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與自然崇拜
日期:2016/12/14 9:57: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鴉雀苗”少女在繡花
聚居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貴州省大方縣八堡鄉六個村寨中的一個苗族支系,被人稱為“六寨苗”,幾乎都住在低矮、狹窄、昏暗的茅草房內,經濟條件都不寬裕,然而,他們的穿著卻出人預料地講究。色彩雖然簡潔,但很大方,也很美觀,貌似喜鵲。當地人稱喜鵲為“鴉鵲”,故其服裝被稱為“鴉鵲服”,村民被稱為“鴉鵲苗”。
“鴉鵲苗”為什麼要穿“鴉鵲服”?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阿媽,老伴早年過世,留下一兒兩女,大女叫阿蘭,小女叫阿芭。阿蘭出嫁不久,阿芭前去探親。一天清晨,姐夫上山砍柴,行前囑咐道:“這裡山高林密,人獸共處,鬼神不分,你倆要當心。我回來時,肩挑柴禾,手提山鼠,從山路上走。如從荊棘上過,那就不是我,一定是老虎把我吃掉後,裝扮成我來傷害你們的,千萬莫開門。”天快黑了,姐夫還不回來,阿芭焦急地開門探視。柴門剛開,姐夫一頭闖進屋來,興致勃勃地講述今天砍柴如何順利,山鼠如何好抓,晚上可以好好地美餐一頓了。他們三人圍著火塘燒烤山鼠吃,阿蘭發現丈夫板凳下面有條尾巴,知道壞事了。她機警地把手上的績麻團子朝“丈夫”板凳下邊丟過去,叫阿芭把它揀起來,想讓阿芭看見凳子下面的尾巴。但阿芭在揀績麻團子的時候沒在意。
晚上睡覺,阿蘭把阿芭安排在樓上。半夜阿芭被一陣咀嚼聲音吵醒,問姐姐“深更半夜還在吃哪樣”。姐姐沒做聲,“姐夫”回答說:“狗在門外啃麻桿。”阿芭睡了一會,覺得咀嚼之聲越來越大,悄悄下樓窺視,但見一只老虎趴在姐姐身上,大口大口地撕咬姐姐,床上床下都是血,嚇得昏死了過去。蘇醒過來,趕緊上樓,尋思如何對付老虎。樓上四壁空空,只有幾串辣椒。阿芭將辣椒搓成面面,東方發白,剛好揉搓完畢。已恢復成姐夫模樣的老虎爬上樓來找阿芭。阿芭抓起一把辣椒面朝“姐夫”臉上撒上。“姐夫”唉喲一聲,摸著下樓,跌跌撞撞到河溝沖洗眼睛去了。
這時,飛來一只烏鴉,阿芭求它回家報信。烏鴉飛到她家,阿媽正在屋檐下忙著染布。聽了烏鴉的話,阿媽氣得要死,憤憤地說:“我家姑娘、姑爺好生生的,你為哪樣咒罵他們?”說著順手舀了一瓢藍靛向烏鴉潑過去。烏鴉本來是白的,從此變成黑的了。烏鴉飛回姐夫家,委屈地對阿芭說:“你媽不相信,潑得我一身,你看,黑秋秋的,多丑呀,我再也不管你們家的事了。”烏鴉飛走後,來了一只小蟬,阿芭求它去報信。蟬兒飛到阿芭家,說的與烏鴉一個樣,但老阿媽只聽到小蟬講話卻看不見小蟬,因此,想用藍靛潑它找不到地方。小蟬兒去了很久不見回來,阿芭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飛來一只喜鵲,阿芭喜出望外,求它回家報信。喜鵲馬上飛到阿芭家,話音剛起,就被阿媽潑了一瓢。好在喜鵲躲得快,沒全身被潑髒,只花了幾道。喜鵲還是不走,再三說明險情,催促快去營救。
此時哥哥回來,聞訊趕往妹夫家,在河邊碰到“妹夫”在洗臉。“妹夫”對他說:“阿蘭上山干活去了,阿芭還在樓上睡懶覺。”哥哥心中有數,說了聲“我們背水做飯吧!”便一人一只扁形木桶,雙雙前往水井背水。哥哥叫“妹夫”走上前,果然看見有尾巴。回途中,哥哥搶在前面走。走到一處斜坡,故意摔了一跤,水潑了一地。他手足並用,胡亂在地上塗抹,成心把斜坡抹得光滑難行。如此這般摔了三次,抹了三回,最後才十分艱難地爬過這段路。可“妹夫”怎麼也不上來。哥哥說:“你把頸根伸長點,我扯你腦殼往上拉。”“妹夫”使勁伸長脖子,努力做好爬坡准備。哥哥抽出砍刀,用力朝“妹夫”的脖子砍下去,霎時間,地上立刻躺著一只斷了頭的大老虎。
哥哥救出阿芭,回到阿媽身邊。老阿媽為失去兩位親人痛不欲生。但轉而一想:如不是喜鵲耐心相救,小女兒的性命也保不住了。為了報答喜鵲的救命之恩,並為用藍靛潑髒喜鵲表示歉意,特意仿照喜鵲被她淋花的樣子,為阿芭做了一件新衣服。阿芭穿著黑白相間的新衣服出門,村裡人個個都覺得很好看,爭先恐後跟著縫。於是,這種類似喜鵲毛色的苗族服裝,便迅速在六寨苗鄉流傳開來。
苗族服裝,豐富多彩,歷史上,人們一度將苗族村民的穿著打扮作為區分支系的依據,甚至作為不同支系稱呼的由來,如將身穿黑色服裝的苗族村民稱為“黑苗”,將身穿青色服裝的苗族村民稱為“青苗”,將身穿白色服裝的苗族村民稱為“白苗”,將身穿紅色服裝的苗族村民稱為“紅苗”,將身穿繡花服裝的苗族村民稱為“花苗”,將頭戴紅線的苗族村民稱為“紅線苗”,將把頭巾盤繞成雞窩狀的苗族村民稱為“雄布屆”(背雞苗),將把印有“狗爪花”的印花布當作頭巾戴在頭上的苗族村民稱為“雄怪展”(狗爪苗),等等。這樣稱呼苗族村民,雖然都不科學,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苗族村民的文化心態和崇拜理念。無論哪個苗族支系,都很盛行自然崇拜,諸如崇拜喜鵲、錦雞、蝴蝶、蝙蝠、鯉魚、青蛙、燕子、水牛,甚至於雞犬。當然,犬是“神犬”,古稱“盤瓠”,而雞,後來升華為鳳凰。苗族服飾中的自然崇拜,生動反映苗族村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師承自然,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文化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