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外觀文化特色盡顯
日期:2016/12/14 22:04:19   編輯:古代建築史中國古代建築作為東方文化和哲學的載體,不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觀上也最能給人們以生動而具體的美感,在世界建築史的畫卷中呈現出獨特的風貌。我國建築學界對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有所關注,但對古代建築文化特色的論述尚不多見。全面概括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對於我們深入把握和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內涵,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建築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曾在《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特色》一文中從思想內涵方面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內在特色進行總結,現就平面群體組合、大屋頂、建築裝飾、色彩等幾個方面,來進一步研究探討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與外觀特點。
一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十分重視建築物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群體組合。這一文化傳統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尤其在封建社會,建築活動始終受著“戀祖情結”、“濃於倫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時空觀的深刻影響,以及土木為主要建築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築以及佛塔之類比較高之外,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顯得平緩;不是執著地建造像西歐中世紀那樣的教堂尖頂,而是熱衷於使建築群體向地面四處作有序的鋪開……以象征嚴肅的人間倫理秩序。” [1] [P10]這就是說,中國古代建築之“大”及其功能的豐富多彩,一般不是在於建築單體的向高空發展,而是表現在它的群體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橫向有序的鋪開,在群體組合中作出回旋與往復。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主要的也就是建築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博大與壯觀,一切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各類建築莫不如此。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結構觀念上,不同於西方的注重建築單體的個性和審美效果的一個顯著特征。
中國古代建築的群體組合有其共同的規律性,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一般為長方形,單純而規整),然後根據各類建築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合成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建築群體。這種建築群體的組合幾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即由走廊、圍牆等將四幢房屋圍合成封閉性較強的庭院,所以也稱為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是一個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許許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組成的皇宮建築群,所以四合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築群體組合的基本單元,也是中國古建築的基本形式,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除了極為貧窮的人家外,中國每一所住宅、宮殿、衙署、廟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個體建築和一些回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其中規模最大、形象最美、最復雜的四合院群體建築當屬北京的明清宮城——紫禁城,中國古代建築的博大與壯觀也就主要地表現在這個平面的建築群體的組合與布局的有序性上。
中國古代建築的庭院和組群的布局原則,不僅富有封建倫理文化的特色,還與中國人的崇中、從中、尊中的民族意識有關,它總是沿著一條中軸線(多以縱軸為主,也有縱橫軸都為主的)、采取均衡對稱的方式來布局,具有中軸線布局意識、觀念特征的建築,在中國古代隨處可見。這種以中軸線為主要標志的、平面對稱性格局的中國古建築的空間布局,是區別於西方建築的特征之一。
