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萬年橋
日期:2016/12/14 18:33:29   編輯:古代建築史江西南城萬年橋
萬年橋位於江西省南城縣城東北五裡的武崗山下,橫跨盱江兩岸,全長411米,橋高10米,橋面寬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於明崇祯八年(1635年),峻工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個春秋,為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
橋址處古為歇羊渡,這裡又是盱江和黎灘河的合匯處,水流湍激,下有烏江潭,“深險不可測”。宋鹹淳七年(1271年)在此設舟三十二艘架浮橋,後毀。明成化二年(1466年)邑人雷顯忠在此設義渡,不久也毀壞,其子雷應春,其孫雷炯再捐資置渡,並在岸邊建風雨亭,扁額“津館”,並拿出17畝田專作義渡修葺費用,世人對雷氏三代樂善好施的行為深表敬意,稱之為“雷義舟”。明嘉靖年間,邑人又重建,並在東岸建一亭,供人避風雨。
崇祯七年(1634年)因久雨江水上漲,一次十余只小船過江,溺死三十三人。是年臘月,分巡湖東道副使、邑人吳麟“聞而測然”,親往渡口察看。次日,既邀請縣府鄉紳商議捐資修橋。是年冬動工興建“劃二十四壘,延石九層。墩如太平橋,峭其上。以厚石為之,堅以整。旁周石為欄,其上不屋,以防為災”。不久,吳麟調往江西按察使,督催更嚴,親自“置材計庸,獎勤鞭惰”。歷時十四載,到清順治四年(1647年)竣工。“行者讴歌,觀者詠歎”。與太平橋“連亘相望,如雙虹飲河”。時人盛贊,可與吳之“垂虹”,閩之“洛陽”橋相媲美。
清雍正二年(1724年),萬年橋遭水患,中墩毀壞,兩孔倒塌,改用舟渡過河,常發生死人事故。建昌府太守李朝柱召集五縣紳士共二十四人,商議籌集修復萬年橋的資金、石料和工匠等事,並親臨工地籌劃,當修復中墩時,水湧沙淤,很難立墩,他鼓勵大家:“窮力極底、臨難不懼、持久努力、中墩乃立。”工程從當年四月二十二日開始,至十二月十五日完工,全城百姓前往觀看大橋修復。至乾隆、嘉慶年間都曾維修過。光緒十三年(1887年)沖壞嚴重,再次花了五年時間予以修復。1936年“鷹(潭)金(溪)”支線至南城修通後,萬年橋成為公路橋。隨著南城大橋通車,對萬年橋進行了全面修復,列為省級重點文物,現予以保護。
萬年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結構分橋基、橋梁、橋亭三部分。橋基建築精致、科學。橋身自下而上都是青石發卷砌成。拱圈采用縱聯式壘砌法,單薄輕巧,具有南方橋梁的特征。橋面中間原有一亭,彩繪畫梁,兩側有石欄桿,優美雅致。二十四個橋墩迎水流方向凸出如船頭狀,古代稱之為金剛雁翅式,能有效地緩解了湍急的江水對橋墩的沖擊,設計非常科學。尤為珍貴的是,萬年橋在建造時,曾做了詳細的施工記錄,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術措施,工期、資金等都有記載,這是古代橋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檔案,歷來被建築史學界和橋梁專業界奉為古代建築的經典。
在交通方面,萬年橋位於南城縣城東北方向5公裡處的武崗山麓,橫跨盱江,是206國道重要橋梁之一。206、316國道、昌廈一級公路和G70福銀、G35濟廣高速公路交匯貫穿,向莆鐵路穿境而過,阜鷹汕鐵路及吉武鐵路與向莆鐵路在南城接軌,在南城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