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是以我國契丹族為主體在北部中國建立起來的區域性政權。歷時219年,與南部的宋朝(北宋)並存了160多年。契丹出自東胡,興起於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地區。公元938年,契丹改國號為大遼,國都定名上京,置臨潢府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升幽州為南京,治析津府今北京市城區;改原南京為東京,治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上京、南京、東京合稱三京,並以此三京為中心設置行政區,稱上京道、南京道、東京道。其中上京道轄有今赤峰市北部、錫林郭勒盟北部和東部、通遼市、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等廣大地區。遼王朝在道下又設置了府、州、軍、縣、邊防城等各級各類地方政權機構,以管理基層。
遼朝在大興安嶺以東嫩江流域設泰州。據考證,今日泰來縣的塔子城鎮是遼泰州故址,為遼代主要控扼室韋諸部的北方軍事重鎮。今扎蘭屯地區,屬遼上京道泰州轄境,因此,在該地區分布著許多遼代遺址、遺跡等。如王家屯古城址、九村古城址、高台子古城址等。
王家屯古城位於扎蘭屯市大河灣鎮王家屯北偏東2公裡處,屬遼代邊防城。土築、梯形,西北、西側鄰懸崖。城牆東長70米,西長60米,南、北長65米,城南為金界壕,東側有一城門、甕城,四周有角台、馬面。在城內建築廢墟上,可采集到灰沙陶片、布紋瓦殘片、鐵箭镞。
九村古城位於達斡爾民族鄉九村西南1公裡,大河灣農場正北2公裡鄉道西500米處,屬遼代邊防城。土築,方形,南北長65米,東西長63米,城牆四周有護城壕。城門出土有布紋瓦和蓖紋陶片,東門前土堆中也有蓖紋陶片。
高台子古城位於距扎蘭屯市東南7公裡,雅魯河東岸高台子車站西北300米處,屬遼代邊防城。土築、梯形,城牆東長73.7米,南長75.7米,西長77.6米,北長88米,殘高約2米。城牆南側發現灰坑和遼代陶片。城東南角、西北角、西南角發現遼代布紋瓦片。
烏古敵烈部
這些邊防城的修建與遼時游牧在蒙古東部地區的民族烏古部、敵烈部有關。
遼時,烏古部居地東接室韋部,西鄰敵烈、蒙古,南與契丹族地相鄰,大體上以海勒水(今海拉爾河)為中心,分布在在額爾古納河及呼倫湖以東一帶。敵烈部分布在胪朐河(今克魯倫河)下游南北,西接鞑靼(阻卜),東鄰烏古。烏古與敵烈同為契丹北邊的大部族,以游牧、漁獵為生。遼太祖耶律億征服烏古部後,敵烈部於天顯五年(930年)降遼。此後烏古與敵烈對遼朝叛服不定。《遼史》記載:
遼穆宗應歷十五年 公元965年,正月初九日,居住在今額爾古納河上游一帶的烏古部起事,擊退遼王朝的軍隊,殺死詳穩僧隱及乙實等將領。遼王朝以樞密使雅裡斯為行軍都統,率兵討伐烏古部。
遼景宗保寧三年 公元971年,正月,駐牧於今呼倫貝爾草原的敵烈部人反抗遼王朝的統治。二月,遼王朝派兵討伐敵烈部人。
遼聖宗開泰四年 公元1015年,五月十三日,契丹耶律世良打敗烏古反抗者。十五日,討伐敵烈部,殺其丁壯,渡遏刺河今海拉爾河,打敗敵烈部余眾,獲其辎重及所領於厥(烏古)之眾,遷徙敵烈所轄麥裡部民,在胪朐河今克魯倫河畔築城而居。
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徙敵烈、烏古二部於烏納水,以扼北部之沖要。大體分布在大興安嶺以東,嫩江以西,泰州以北的雅魯河、綽爾河流域。
遼為金所滅,烏古、敵烈部附西遼德宗耶律大石,其中一部分隨西遼德宗西遷,余部降金,統軍司府遂廢。烏古、敵烈部遷至龐葛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金末元初,逐漸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內。烏古部是元朝弘吉刺部的前身,敵烈部是元朝塔塔兒部的前身。
東北路金長城遺址
