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定縣舊治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以資源為依托,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在加大對常規農業科技投入的基礎上,形成了“田地種花,山上種茶,家中養鲵”的發展模式。2012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34元,實現持續增長。
如今,舊治鎮正把創“美麗舊治”作為規劃未來的切實要求,全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在信訪、維穩、綜治、消防、安全生產工作、黨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2012年2月,舊治鎮被貴定縣人民政府評為2011年度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3月,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先進鄉鎮。
歷史與現實的碰撞,協調發展
出貴定縣城向南三十多公裡,便來到舊治鎮政府所在地古城村。遠遠望去,城門、城樓、城牆……恍惚間,仿佛是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了明清的古城。
作為黔南州貴定縣原縣址所在地,舊治古城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了。四百年風風雨雨,古鎮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
至今保存完好的1200余米古城牆,文革時期書寫在全鎮最高峰白馬山上單字占地2畝、可視范圍3公裡的碎石石砌巨型標語(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以自然風光聞名的全縣“四寨”之一猛壤寨和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黃土坎寨,還有純樸的布依少數民族風情等,吸引著人們前來休閒度假旅游。
舊治鎮總面積64.7平方公裡,轄6個行政村、一個社區委員會、51個村民組、49個自然村寨。全鎮總人口14406人,布依族占60%。鎮內交通發達、資源豐富,922縣道穿鎮而過,正在建設的貴廣高速鐵路車站坐落於鎮內桐蕩村。已建好的黔桂鐵路車站位於該鎮與昌明鎮的交界處,鎮政府距廈蓉高速公路出口僅5公裡、距貴新高速公路出口20公裡。鎮內富含煤礦、貼土礦。
馬家洞生姜、黃土村紅米、文江村花生、地瓜是舊治有名的土特產,純手工制作的苗嫂豆腐乳和郎老香豆腐乳已在全州打開了市場,年銷售量在12000壇以上。貫穿全鎮5個村的文江河年產野生角角魚50000尾以上,9000余畝的稻田年產野生黃鳝1.8萬公斤以上。
矛盾與糾紛化解,提前介入
“幾年來,我們這裡沒有上訪,也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舊治鎮黨委書記李植說,“自2011年以來,我鎮加大矛盾排查力度,實施走下去、請進來的工作措施,將所有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國家重點項目“兩高”建設和煤礦開采會帶來一些糾紛,但都被我們提前介入、提前化解了。”
在該鎮《關於2011年度綜合目標管理考核工作的自查報告》中,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這一項提到,共調處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30余起,查處社會治安案件3件,未發生惡性、群體性案件。
2012年第一季度,同樣的自查報告中顯示,共調處和化解各種矛盾糾紛5起,未發生惡性、群體性案件。
關沖煤礦與古城村民用煤事件的及時有效調處就最能說明問題。
關沖煤礦原來在古城村的地界上,以往村裡與煤礦簽訂有承包協議,但其中未提及惠民問題。而該煤礦到此已有七八年時間了,群眾認為應對民生有所幫助,提出每戶每年要3噸取暖煤的要求,價格按300元/噸來算。礦方則認為數量太多,而價太低,由此產生了糾紛。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鎮黨委、政府立即於2011年11月組成了專門的工作組,進一步收集群眾的真實想法和意見。工作組利用晚上的時間,親自到每家每戶了解情況,並設計了調查表,調查村民提出的這個要求是否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有無人在其中進行煽動等。
通過一個月的努力,組織了四次以上的群眾代表協調工作會,村民們終於接受了工作組提出的解決方案:全村630多戶人家每戶每年1噸煤,按600元/噸計算(市場價是850元/噸)。
為抓好項目建設服務保障工作,鎮黨委、政府堅持鎮、村、部門“三級聯動”,形成了全鎮一盤棋、上下聯動抓項目的高效服務協調機制,為項目的順利建設提供了有效保障。專門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相關部門、村負責人為成員的重點工程項目推進協調領導小組,並針對鎮內快速鐵路建設項目、招商引資項目、昌明經濟開發區建設等進行跟蹤服務,協調土地流轉、房屋搬遷等事項,有效地促進了項目的順利開展。