其一,庭院是中國古建築的群體組合中心,庭院被圍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間,圍繞著庭院組織建築空間,一般都是執著於營構數重進深、曲折幽深、連綿無盡的效果,因而建築規模需要擴大時,往往采取向縱向、橫向或縱橫向都擴展的方式,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各種建築組群。這樣由庭院組成的建築群體,就像一幅中國的手卷畫,必須一段段地逐步展開,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這正如北京故宮那樣,走進了天安門之後,只能是從一個庭院走到另一個庭院,從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必須都走完了,才能全部看完,在觀賞行進中逐步展現,給人以強烈的感受。這種“庭深似海”的建築組群,井井有條,整齊不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團結和穩定的願望,這種民族精神在建築上所表現的規整有序、和諧、安定和博大壯觀,是中國古建築文化的一大傳統和顯著特色。
其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頑強深厚的空間意識和文化觀念,十分強調建築組群的中軸對稱。小到住宅、大到宮殿、整個城市規劃,建築的平面布局總是設以中軸線,這種中軸線往往由道路、建築物、庭院、廣場等組成,大到建築物左右均布的對稱,小到建築物兩旁對列的廂房或配殿,常被用來突出中軸線的對稱。以中軸線為基准,比較重要的建築物總要放在中軸線上(中國地處北半球多以南北縱軸為中軸線,最主要的建築物也就總是設在縱向的直線上,重要的主題建築居中,即中軸線之所在,當然主要建築物也就是座北而朝南向陽),次要的房子(副題建築)放在它前面兩側對峙的地方,然後向縱深方向布置若干庭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建築空間。這種以中軸線為基准,主次分明、均衡對稱、層次清楚、由低到高、相互呼應,富有倫理精神的有組織、有秩序地在平面上展開的建築群體,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一大傳統。一般庭院布局大體分為兩種:或在主要建築(在縱軸上)左右兩側建兩座對稱的次要建築(在橫軸上),構成H型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築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的建築,用走廊、圍牆連接起來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即四合院)。當然,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不同,人們對建築功能和藝術要求也不同,使得中國建築的群體組合具有多種多樣的豐富性,但總的來看,自商朝以來人們只是將庭院的形狀、大小與木構架建築的體形樣式、材料、裝飾、色彩等加以調整而已。雖然也有在縱軸線上安置主要建築及其對面安置次要建築,院子兩側用回廊將主、次建築聯系起來的“廊院”;有以體形巨大的建築為中心,周圍以庭院環繞,再外用矮小的附屬建築、走廊和圍牆構成方形或圓形的;還有用彎曲道路或橋梁聯系建築組群和利用地形建造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的建築組群,甚至有古典園林式的很不規則的組群等等。但是,中國古建築的平面布局總是以房屋包圍空間,或是以空間包圍房屋兩種,以中軸線為基准、以庭院為中心的建築觀念始終存在著,並在實踐中起著作用,基本的還是“四合院”布局方法。這是西方建築所沒有的,也是中國古建築所獨有的一個突出特點。
二
“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形態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國建築所特有的大屋頂”,其“建築文化形象之尤為感人者,當推中華大屋頂的反宇飛檐。”中國古建築是木結構體系,用木材構成的屋頂部分在房屋的總體型中就要相對的大一些,房屋的面積越大,它的屋頂也就越高大。因此,對於木結構的建築來說,防腐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從建築的實用功能出發,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高台基、重疊的披檐、飛升的翼角及在深遠的檐下結構精美的斗栱,還有凹曲的屋頂、飛檐、角梁等都出現了。這樣,碩大的屋頂不僅籠蓋了屋身,挑出較遠的屋檐對屋身的牆體、門窗之類以及夯土台基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也消除了大屋頂給人們的壓抑感。尤其是對屋頂部分的曲面、曲線處理,屋頂四面的屋檐就成了兩頭高於中間、向上反曲的屋檐,垂脊也呈反翹的孤線狀,再加上大屋頂上面要鋪瓦,圓弧的瓦交錯相扣擺放,雨水由拱起的瓦片流到下凹的瓦中,被導到屋檐的邊緣流到地下,從而保證了房屋的干燥。這就使碩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處理和瓦結構的“因勢利導”,既解決了排水、防水、遮陽、采光和通風的功能需要,又使龐大的屋頂被賦予了很強的向上動感,起到了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再加上一些裝飾,諸如在正脊兩端裝設以“鸱尾”(實乃海魚)以示能激浪引起降雨,澆滅淫火;在垂脊之前裝設以“錢獸”,在角脊上裝設以“套獸”如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或麒麟)、牙魚、獬(或孚)、吼(或斗牛)等群雕,在這群雕之前再裝設以風神飄舉的仙人形象——“仙人指路”,這種仙人在前,群獸隨後的文化構思,不僅體現了滲融著儒、釋的道教神仙思想,反映著以人統領神怪來“防火”、“降火”的文化意蘊,而且也使笨重的大屋頂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變為輕巧活潑的形象了。尤其是在我國南方,不僅屋頂、四邊屋檐是曲線形的,就連屋頂上的幾條屋脊也是曲線的,有的寺廟、會館的四個屋角更是曲而高高翹起,直沖雲霄,躍躍欲飛,誠如“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經·小雅·斯干》)所言,極富神韻和表現力,輕巧美觀而又實用。
