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熨斗古鎮: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鎮
日期:2016/12/16 17:53:19   編輯:古代建築熨斗鎮名稱歷經多次變遷:據記載,清嘉慶23年前該鎮名為永興場;道光年間當地遍布60多架筒車,澆灌著兩千多畝良田,該地由此更名為筒車壩;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車被毀,筒車壩名不副實了,又改名熨斗鎮。其由來是,當地有個構家壩,有水田百余畝,其地形酷似燙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鎮。
熨斗鎮是石泉縣歷史上有名的古鎮之一,四十分鐘就可抵達西鄉縣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陝入川。據祖居熨斗鎮的老人們講:解放前在鎮下街頭立有一個閘子門,門額上書“川楚通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年。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陝客商雲集,商貿興隆,古戲樓上演的漢劇韻味悠長。當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號,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義順和,金盛堂,義順鑫,德懋鴻,昆泰豐,長興久,榮壽堂等。這些老字號大多是藥鋪和旅店,生意十分紅火。據70多歲的吳明森老人講,他家祖上是開旅店的,小時候他就記得每晚至少有十多個馬幫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漢中地區的客商。當時有一種民謠叫“白龍下川,黃龍入陝”。白龍指棉花,黃龍指黃表紙。也就是說通過熨斗鎮將陝西的棉花運往四川,將四川的黃表紙和食鹽運入陝西,由此可見熨斗鎮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距熨斗鎮15公裡的喜河鎮(現名稱),因位於漢江邊,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早在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設立魏寧縣,古有“小漢口”之稱。早年,川陝的客商趕著馬幫將貨物通過熨斗鎮運到喜河碼頭,再裝船走水路運抵漢口,同時馬幫又將從船上卸下的貨物運回四川以及漢中的西鄉,鎮巴,洋縣等地。(網友:秋林夜雨 更多熨斗古鎮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