同時,采取召開會議、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加大對國家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項目、企業及重點工程建設服務意識。
安全生產非小事,月月檢查
按照每月召開一次安全生產調度會,每月進行一次小檢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大檢查,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檢查等方式,切實履行監管職能職責,有效杜絕了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抓好“打非”工作,以整頓和治理非法無證采煤窩點為突破口,制定舉報有獎制度,堅持每周兩次巡查工作機制,自2011年以來,全鎮未出現非法無證采煤窩點。
積極開展交通、消防、建設工地、農用車運輸、農機具安全使用等知識培訓和整治工作,並取得良好成效。
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成立應急小分隊,切實提高政府應急處置能力,截至目前,未發生任何安全生產事故。
抓黨建促和諧,亮點紛呈
兩年前的春天,貴定縣遭遇秋、冬、春三季連旱。沒有水的春天,是嚴酷而備受考驗的春天。
從2010年4月8日起,舊治鎮6個村1500余戶農戶收到了該鎮印發的“抗旱救災便民服務卡”。這張小小的塑料卡片上,正面印著鎮黨委書記李植、鎮長楊家駒等14名鎮領導的手機號碼,背面是鎮黨委、政府及全體干部職工對村民的承諾:無論是人畜飲水還是春耕灌溉用水,只要在接到群眾電話後,將在2小時內將飲用水送到缺水農戶家中和趕赴現場據實情為群眾協調解決灌溉用水。
黃土村劉家莊組的祝來安試著撥通了卡片上的一個電話,沒想到不到40分鐘兩桶水就送到家了。把平寨村民彭能勝仔細看了卡片上的承諾後不禁感慨:這是動真的了,還是共產黨的干部好!
被群眾稱為“送水110”的卡片,是舊治鎮制訂的“百日抗旱工作計劃及措施”的一部分。鎮長楊家駒告訴記者,為確保全鎮人畜飲水和全鎮四大壩區5800余畝稻田的滿栽滿插,鎮黨委、政府啟動了“綠色送水通道110”,同時,為了嚴格干部行為,將鎮干部每天的工作內容、去向、完成任務情況在公開欄上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這一創新舉措迅速獲得了各大媒體的關注,新華社、貴州日報、黔南日報等新聞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
2011年,舊治鎮部分村寨和作物再次不同程度受旱,鎮黨委、政府分別投入抗旱經費15萬元,組織群眾集體抽水750余人次,投入抗旱機具280余台,組織村干部協調疏通溝渠3800余米。由於抗旱工作成效顯著,4次抗旱現場會得到省、州、縣好評:8月4日和8月16日,在桐蕩村召開抗旱現場會,副省長祿智明親臨抗旱現場;8月27日和8月30日,國家水利部、副省長王曉東親臨在黃土村召開的抗旱抽水現場會,中央電視台也到現場進行了報道。
還有投入300萬元的文江村“連心橋”和380萬元的黃土村“黃都大橋”的修建,圓了文江村、黃土片區世代群眾的百年夢想;通過積極爭取協調,黔南州黨建扶貧隊在舊治鎮投入資金近300萬元,群眾得到極大實惠;2011年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7個項目被評為優質工程……
這一系列的亮點紛呈,都離不開黨委班子的努力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舊治鎮緊緊圍繞“堅持創新發展,促進富民和諧,建設城鎮化強鎮、旅游名鎮、文化名鎮”這一主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中建功立業。
在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積極開展“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創建活動,進一步改進和轉變了工作作風,增強了服務意識,在全鎮形成了一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多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良好勢頭。
同時,堅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了以黨委書記為領導核心的運行機制,使黨委工作規范化、政府運行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形成了分工協作、團結干事、辦事高效、程序規范、勤政為民、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黨委班子,並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舊治經濟社會穩步前進。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