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井口,古人怎麼打水呢?怎麼會有10多只漢代陶罐‘沉睡’在距井底約2米深處呢?”本報昨報道了沈家山工地又發現一口規模比較大的古井,吸引了不少市民特意趕至現場觀看。根據古井考古發掘的現狀以及出土的這些灰陶雙牛鼻耳罐,考古人員推測,這口古井的時期不晚於西漢早期。
揭秘
雙牛鼻耳罐取水時掉入井中 前天下午,沈家山工地施工取土時,“抓”出一些夾雜在泥土中的陶罐,考古人員隨即對這口土井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截至昨天傍晚收工,僅出土了兩只口沿有所損壞的灰陶雙牛鼻耳罐,以及三只模樣、大小差不多已散架的灰陶雙牛鼻耳罐。
據悉,古代土井一般都上端大,越往下越小,呈收縮狀。目前殘留的古井最上端直徑約2.5米,前天,只清理了約50厘米的深度。昨天,考古人員繼續清理該古井時,發現還沒見底,於是繼續發掘,不久,又有五六只“藏”在泥土中的灰陶雙牛鼻耳罐重現天日。而且在像牛鼻子的“耳朵”處,還殘留著一點已經腐爛的草繩。
昨天下午,考古人員繼續清理這一古井,但在接下來的約50厘米深處,沒有再出現灰陶雙牛鼻耳罐。記者發現,這兩天考古人員清理這口古井約2米深。
這兩天,怎麼陸續出現10多只模樣、大小差不多的灰陶雙牛鼻耳罐,且距離井底約1.5米深處?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束家平表示,這些灰陶雙牛鼻耳罐都是漢代器物,當時用於取水。井裡“藏”著10多只一樣的陶罐,都是古人在取水過程中,井繩斷了而掉入井中。因為這一古井距離地表最起碼五六米深,而且井口很大,無法將因井繩斷裂而落入井中的陶罐打撈上來。因為這是一口土井,長年累月在使用過程中,就有泥土掉入井中,淤泥越積越厚,因此,現在看見灰陶雙牛鼻耳罐距離井底約1.5米深處,也正因為淤泥堆積的很深,灰陶雙牛鼻耳罐落入井中陷入淤泥中而幾乎沒有損壞。
猜想
這一帶或是重要古遺址所在
根據古井考古發掘的現狀,以及出土的這些灰陶雙牛鼻耳罐,對於這一規模比較大的古井“年齡”,束家平推測,這口古井不晚於西漢早期。
方圓不大的地方,陸續出現了這麼多帶有神秘色彩的古井,佐證了當時古人的生活場景,至於是不是駐軍或者築城時所用,考古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實物資料考證。
如此密集的古井,加之從去年7月開始,一些零星古建築遺存的陸續出現,考古人員懷疑,這裡曾有古遺址。而且前幾天在不遠處的佳家花園工地也發現了“石鼓”,更加讓人猜測,這裡曾有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特別是一年多來,這裡出土了100多座不同時期的古墓葬,而一句“禅智山光好墓田”,讓人對史料中提及的禅智寺、山光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考古人員表示,至今沒考證到禅智寺、山光寺,特別是邗城的所在地,所以不禁讓人猜想,這一帶會不會是這些重要的遺址所在地?當然,一切都需要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實物資料進行考證。
相關新聞
揚州傳奇古井有哪些?
隨著施工的開展,沈家山最近陸續有古井重見天日,引起了不少“老揚州”的濃厚興趣。昨天,對揚州古跡有研究的夏金龍和明代武將張忻的第15代孫張振國向記者講述了4口古井故事。
上個世紀末,皇宮花園開發前,曾有一口香井。幽隱清越的香氣自井中飄散而出,香井由此得名。後來修建皇宮花園時,工人們用爛泥填塞,卻總也填不滿,最後索性用水泥才掩埋了這口奇井。
揚州最有名的一口井曾位於東關街南的田家巷。這口井何以被視為最有名的井呢?原來這裡有一個趣味橫生的故事。傳說中,這口井是在城牆“肚”中的。一天,人們發現了這口井,投了一塊磚頭進去試探,傳出來的竟是清脆的金屬聲。原來,這座井鑄銅為底,難怪投下磚頭,聽到的是金屬聲了。後來,這口井在修路時被填蓋,5年後考古隊員再去挖掘時,已是尋覓無果。
迄今保存最好的井,是東關街城門外亭下用玻璃封頂的一口井。這口井喚作“波井”,因為廣陵潮一旦漲潮,這口井裡的水便翻滾相應。
談到對“波井”的妥善保護,夏先生不禁提起另一口井,希望這口井也能得以重視。這口井說來也神奇,井水竟呈紅色,故得美名“胭脂井”。
夏先生說,揚州歷史上的井多達千百口,不勝枚舉,光有名氣有故事的就有十幾口。他們希望揚州的這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古井都能得到保護,不僅可稱為揚城一道道靓麗的風景線,也使古城揚州更具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