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之美,不僅因為它“沒有一處不是曲線的”,輕巧活潑而又“如翚斯飛”,更由於它對斗栱的運用和東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裝飾(此點後文論述)。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中國古代建築,是靠木柱、木梁來承托房屋上部(龐大的屋頂等)的一切荷載,因而形成了“牆倒屋不塌”的中國傳統建築的最主要的特征。如何靠木柱、木梁來承托龐大的房屋上部?這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一般殿堂檐下非常顯著的富有裝飾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栱在起著重要的承托作用。斗栱是為了減少立柱和橫梁之間交接點上的剪力,用弓形的短木塊和兩層弓木之間相墊的方木塊拼合裝配而成的特有構件(弓形短木稱“栱”,方木形如“斗”)。斗栱既用於梁頭之下,也用於檐下。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可以減少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用在檐下可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使挑出的屋檐伸出屋身之外,使用的斗栱層數決定著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大屋頂建築結構中,比例勻稱的外檐斗栱是不可缺少的特有構件,它不僅使體形雄巨的房屋得以承托,而且在建築外觀上起著很大的裝飾作用,使人感到龐大的屋頂在橫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穩定、持重、安逸、歡快的建築形象之中,給人以美的深刻印象。但是,中國古建築因為等級制度的關系,只有宮殿、寺廟和其他高級建築才允許在柱上和內外檐的枋上安裝斗栱。因此,斗栱的作用不僅起著結構、裝飾功能作用,還象征著建築物及其主人的地位,往往用使用斗栱層數的多少來表示建築物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屋頂形體很多,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頂(倫理品位最高,多見於宮殿、陵寢和大型寺廟、殿宇),有四面、六面、八面或圓形的攢山頂,有兩坡五脊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有兩坡五脊而屋面挑出到山牆外的懸山頂(即挑山頂),有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九脊的歇山頂(倫理品位僅次於庑山頂),此外還有勾連塔、單坡、丁字脊、盔頂、盝頂、拱卷頂、圓頂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復雜形體的屋頂,但是其中具有反宇飛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征的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文化的典型代表,最能給人以直觀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在建築上的偉大藝術,再加上對屋頂的優秀組合和藝術雕飾,宋朝以後又采用了琉璃瓦和彩色等等,對屋頂加上了顏色和光澤,這就使得大屋頂更加光輝耀眼、美麗壯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三
中國古代的建築裝飾,不僅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情調,使中國古代建築具有了豐富的思想內涵的表現力,而且極大地加強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表現力,使建築物具有了優美的外觀形象,以致在中國古代建築各個方面的特點形成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又一特色。
中國古代的建築裝飾,一般都是圍繞著“土”、“木”實踐的,往往都從保護“土”、“木”建築出發,單座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各構件的形狀、以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巧妙地把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之一。因為木構架結構的柱、梁、枋、檩、椽等幾乎都是顯露在外面的,就把柱子做成兩頭略小的梭柱,把橫梁做成中央略微向上拱起而富有彈性曲線的月梁,梁上的短柱做成柱頭收分,下端呈尖瓣形騎在梁上的瓜柱,短柱兩旁的托木做成為彎曲的扶梁,上下梁枋之間的墊木做成為各種各樣的駝峰,屋檐下支撐出檐的斜木加工成各種式樣的獸形、幾何形的撐拱和牛腿,梁枋穿過柱子的出頭加工成菊花頭、螞蚱頭等有趣的形狀等等,不僅使構件的形式顯得自然妥貼,而且既保護了木構件又使建築物成了優秀的藝術品。中國古建築獨特的大屋頂,不僅體形雄巨和比例勻稱的外檐斗栱以及向上反曲的屋檐在外觀上起著很大的裝飾作用,而且在屋頂上有許多有趣的裝飾。