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通州地鐵工地發現東城門遺址 文物保護機構介入

北京通州地鐵工地發現東城門遺址 文物保護機構介入

日期:2016/12/14 9:43: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光緒年間的通州城地圖,紅框內圖片為東城門遺址和甕城遺址現場圖。
 


 


 


 

    近日,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消息,通州區修建地鐵,在開挖一地鐵站過程中發現了明清時期通州城的東城門和甕城遺址。遺址位於新華東街和濱河北路交叉口以西200米。根據規劃,地鐵新華大街站就在這一區域。

    為不影響地鐵建設,有關部門正在商討具體方案。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出,有關部門的方案之一是將整個東城門遺址“切割搬走”,待地鐵站施工完成後,再將遺址“遷回”。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人何戍中介紹,明清時期通州城的東城門和甕城遺址格局完整,甕城內道路、鋪地、排水道痕跡清晰。這個地鐵站位處地面交通干道,左右兩側分別有地產開發項目,遺址所在地正處於極有商業發展前景的區域。

    □遺址·探訪

    遺跡與博客圖片一致

    昨晚,記者在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位志願者的指引下夜訪遺址現場。遺址位於新華東街和濱河北路交叉口西200米左右。現場的斷壁殘垣、石板路、石碑座均與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所提供的圖片相一致。考古現場西側,記者看到了清晰的弧形遺址,志願者猜測是甕城的內側城牆。再往東有一處保留完整的石板路,志願者推測是東城門與甕城之間的通道。附近還有一處碑座,四面有精美的雕刻。

    □遺址·價值

    “是寶藏,不是負擔”

    “東大門的發現,是天上掉下寶貝來了,是寶藏,不是負擔。”何戍中說,作為歷史的見證,遺址的發現非常難得。如何保護、如何挖掘文化內涵並更好地傳承是當下應該思考的最重要問題。

    一位通州的文化志願者指出,作為大運河北運河的終點,歷史上通州東大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糧食,供應皇宮、京城居民的貨物、用品均從此入京。

    通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認為,東城門遺址是通州極為難得和重要的文化資源,它能夠提高通州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品位,能夠為通州帶來高附加值的旅游資源,有利於通州的經濟發展。

    □遺址·處理

    有關單位仍在探討方案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出,據目前了解,“切割搬走”然後“遷回”只是方案之一,針對這一方案,中心提醒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數千平方米的東城門遺址如何切割?二是一旦地鐵站建成,“遷回”的遺址是否還有安身之處?同時中心擔心這個保護方案能夠保護的只是遺址的一小部分。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轉載了知情人士、名為“遠水孤去”的博客。博客指出,針對地鐵建設和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設計單位冥思苦想處理方案。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供有關部門參考:

    1.公路地面到地鐵站頂板,僅有不足四米的豎向空間。即使遺址遷回,也不可能恢復原有的地平高度。如果只是保持了水平位置,不管豎向位置,算不算是原位保護?

    2.以現有技術是否能將上千平米的甕城搬來搬去?即使能搬來搬去,是否能保證遺址不變形走樣?是否能做到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現在所看到的還只是遺址地表以上部分,地下部分是否還有其他內容,目前的考古工作還不到位,無法說清。是只保留地表以上部分,還是要將城牆地下部分(如基礎)完整保留?如果堅持保留全部信息,那麼現在留給遺址的空間是遠遠不夠的。

    4.設計單位最近提出的方案,是要保留東城門北側一段城牆的外包磚遺址,對於整個甕城移回後再埋起來。之所以會這樣考慮,是設計單位根本沒有弄清此遺址的重要內涵是什麼,什麼是應該全力保護的?因此將最重要的東西忽視了。

    “現在,設計單位還在繼續探討方案。一些文物保護機構也已介入,希望能有好的結果。”博主“遠水孤去”指出。

    □遺址·建議

    建議地鐵站西移保遺址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出,商業發展計劃可以異地重新安排,也可在地域分配上作出調整,不會對通州的經濟發展計劃造成重大影響。

    該中心還建議將地鐵站適當西移,遺址進行原址保護。

    作為一個通州乃至北京的文化遺產地,把東城門遺址保留在原地,進一步的挖掘內涵,進行展示,讓通州本地人、北京人、來北京旅游的外省人以及世界各國的游客,感受當地的文化底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