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順流而下領略古鎮風韻

順流而下領略古鎮風韻

日期:2016/12/14 9:54: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這一年的秋天,老天爺仍然暴虐地傾倒著雨水,我們三人身上都打濕透了,運動鞋裡灌滿了泥水,估計養條把小魚是不成問題了。由於天氣很冷,我們體力下降很快。於是我和老吳毫不留情地把相機和1.5升礦泉水等重物統統塞進老楊這個“斥候”(古代軍隊中負責偵察的游騎兵)背包裡。一路上我們都是這樣關照“斥候”的。因為早有分工,我負責用純正的犍為話問路和討價還價,老吳負責買單,“斥候”負責在復雜地形開路和背負重物。5點過,終於遠遠看見了五馬坪監獄後勤基地的藍色大樓。走在清溪鎮小街上,我向老楊老吳哀歎,看來想在清溪過一個李白式的中秋節是泡湯了。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寫下了這首脍炙人口的《峨嵋山月歌》,詩中的“清溪”即現今犍為縣鎮。還在出發前,老楊就和我一直在討論個問題:李白從樂山坐船出發沿著岷江順流而下,應該一直到宜賓,為什麼要逆著馬邊河來到清溪?在犍為時,專門請教了我的同學老羅,才清楚了自北宋至明洪武年間,清溪作為犍為縣縣治所在地共達360年,乃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咽喉所在之地。即使在唐朝,也是著名的商業重鎮和政治文化中心。李白在此停留也是說的通的,何況還有“清溪漁唱”、“沉犀秋月”和“雲亭曉煙”三大美景吸引著詩仙。
  第二天清晨,天氣放晴,東邊映射著萬道霞光,是個領略古鎮風韻的好日子。
  清晨的犀牛沱,在氤氲混沌的水氣裡保持著寧靜清麗的面容。
  金秋十月的早晨,清風舒緩,綠水瑩瑩,呵護溫潤著靜谧雅致的古鎮。碧綠的馬邊河從犀牛沱緩緩南來,繞過古鎮又緩緩東去。鎮上人家依河岸而居,蒼虬的黃桷樹枝繁葉茂,青瓦粉牆的民居鱗次栉比,倒映水中,相映成趣。
  根須橫呈的高大古榕,靜默的宋代城牆無聲訴說著千年往事。
  明代南華宮遺跡,曾是廣東客家人的會館。南華宮大門(這是第二道,第一道已經毀掉了)緊鎖,上面有個標牌寫著“危險建築,請勿入內”,但這難不倒特種兵出身的“斥候”,我們很快就進去了。大院內雜草叢生,散發著一股霉味,顯得有點陰森,拍攝鬼片已不需另外布景。我們拿著木棍,小心翼翼,防著哪個角落鑽出白娘子和小青這類美人。
  會館的造型基本上是飛檐翹角,使整個空間憑增動感。黑壓壓的小青瓦屋面重重疊疊,高低起伏,排列序然,既似群雁列陣飛翔,又似河湖波光漣滟。
  南華宮內的戲台。由於年代久遠,陰暗潮濕,缺乏維護,牆面大量脫落,讓人看了不禁扼腕歎息。
  南華宮撐珙上精美的木雕飾。
  離開南華宮,我們來到建新社區41號,這裡是典型的明清時期的川西南古名居,以四合院居多。
  這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建築造型。這個地方因為曾經有個銅做的門檻當地人稱之為“銅門檻”,銅門檻在“大煉鋼鐵”時早已不翼而飛。據說解放前,大門頂上還曾有個玉雕白菜,也早已沒有了。這群院落有寧氏、魏氏和黃氏三大家族共同居住。由於歷來尊師重教,明清兩代清溪共有文士武舉50多人,其中這個院子裡走出了文進士2人、文舉人13人。
  大院內的繡樓。繡樓是古代女子專門做女紅的地方,在家規較嚴的家庭裡,繡樓就是女孩子沒有出嫁前的天地,一直在出嫁前不得下樓,否則會遭到父兄的唾罵甚至毒打。今天看來,這簡直是侵犯人權摧殘人性的監牢。我們小心翼翼爬上狹窄的樓梯,追尋當年小樓主人的芳蹤。
  有著精美雕花的窗棂和下店上住的門面。
  俗稱三道拐的“智園”一部。
  清溪鎮沉犀村有沉犀節孝坊,節孝坊長7.8米,高11米,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據今已近兩百年了。歷經風雨剝蝕,但牌坊仍然基礎穩定,構架工整,石雕細致完好,保存得相當不錯。細讀坊上文字,是講一余姓女子,19歲嫁到王家,27歲守寡,將公婆供養到85歲和94歲,又將一對兒子哺養長大,成家立業。於是由朝廷頒發聖旨,立此牌坊對王余氏的貞節孝道予以表彰。上面刻有聖旨和“永樹典型”四個大字。老楊刻意對我說,從“永樹典型”四個宣傳用語就可以看出這個牌坊一定是嘉慶帝的宣傳部門建造的。我在大聲表揚老楊聰明的同時,也在感慨:從牌坊周圍種滿了芬芳的茉莉花看得出清溪人民仍打算讓這位王余氏流芳百世。老楊似乎很留戀這裡,因為一個半小時後他打著摩的又回來在茉莉花叢中找到了自己的手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