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6:二仙宮阙——澤州縣東南村二仙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6:二仙宮阙——澤州縣東南村二仙廟

日期:2016/12/14 22:13: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廟宇建造和蘇東坡有關?● 有宋代罕見小木作實物?● 惟一保存二仙塑像的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首耳熟能詳的詩詞,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這年的丙辰中秋,蘇東坡大醉後作此篇傳世神作。蘇東坡或許根本無法料到,自己筆下繪就的看似虛無缥缈的仙境,卻在他離世5年後,由能工巧匠變成了現實。

    宋金元時期木結構建築存量,在晉東南地區較為集中。作為當地民眾祭祀“地方神”的神廟,宋金元時期的二仙廟更為該地區所獨享。僅晉城境內,進入“國保”的二仙廟就有6座。其中,坐落在澤州縣金村鎮東南村的二仙廟堪稱典型代表之一。這座二仙廟雖說面積不大,卻保存著上黨地區最早的二仙塑像,而且還幸運地保留下國內罕見的宋代小木作實物“天宮樓閣”(也稱“天宮壁藏”)。1996年11月20日,這座二仙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晉城最早成為“國寶”的二仙廟。

    11月29日,記者前往澤州縣金村鎮東南村,探訪這座已有900年歷史的神廟。

  廟在宋徽宗時期建成

    東南村也稱小南村,位於晉城市區東部的澤州縣金村鎮,與市區相距約13公裡處。

    東南村距金村鎮約三四公裡。驅車沿著一條緊靠丹河河道、並不寬敞的公路向東,20分鐘後,在一條三岔路口的拐彎處,河道在此拐彎向南而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廟頂顯露在河岸的西面。

    坐北朝南的二仙廟,位於東南村村北,恰巧是丹河大峽谷的入口處。看廟的是64歲的本村村民楊安正。

    一般來說,寺廟都是從山門進入,而進入二仙廟前院,卻是由東面的一道側門。原來,二仙廟現在僅存後院的建築,原有中軸線上的山門、舞樓都已不存。2010年,國家撥款對山西南部地區早期文物進行修復,二仙廟就是其中之一。“為修復二仙廟花了1000多萬元呢!”修復後的二仙廟,仍然分前後兩院,前院正南面坐落著新建的一座舞樓,兩側有廂房。

    打開後院的院門,眼前出現一座前後無牆的建築,有人稱其為中殿,也有人叫其為樂亭,是專為祭祀後香客休息設立的建築。

    穿過樂亭,兩株高大的古柏分立東西兩側。古柏樹干很粗,兩個成年人也無法將其環抱,主干參天高聳,分支自由延伸,其下景色清幽,別有一番情致。“這兩棵柏樹,據說是建廟時栽種的,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楊安正說。

    廟內現存的兩通宋大觀元年、政和七年的《二仙廟記》石碑記載,二仙廟奠基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開工興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落成,前後修建歷時20年。二仙廟現占地面積924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為舞樓、中殿、獻殿、正殿,東西兩側有廂房,正殿兩側為東西垛殿各三間。

    坐落在正殿之前的獻殿,面闊五間,而建於青石所砌台基上的正殿,面闊只有三間。由於隱身於寬大的獻殿之後,正殿完全被獻殿所遮擋,以致難以讓人看清其外形輪廓。

    正殿為二仙殿,進深四椽,建築面積為120.83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周檐列柱共12根,皆為石質方形抺角柱,殿內明間前槽木質圓形金柱兩根。其中前檐置四根小八稜石柱,柱頭輔作斗拱,為批竹形真昂,其用材碩大,分布疏朗,有明顯的側腳、升起和柱頭卷剎。殿頂為九脊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前檐口設綠色琉璃瓦剪邊,施立面為近三角狀的琉璃滴水,勾滴立面均飾坐龍和行龍各一條,栩栩如生。“正殿是宋代建築,不過前檐柱間的每間四扇六抺隔扇,是清代修繕時裝上去的。”楊安正說。

  二仙彩塑上黨絕無僅有

    “洪惟二仙之神,順坤道以發生,握乾符而濟物,恩沾九幽,澤潤八方……用均平以施雨露,行正直以役鬼神,四惠布而康萬匯,五稼豐而育群黎,豈同常祀,不比凡神……”在正殿西側,立有宋政和七年的《二仙廟記》石碑。從碑文來看,“二仙”是上黨地區具有深厚信仰基礎“地方神”。

    “二仙”之所以被稱“地方神”,是有淵源的。除長治、晉城外,國內再無二仙廟建築實例。“二仙”信眾主要集中在晉城的陵川、澤州及長治的壺關、長子等數縣。在當地,“二仙”的故事源遠流長,已經形成獨有的“二仙文化”。

    傳說中的“二仙”是晉朝人,出生在陵川,後隨父母遷居於壺關紫團山下的小山村。“二仙”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姊妹,由於母親早逝,繼母李氏對年幼的一對女兒視作眼中釘。面對繼母的種種刁難,二女卻從不違背其願,盡心去完成所交之事。侍母的孝心,令天神動容,二女隨之飄然成仙。二女成仙後,對百姓的疾苦有求必應,老百姓感恩戴德,便到處修廟立像奉祀。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宋軍與西夏交戰,糧草斷絕。千鈞一發之際,軍隊被兩個身著紅衣、腳穿繡花鞋的妙齡女子所救。後來朝廷訪得兩個女子是“二仙”變成的凡婦。宋徽宗便將姊妹二人分別封為沖惠真人、沖淑真人,並賜廟號為“真澤”。這段看似神話般的“二仙”傳說,不僅作為史實記載下來,而且還在碑記、縣志中多有記載,其中“二仙犒軍”還被司馬光載入正史《資治通鑒》。