金長城又稱金界壕、金邊壕,屬金代軍事防御工程。據《金史》記載,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前,就曾在東北路泰州境內興建界壕。金長城大體分四段,即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在今突泉縣霍林河附近為分界,分別向西北、正西和西南延伸,主線直達黃河北岸的武川縣附近,全長5000多公裡。東北路東端起點在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北8公裡嫩江西岸的前後七家子,向西南延伸進入阿榮旗,再從阿榮旗進入扎蘭屯市,扎蘭屯市境內全長125公裡,在哈多河鎮邊壕屯處進入興安盟扎赉特旗,金長城為內蒙古自治區與黑龍江省分界線。扎蘭屯市境內這段長城是東北路金長城東段,為單牆單壕,城牆已基本湮沒在沙草之中,殘址一般高2米,最高處8米,牆外約20米為壕塹,寬2-6米不等,深2-4米。牆內每隔10公裡左右有一戍堡,為夯土板築,邊長180米,呈正方形,主建築已不見,也無記載中的馬面(便於射箭的土垛),有門兩個。成吉思汗鎮以南10公裡處金長城遺址保存較好,戍堡規模依稀可見,曾出土金代銅鍋、箭镞等文物。
塔子城曾經是金長城修築、戍守的指揮中心。12世紀初期,女真族崛起於我國東北的松花江流域,公元1115年時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金的勢力不斷擴張。金建國後在對遼作戰不斷取得勝利的同時,於金天輔元年 公元1117年由領兵元帥完顏杲率領一萬金兵奪取了塔子城。深謀遠慮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考慮到金上京今阿城的安全和防御北部游牧民族對新領土的入侵,於金天輔五年 公元1121年從戰場上將開國重臣婆盧火調往塔子城,帶領10萬余兵馬開始了在塔子城地區屯田戍邊。
從1123年起,婆盧火以塔子城為總指揮部,歷經16年時間,率領女真軍民修築了這條東北起達裡帶今莫力達瓦旗尼爾基鎮北郊,向西南伸延千余裡的東北路長城。由於戍邊修城有功,婆盧火多次受到金廷的嘉獎和封贈。他的兒子吾扎忽也被金朝皇帝封為副都統,成了朝臣中的顯要邊官。塔子城的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的記載,都充分證明該城在遼金兩代均被稱為“泰州”,是軍事級別相當高的州城。在遼代,泰州是德昌軍節度使的駐地,在金代,泰州是都統府,是東北路招討司的駐地。
在與南宋對峙的政治軍事形勢下,金朝把重兵主要部署於淮北、河南一帶,但對北部邊防地區,也駐屯一定兵力負責戍防。《金史·兵志》稱金廷禁軍派駐地方,“邊境置兵之州三十八”,又稱禁軍“置於要州者十一”,其中臨潢府、泰州等屬於這一邊防地區高一級的重要駐兵點。朝廷根據需要部署軍隊駐防邊疆地區。
金朝還在東北、西北地區修建沿邊工事。為了備御各族的反抗和蒙古的南侵,從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前至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間,金朝先後修成了四段稱為界壕的長城,並連為一體。其東自嫩江金稱納水西岸的莫力達瓦旗尼爾基附近為起點,順西南行,經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南、巴林左旗和林西縣西南、達來諾爾金稱漁兒泊西南,至武川西部以南的上廟溝為終點。其起止點之間的直線長度為二千五百公裡,全線有單線和雙線之分,中間還分內、外、中和一些因局部需要而設的支線。城牆以外如壕塹、烽燧、馬面、戍堡等配套設施在某些長城段上更為完備,形成了長達幾千裡的備御蒙古的軍事防線。
當年金朝為了抵御北方部族的南侵,一方面向北方增派兵力,一方面便是修築阻擋騎兵南進的長城。而事實上,金長城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伴隨著刀光劍影,長城在慢慢地延長,由於北方多風沙,建造期間壕溝常被風沙所填平,失去作用,經常要重修或重建,最終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也成為了記錄金代歷史發展的一個載體。
公元1234年,大金帝國在南宋和成吉思汗的南北夾擊下,雖有固若金湯的千裡壕牆,但在蒙古鐵騎面前頃刻土崩瓦解,金國滅亡。
金長城遺址於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金長城作為我國古代巨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已成為國內外有關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長城建築及軍事活動的重要實物資料。
成吉思汗鎮
在東北路金長城遺址北側,內蒙古自治區與黑龍江省交界地有成吉思汗鎮,據說當年成吉思汗曾經率蒙古大軍在此駐扎,對金大舉進攻。查閱史料,並無成吉思汗東征的任何記載。難道成吉思汗從未涉足過東北路金長城﹖
