讀: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

平頂山郏縣渣園村

山西陽曲三畛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