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古寺藏寶玉
日期:2016/12/14 18:48: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圓通寺位於闊家頭巷6號,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僧人原淨始建,原名圓通庵。清光緒中重建,改名圓通寺。朝南三路四進。東路以放生池居中,岸綴黃石假山,五開間水榭臨池而築。中路第二進為硬山頂大殿,面闊三間11.2米,進深12.5米,高6.5米,貢式梁架,前置船棚軒,青石覆盆加鼓墩柱礎。第三進是法乳堂,末進為藏經樓,高聳的觀音兜山牆頗有特色。
解放後,圓通寺中路、西路前兩進歸屬滄浪區教育局,曾用作基建倉庫和校辦廠,2006年10月,由私人出資,在修舊如舊、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建造成“蘇州圓通美術館”;第三進法乳堂則被劃入網師園,辟為“雲窟”別院;末進藏經樓和東路放生池則散為民居,至今仍有70多戶人家居住。(檔案資料由滄浪區提供)
闊家頭巷6號,與世界文化遺產網師園一牆之隔的地方,有一幢不甚起眼的建築,坐北朝南兩開間,正中懸掛著“蘇州圓通美術館”的綠字匾額,在屋內還有一塊匾,黃底黑字,寫著“圓通寺”。
這處沉寂多年的老房子,近來進進出出的人漸漸多起來,館內的畫家工作室、史前玉器藏品,特別是紅山文化C形玉龍和玉豬龍,吸引著越來越多業內人士慕名而來,一個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形成。
抗戰時期曾替圖書館藏書
圓通寺雖然歷史悠久,但不同於名門宅院,所以並沒有太多傳奇。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書法家蕭退闇曾在這裡住了20年。據有關史料介紹,蕭退闇系江蘇常熟人,自1931年後定居於葑門內闊家頭巷圓通寺內,“比鄰僧捨,地在南園,故又取號南園老人”。
也許正因為它的平凡,抗日戰爭期間成為保護珍貴圖書資料的場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當時的蘇州圖書館館長蔣吟秋為保全館內珍貴的書籍資料,在大部分書籍運往太湖洞庭東山和西山後,還將“藏書庫樓下的圖書集成40箱,大藏經4箱,計44箱,移儲到城南南園圓通寺內,妥善保管”。
由於它坐落於網師園旁,也有人猜測張大千可能來寺內禮佛。雖然目前尚無明確證據,但張大千曾經削發當過一百多天和尚,而且曾在網師園住過,所以這種猜測也在情理之中。
古寺殘瓦辟出藝術天地
蘇州圓通美術館館長高炳鑫與圓通寺結緣純出偶然。高炳鑫以前在太湖東村有一個鑫龍原創油畫廊,但是家住古城區,因為往返兩地比較麻煩,再加上喜愛收藏的他有意開個博物館,所以想在市區找個地兒。得知他有這樣的意向,時任滄浪區副區長的鄭利江就向他介紹:“我們滄浪區正好有個宅子,在網師園邊上,現在是個破倉庫,你可以去看看。”
於是,高炳鑫見到了當時幾成危房的圓通寺。寺院非常破敗,窗戶都沒有,房頂上還有好幾個窟窿,雖說是倉庫,但是無人看管,老屋中僅僅堆放著一點爛木頭。不過,高炳鑫卻很滿意,這裡的人文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古城區交通便利不用說,隔壁就是世界遺產網師園,而且圓通寺本身就是座古建築,曾有名人住過,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平時比較安靜,作為美術館和玉器博物館比較合適。
2006年10月,高炳鑫出資18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圓通寺進行修繕,由於沒有原圖可考,窗戶、柱子和布局等都是參考傳統蘇式建築樣式修復。作為回報,高炳鑫取得了這座控保建築20年的使用權。2008年10月10日,“蘇州圓通美術館”正式開館。
史前玉器輝映老屋
與曾經的凋敝相比,現在的圓通寺“活”了,當然不僅是整飾一新的外觀。以青年油畫家朱神光為代表的十幾名畫家在這裡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平日裡不時會來此創作交流。而高炳鑫最得意的,是在老房子裡新開的一個史前玉器博物館。他笑言,館中藏品都是些“老家伙”,最“年輕”的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包括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化石百余件,以及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甘肅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珍品。其中,紅山文化C形玉龍,曾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過,特別是鎮館之寶“玉豬龍”距今有5000年以上歷史,高65厘米,厚14厘米,重約100公斤,呈現豬首龍身形態,十分罕見。
有了這個場地,高炳鑫辦起展覽來就方便多了。2010年5月,這裡就舉辦了“華夏古玉龍系列精品展”。64件年代久遠、工藝精湛的玉龍一同展出,歷史都超過3000年,展品大都是史前玉器研究會成員密藏的珍品。現在,這一古玉藝術品的展示交流平台已小有名氣,每年都有數百業內人士慕名從北京、台灣、香港等地前來。
高炳鑫現在還承擔著圓通寺日常的保護修繕任務,平均每年需花費兩三萬元。對此,他覺得很值得。他說,古建築的修復其實並不難,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就可以做到,難的是修復後如何合理地使用;如果文化風格不匹配,則會使得古建築失去自己特有的魅力。而他自己的方式,則是一次一舉兩得的嘗試。
推薦閱讀:
太原清徐彩門樓
別讓利益黑洞吞噬城市古建築
鎮遠古城文化旅游盡賞古風韻
民族大世界商戶撤出 蒙藏學校舊址開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