雖然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高原各部族頻頻東進襲擾嫩江流域,但是,成吉思汗並沒有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進入嫩江流域,而是用了九牛二虎的力氣向西攻打高原上的各部族。就是統一蒙古高原之後,羽翼已豐的時候,也放棄了東進,而是著力於西征南討。
成吉思汗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不進攻嫩江流域,軍事家自有軍事家的道理:這時東方的嫩江一帶是大金後院,金兵主力部隊多在中原,這裡是比較空虛的,這裡金人的兵力雖然不很多,但是,駐守的是烏古、迪烈、黃頭女真(錫伯)等部落及契丹突鞠部遺民,雖然此時女真軍隊已經腐敗,但嫩江一帶這些部族勇氣尚存。更為重要的是,有一條東北路金長城橫在那裡。
東北路金長城是金代針對蒙古高原修築的規模宏大的軍事防御設施。雖然一條長城決定不了戰爭,但蒙古騎兵要想越過這道屏障,不付出巨大代價是不可能的。應該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成吉思汗放棄了東進,而將主力用於西方。東北路金長城在戰爭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沒有這道長城,成吉思汗很可能首先是打下一馬平川的嫩江平原,占據金國的後方,然後南下,沿著後來清軍的路線進入中原。
蒙古大軍南下進攻中原金王朝時,曾分兵進攻遼東。但是由於蒙古兵少,對東北地區,采取的戰略是以招降為主。蒙古軍攻占華北地區後,東北與中原聯系不暢,蒙古軍的進入,原契丹人的反叛,一時間遼東大亂。1233年二月,窩闊台皇子貴由征遼東。九月,蒙古軍攻下東夏國南京(吉林省延吉市附近),擒蒲鮮萬奴,東北才算真正為蒙古控制。蒙古人是占據遼河流域後到達了嫩江流域,蒙古人是從背後占領東北路金長城的。
如今的成吉思汗鎮,歷史上既不見成吉思汗的蹤跡,現如今也不見蒙古族在此聚居。但不能說是名不副實,它畢竟成為金元隔長城對峙的一個象征,成為內蒙古面向黑龍江的一個地標。
蒙古族聚居村
扎蘭屯市窪堤鄉與扎赉特旗隔金長城南北相望。窪堤鄉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鄉,轄色吉拉乎、德格吉勒胡兩個蒙古族聚居村。兩村坐落在葦蓮河岸邊,這裡山清水秀,水源充足,非常適合農耕和放牧。色吉拉乎、德格吉勒胡蒙語意為“興旺發達”。這裡的農牧民大多數於20世紀四十年代從扎赉特旗遷來。扎赉特,系蒙古語,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
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成吉思汗曾將部分蒙古人戶分封給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們,並劃分領土,作為牧場,形成該家族世襲的領地和領民即兀魯思。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牧地以哈拉哈河為中心,橫跨大興安嶺東西。今雅魯河、綽爾河流域從蒙元時代直到16世紀中葉都是斡赤斤家族的領地。後來,駐牧於大興安嶺以北的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的後裔率所部南下,占據大興安嶺東南部以嫩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扎赉特部是哈薩爾第十六世孫阿敏的後裔。為蒙古語“農耕”之意。明萬歷年間,成吉思汗弟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劃界,分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赉特部。1624年(天命九年)阿敏子蒙衮隨科爾沁台吉奧巴降後金,賜號達爾汗和碩齊,徙牧於嫩江西岸。1648年(順治五年),敘功追封固山貝子改扎赉特部為扎赉特旗建制。今內蒙古興安盟有扎赉特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曾經是原扎赉特旗王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