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黃國故城
日期:2016/12/14 18:47: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如果不是全國3200萬黃姓人、全世界6000萬人以黃為姓,記者很難想象,腳下這片叫做黃君台的土地,居然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
前天下午,驅車從潢川縣城出發,沿西北方向前行,20多分鐘後,就到了黃國故城遺址——隆古鄉。一道長堤映入眼簾,堤上的古柏郁郁蔥蔥,肅穆莊嚴。與記者同行的隆古鄉鄉長黃久國手指長堤,自豪地告訴記者:“那些長滿柏樹的長堤,就是當年的黃國古城牆。它歷經4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這在國內實屬罕見。”
走近長堤,昔日的古城牆歷歷在目。古城牆有5米之高,用黃土夯築而成,牆厚、門闊、路基硬,可見當年城門的巍峨、都城的雄偉。城牆外一條環帶倚牆而繞,顯然是當年的護城壕。
黃國故城周長6770米,城牆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8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城內面積約2.8平方公裡,其建築規模完全吻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裡”的等級制度。專家測算,按當時的做工條件,每天出工一萬人,一天不停也得四年才能完工,足見當年修建黃國城牆工程之浩大。
故城中心地帶的沈店村邊,一處明顯高出周邊二三米的大片夯土平台,是黃國故城的核心,當地人稱黃君台。“黃君台是古黃國的宮殿區,即黃國歷代國君處理國政和居住的地方。”黃久國說。黃君台面積約13000平方米,過去的宮殿樓閣、畫棟雕梁,因風雨幾千年的侵蝕,早已不復存在。
經勘察,故城附近曾多次發現古黃國文物,並有蔡國、潘國的銅鼎、銅壺、銅盉等。1975年還在李店水庫發現了青銅禮器和兵器。故城遺址已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和《中國名勝辭典》,1987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訪隆古村,記者被告知:如今村子裡居住的黃姓人並不是很多。“這些年,每年都有海內外的黃姓後人到這裡來祭祖,我們才知道這就是黃姓的發源地。”許國芳老人說道。隆古鄉黃鄉長告訴記者,潢川如今共有不到4萬黃姓人,約占潢川總人口的5%。而在南方有一個小鎮,幾乎80%的居民都姓黃。
位居漢族人口第七大姓氏的黃姓,即起源於河南潢川的古黃國。
兩個潢河:延續了黃姓血脈
穿潢川縣城而過的潢河,滾滾東流,匯入淮河。
“不是專家們的證據無懈可擊,我咋也想不到這條河會和幾千公裡外的遼河聯系起來,更想不到他們之間會有文化學上的血緣關系。”在潢河邊長大的河南黃氏宗親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黃伯益說。
歷史學家考證,黃姓氏族為上古帝王颛顼帝的後代,由陸終公一脈傳承下來,同為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後裔。
內蒙古東部的遼河上流西拉木倫河,古代稱黃水,後稱潢水。現代考古學家證實,黃族最早居住地就是在潢水一帶,後來輾轉遷移,經現在的河北到黃河下游的山東,移住黃河中游兩岸的廣大地區,並很快繁衍起來。其中一支,定居於河南潢川縣的古黃國,發展成為現代人口眾多的黃氏子民,遍布於全世界。
潢川的小潢河,與西拉木倫河一脈相承。
據《竹書記年》獻載,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初年,伯益後裔受封建立黃國。歷經夏、商、周三代王朝。春秋時期,楚國稱霸,黃國不服,借地域優勢,近與江、道、柏等國結盟,遠與齊、宋、鄭、衛等國修好,曾一度與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存在1400余年。
公元前648年成為黃姓歷史上一個特別的裡程碑。被滅的嬴姓黃國民眾以國為氏,姓黃,成為黃姓宗族的族源。
追根溯源,自有黃國,方形成“以國為氏”的黃氏。《元和姓纂》雲:“黃,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代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載:“黃氏嬴姓,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北宋江夏黃氏族譜序中亦稱:“考我黃氏,始於神農、黃帝、少昊、颛顼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南陸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於黃,遂因地而賜姓焉,黃地在河南汝寧府光州十二裡,有黃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專著以及出自廣東、福建、河南等地的黃氏族譜,均有類似的記載。大量史實證明,黃姓源於黃國,根在潢川。
春申君黃歇:中興了黃氏宗族
在天池的旁邊,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黃歇安靜地躺在這裡,見證歷史的興盛衰落。“方圓幾十裡的鄉親們經常會黃歇墓地燒紙燒香,祈禱風調雨順好收成,老老少少都平安。”隆古村村民許國芳老人說道。
歷史上春申君,是黃氏宗親發展史上一座豐碑,一個宗族的中興者、光大者,一個可以萬源歸宗的始祖代表。“今天的世界黃姓,幾乎所有的流派,尋根問祖,最後都追溯到春申君。”河南黃氏宗親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黃士虎說。