    從晚唐至明清,地方百姓崇奉二仙的香火歷久不衰,二仙信仰幾乎遍布上黨地區。從創建年代來看,晉城二仙廟是與宋徽宗對“二仙犒軍”封賜的時間相吻合。“每年四月十五,二仙廟都會舉辦廟會。”楊安正說,廟會期間,附近村民紛紛前來祈福。隨著二仙廟修繕完成,已停辦3年的廟會正在逐漸恢復。

    盡管晉城境內僅“國保”二仙廟就有6座之多,但其他5座二仙廟內,卻並無二仙塑像。也就是說,晉城二仙廟中的二仙塑像,是上黨地區現存最早的且絕無僅有的宋代二仙塑像。

    二仙殿內共有彩塑16尊,二仙真人並列主龛,兩尊女官位於附龛內,另有侍女四尊、立像八尊。頭戴鳳冠,身著霞披的“二仙”主像高240厘米,寬78厘米,下著長裙,足穿雲頭靴,長袖及地,袖手端坐於幾上。附龛內兩尊女官手握笏板,恭侍站立。高約1.6米的掌文印、奉飲食、侍梳妝的女官、侍女像共12尊,分立二仙主像兩側。12尊塑像均著彩,服飾為宋代常見的繡羅裙、半臂、背子等,頸部系領巾、披畫帛,頭飾主要有朝天髻、包髻等。

    這些塑像的年齡介於16歲-20歲之間,人物體態端莊,身材修長俊俏,眉清目秀,面容豐潤,神情婉約自然,衣裙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眉宇間充滿了親和力,堪稱宋代泥塑之佳作。

    塑像背後的整面牆壁,還繪有壁畫,圖案為燕子、喜鵲及荷花等。

  “天宮壁藏”如瓊樓玉宇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64歲的蘇轼去世。此時,正是他寫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的第25個年頭。

    蘇轼也許沒有料到,在自己去世5年後,經眾多能工巧匠的構思和制作,他所向往的“天上宮阙”“瓊樓玉宇”,如仙境般降臨在一座地處偏僻的山間村落的廟宇中。

    “人們向往天上宮阙,而瓊樓玉宇便是天上宮阙的具體體現。”晉城市古建築專家張廣善說,關於天上的宮阙,宋《營造法式》在服務宗教的理念下,也有相應的制度,“在書中不叫‘瓊樓玉宇’,而是叫‘天宮樓閣’。”

    在《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中,“天宮樓閣”歸類於小木作佛道帳、轉輪經藏、壁藏等制作范圍內,並在多處講到了天宮樓閣的內容與制作標准。“但在現實中,要找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天宮樓閣實例,還得到晉城來。”張廣善說,因為在晉城二仙廟的二仙殿內,保存著十分精美的宋代制作的天宮樓閣。

    這座富麗堂皇“天宮樓閣”懸掛二仙殿半空,優美的造型,令眾人在仰視中無不發出驚歎。據考證,這座神龛名叫“天宮壁藏”,乃罕見的宋代小木作原構。

    天宮樓閣的底部,是二仙及侍從的木質神龛,而天宮樓閣便是神龛的龛頂。“天宮樓閣本身是由兩座阙形的高台建築,和一座漂亮的拱形廊橋及橋頂上的殿宇組合而成。”張廣善說。

    阙形高台的內部是安置二仙神像的神龛,神龛的第一層,是施以雙杪單下昂斗拱的腰檐,腰檐上是用五輔作斗拱支出的平座。平座上的殿宇施雙杪三下昂的八輔作斗拱,平座上的殿宇與拱形廊橋相連,拱橋頂端是一座單檐九脊頂殿宇。“這座殿宇位置最高,規格也最高,用的也是雙杪三下昂的八輔作斗拱。”張廣善介紹:“與眾不同的是,這裡還使用了45度斜拱,增加了小殿的華麗和尊嚴。”

    晉城二仙廟的天宮樓閣未完全拘泥於《營造法式》的有關規定。神龛平面分布總體呈“凹”字形,空間排布由後室並列的兩座主龛,與前向突出左右對稱的附龛及連接兩附龛的跨空栱形廊橋等五部分構成。附龛位於主龛前向,由兩側對稱的二層單開間樓閣與樓閣間,跨空弧形廊橋三位一體組成。附龛樓閣平面四柱見方,二層樓閣,腰纏平座,歇山頂。兩附龛之間,由一層屋脊起始作弧形跨空橋相連,橋面兩端與兩龛之平座勾欄相交。橋上兩端設有游廊,中央凸起建歇山頂涼亭一座。也正由於這一顯著特點,天宮樓閣在民間有“橋上廟,廟上橋”之說。

    “制作者利用神壇所具有的凹形特點,把規定置於佛道帳頂上的天宮樓閣向前、向外拓展,用一個凌空飛架的拱形廊橋,將一組建築托舉在空中,真正制造了天宮樓閣、瓊樓玉宇的效果,是一個創舉。”張廣善同時認為:“雙杪三下昂八輔作斗拱的應用,也創造了中國古建築中一個使用斗拱輔作最多的孤例,這又是一個古建之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