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官署衙門而得名的胡同
日期:2016/12/14 18:46: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京有3045年的建城史,855年的建都史,胡同就像老北京的“血脈”,使其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流淌”至今。說到北京胡同之多,曾有個形象的比喻:“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但到底有多少條,卻一直沒有定論。
元大都依據《周禮·考工記》的理念設計,於至元十一年(1274)基本建成。都城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居民區劃分為50坊,坊各有門,門上署有坊名。坊中街巷胡同總數為413條。明滅元後,於永樂十九年(1421)定北京為京師,城中分為29坊,街巷胡同1170條。1644年,清入關後,順治帝“定鼎燕京”,沿用明北京城為國都,但“坊”的面積比明代大了很多,據清末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清代計10坊,街巷胡同3000多條。新中國成立後,對於胡同街巷的數量也曾進行過多次專項調查。據統計,1949年北京老城區的胡同總數為3250條,1965年為2382條,1980年是2290條,1990年是2257條,2003年是1571條。
如果說一條條胡同是一部部傳奇史書,那麼,其濃厚的人文色彩則深藏在一條條胡同的名稱中。以官署衙門來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最為典型的特征之一。作家趙大年撰寫的“總鋪”胡同,即屬此類。
“鋪”最早是設在胡同街巷裡的基層治安機構,元代雜劇《張生煮海》的唱詞兒裡就已提及。張生想見小龍女,小龍女的丫環說了這樣一句台詞:“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顯然,她這裡是在戲谑張生:有膽量就到總鋪衙門門前去自投羅網吧!但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元代已有鋪和總鋪,元代的總鋪在磚塔胡同。
現在的東總布和西總布胡同,則是明代總鋪衙門的所在地。明代沈榜在其所著的《宛署雜記》中記載:城內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下分鋪,“城內各坊,隨民居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之以總甲”。總鋪,即總甲理事之所。
除“總鋪”胡同外,明清兩代還留下許多以官署命名的胡同,比如天安門前西側、人民大會堂原址上的大府、中府、小府胡同,左府、右府胡同和前府胡同等,是以明朝前後左右中軍這五軍的都督府所在地定名的;西單北大街東面的太僕寺街,因設有明代執掌馬政的官署“太僕寺”得名;其西面的北太常和南太常胡同,因設有明代掌管宗廟禮儀祭祀的官署太常寺得名;復興門內大街南面的察院胡同,因設有明代都察院而得名;位於美術館南面的東廠胡同,因設有宦官掌管的偵緝機構東廠而得名。此外,還有京畿道、六部口、兵部窪胡同、兵馬司胡同、本司胡同、會計司胡同、大興胡同等,都是緣於明清兩代官署衙門的所在地而得名的。
民國時期,同樣也留下不少以官署命名的街巷,如位於宣武門西大街的國會街,位於史家胡同北面的內務部街,位於新街口東面的航空署胡同(今航空胡同),位於西單路口西南面的教育部街(今教育街)以及位於宣武門內大街西面的參政胡同、眾議院夾道(今眾益胡同)等,都屬此類。這其中,外交部街更是鼎鼎有名。緊鄰西總布胡同北側並與它平行的外交部街,明清兩代都叫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大將軍石亨府宅在此而得名。民國時期,袁世凱執政府將外交部設於石亨的舊府內,胡同遂更名為外交部街……
然而,正在拆遷中的北總布胡同卻與官署衙門無關,它的得名是緣於地處東總布胡同的北面,這條胡同清代叫城隍廟大街。民國8年(1919),胡同中的城隍廟拆除,民國36年(1947),胡同改今名。
推薦閱讀:
廣州瀝滘村
廣東佛山長岐古村
四川蘇稽千年古鎮的詩情畫意
閒話西安古城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