黃國被楚國吞並以後,擁有1400多年歷史文化的王族淪為楚國臣民,“以國為氏”的黃國遺民發生了第一次大分流,黃姓後人承載著家族的榮辱輾轉遷居各地。而苦戀故土守候家園的黃國遺民們,面臨滿目瘡痍的廢墟,堅守殘破不堪的家園,飲恨圖存,就是等待著以全新的姿態重新崛起。
這一等就是300年。經過300年的痛苦裂變之後,春申君黃歇實現了重振黃氏家族的夢想。
黃歇是古黃國遺民的後代,以貴族身份,進入楚國政治高層,並仕楚為相25年,封春申君,“戰國四君子之一”,位極顯赫,帶來黃氏家族中興。他的封地初在黃國故地淮北12縣,後移至江蘇蘇州一帶,他對江東吳地尤其是申地的開發,為今上海地區最早的開發歷史記載,開啟了上海地區的先秦文明。
黃歇豢養的門人李園將妹妹獻給春申君,李妹懷孕。李園兄妹說服黃歇,黃歇將李妹獻給楚考烈王。李妹生子成為王後。春申君就相國的第25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園兄妹設計行刺,在宮城荊門埋伏死士,將黃歇斬首,隨後對黃家滅門斬殺。黃歇家族遭受嚴重殘害,但其子孫至少有五支幸存並傳衍下來。
據有關史料和姓氏通書證實,黃歇的長子黃尚一支,形成後來的江夏黃氏;次子黃俊一支,形成中原的陽夏黃氏;五子黃堂一支,形成後來的東吳黃氏。另有改姓申氏者,為黃姓一支後裔。繼之而起的金華、邵武黃氏望族,皆是江夏黃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黃氏族人,大多是從上述各地先後南遷的。
縱觀黃姓的播遷過程,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即由黃國——黃歇,發展至淮陽、江夏黃氏,進而播衍出金華、邵武等黃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後播遷出海外異域黃姓,他們源出一脈,同根同祖。
潢川尋根:續寫黃姓輝煌業績
2009年10月30日,中國僑商會常務副會長、世界黃氏宗親會會長黃如論先生率領的海內外黃氏懇親團一行600余人,來到潢川,尋找黃姓發源地,認祖歸宗,舉行黃姓尋根拜祖大典。
幾千年來,歷朝累代,黃姓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對中原文化向南傳播及一系列的社會變革,都起過重要作用。西漢名相黃霸、東漢孝道楷模黃香、三國名將黃忠、黃蓋,到後晉的開拓家黃峭山、北宋文豪黃庭堅、南宋思想家黃震;從元代紡織家黃道婆、明代碩儒黃绾.清代史學家黃宗羲,到近代民國第二開國元勳黃興,以及海外的黃氏名人等等。他們在每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領域、行業,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了推動歷史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0年4月,黃氏宗親在台灣成立了世界黃氏宗親總會。總會每年舉辦一次世界黃氏懇親大會,每次規模數千人,涉及美、韓、馬、印尼、泰、新等國和我國台、港、深圳。2009年10月,該宗親會在武漢舉辦了世黃第十屆三次聯誼大會。
2007年起,世界黃氏宗親總會名譽會長、旅菲愛國華僑、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僑資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黃如論先生,捐資3000多萬元在祖籍地河南固始興建“固始江夏黃氏大祠堂”,在河南潢川興建“古黃國歷史文化陳列館”,為海內外黃氏宗親尋根問祖、憑吊故國遺址、紀念先祖業績創造了優越條件,為天下黃姓子孫構建了一處心靈棲息的家園。
“潢川縣作為世界黃姓發源地,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海內外宗親團體及黃姓族人前來尋根拜祖,憑吊故國遺址,緬懷先祖業績。”潢川縣黃氏宗親會會長黃運庚說。
重建故城:根親的價值不可估量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貴為黃國內宮的黃君台,一度淪落為廢墟、荒地、稻場。數千年雨打風吹,這片夯土高台,也水土大量流失,高度越來越低。唯有宮殿區的東側,一汪池水,清澈見底。泉水甘冽,久旱不枯,當地人稱其為天池。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國宮殿的一泓神泉。“即便是周邊的水塘、湖泊干裂見底,這口井仍是清水長流,每逢大旱,天池都是我們最後的‘救命水’。”今年已經71歲的老人戴金爐告訴記者。
天池其實是4000多年前兩座蓮花井相融而成,可能連通泉眼。黃氏宗族的人們認為:這永不枯竭的神泉,正是黃氏宗族繁榮昌盛、綿延不絕的象征。如何確保這處唯一活著的遺跡不受破壞,乃至如何保護、開發黃國故城,已經成為天下黃姓和潢川縣當地牽腸掛肚的大事情。
2006年,黃國故城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國故城才真正被保護起來。而張莊村、隆古村、高稻場村作為遺址的重要所在地,被列為重點文物監護村。“故城遺址附近,任何人都不允許做任何開發和建設。”身為黃氏宗親的隆古鄉鄉長黃久國說。
對黃國故城的整體保護,也提上日程。黃鄉長向記者展示了關於《黃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詳細設計》的方案。“這個方案河南省文物局已經批准,目前正在向國家文物局報批。”黃鄉長熱情洋溢,“我們將在原有的遺址上,將宮殿、城牆、城壕和道路等,基本恢復到古黃國原來的面貌。到時,游人就可以在這裡看到當年古黃國的模樣,了解古黃國的起源、文化和發展,展現古黃國的燦爛文明。”
“我作為一名黃姓後人,希望古黃國的悠久歷史能被挖掘出來。”
推薦閱讀: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群醞釀變身
河南鹿邑多舉措打造老子故裡形象
濟南四門塔
揚州市民建議盡快修復開放鐵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