在屋脊上為了交接穩妥和預防漏水,做出了需要用磚、瓦封口的各種線腳;在兩脊或三脊相交的結點,做成動物、植物或幾何形體的各式各樣的鸱吻和寶頂;在正脊和垂脊上安裝上鸱尾、“仙人指路”、走獸、懸魚等等,巧妙地裝飾與建築功能結合了起來,笨拙的大屋頂就顯得輕巧活潑了。對於古建築的門,根據木構造功能的需要,進行了裝飾處理,在宮殿、寺廟的大門門板上釘以成排的門釘,中間再銜上一對獸形的門環,在門框橫木上設以角形或花瓣形的門簪,門框下面的石礅是承受大門柱的基石,就把露在外面的部分雕刻成獅子或園鼓形(稱抱鼓石)等等。所有這些看似裝飾的附件都與大門的構造有關,成排的門釘是為了將木板與橫穿木相連起來,門環是為了扣門和拉門,門簪是固定連楹木與門框的木栓頭。古建築的窗,在沒有玻璃之前,多用紙糊或安裝魚鱗片等半透明的物質來擋風遮雨,需要較密集的窗格才可,於是就制作了菱紋、步步錦,以及由動物、植物或人物組成的各式各樣的窗格花紋,還用了壓制有花紋的銅片釘在窗框的橫直交接處,既加固了窗構架又美化了整個窗扇。對古建築的基座,尤其是重要建築是要放在高台基上,以增加其雄偉氣勢,故有“高台榭,美宮室”之稱,這類台基多用磚石砌成的須彌座形式,台基四周多有欄桿相圍,並在欄板、望柱上附加以雕飾,在望柱柱頭上做成為動、植物或幾何形體,排水的雕成為動物的螭頭,使得笨拙的台基變成了富有生氣的東西。對於支撐房屋的木柱,為了防潮,在柱腳下墊以石柱礎,並將它加工成有線腳、蓮花瓣,有復雜的各類鼓形和獸形,有單層雕飾和多層的立雕、透雕等等,於是柱礎就成了優美的藝術形象。可以說,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在建築組群上,而且在建築單體的各個部位上,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使之每一個房屋構件都成了起到裝飾作用的建築構件,這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成為中國古建築富有特征的外觀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藝匠們將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不同內容和工藝應用到建築裝飾裡,極大地加強了藝術的表現力。諸如把動物中的龍、虎、鳳、龜四種神獸和獅子、麒麟、鹿、鶴、鴛鴦等,植物中的松、柏、桃、竹、梅、菊、蘭、荷等花木,以及文字、幾何紋樣等用在裝飾中來表達出一定的思想內涵。通過形象比擬把動、植物裝飾在建築物上,把神獸龍比擬為帝王的象征,宮殿和皇帝的衣著上都可看到龍的形象;獅子威武凶猛比擬為威武、強力量的象征,在宮殿和重要建築的大門兩側無不擺放著石獅;荷花用在建築裝飾上,不僅荷花本身美,而是象征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如果蓮花下邊有魚則喻意為“連年有余”;用在裝飾中的松、柏、竹、梅象征著人的高潔,牡丹象征著人的富貴高麗等等。它通過諧音的字或物裝飾在建築物上來比擬人的平安吉祥,諸如用兩只獅子來表示事事如意;用“鯉魚跳龍門”表示功成名就、福祿俱得;用“鯉魚撒子”來表示子孫滿堂,魚與“余”是諧音,又象征著多財多富多壽之意;用公雞的諧音是“功”和“吉”,就把公雞與牡丹組合在一起表示“功名富貴”,石頭上立公雞表示“寶上大吉”;蝙蝠其貌不揚,但有了諧音“福”也就常裝飾在門窗等處,用五個蝙蝠圍住中央的“壽”就是“五福捧壽”之意。還有把數字作為建築物上的裝飾內容來表達其思想內涵的。但是,在中國的封建倫理社會裡,建築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位等,常因倫理規范過多,而受到嚴格制約,諸如龍的裝飾圖案,只能出現在皇家宮殿、壇廟、陵寢等建築物或與歌頌王權思想有關的建築物上,如北京故宮的蟠龍金柱,曲阜孔廟的十只雕蟠龍,北京天壇祭天的圜丘的台階、欄桿、鋪地石都采用了象征帝王的最高數九為單位,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保和殿等台基中央皇帝專用的御道雕刻的是九條龍,皇宮大門的紅色門板上各有九排九枚門釘,皇極門前最大的影壁也是用九條龍裝飾的“九龍壁”等等。為了避免裝飾中所用主題形象連續、重復的出現,山水、器具和動物、植物等圖案在裝飾中被概括、簡化而程式化,其形態也就顯得更為精練形象了,諸如民間建築上常用的八仙裝飾,因為形象復雜難雕,就免去了八仙形象而只用其八仙常用寶物道清筒、掌扇、尺板、笛子、葫蘆、花籃、蓮花和寶劍等八種器物作裝飾,而且形成了標准的式樣。為了在裝飾中表達主人追求的情節內容,把多樣、復雜的主題組合在一起,諸如北京頤和園中728米的長廊,在彩畫中集中體現了這種情節性的裝飾,它在273開間的一千多幅彩畫裡幾乎沒有完全重復的形象,繪制了中國古代《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浒傳》等四大名著中精彩的片斷情節和山水花卉,使之長廊變成了一條畫廊,游人漫步在長廊,既能觀賞廓外的山水湖景,又能欣賞這長廊中的歷史畫卷,陶冶於民族文化之中,達到了強烈的裝飾效果。
四
中國古代建築最突出的特點之一,還在於裝飾上對色彩的使用。中國的藝匠們在把建築裝飾與保護木材結合起來的過程中,廣泛地使用了木漆和桐油,後來又根據需要加入了銀朱、樟丹、赫石、朱膘、石黃、雄黃、雌黃、土黃、洋綠、石綠、銅綠、鉛粉、黑白脂等礦物質和籐黃、胭脂、墨之類的植物質顏料,配制成繪彩顏料而繪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畫(以龍鳳為至尊,錦鍛幾何紋樣次之),並在色彩對比和調和方面創造了很多優秀的方法。中國人對色彩的運用,不僅與“濃於倫理”的“理治”有關,還與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有關,很早以來,中國人就信奉陽陰五行說,認為色彩的分類皆與五行說相印,春天為青、方位為東,夏天為赤、方位為南,秋天為白、方位為西,冬天為黑、方位為北,黃色相當於土並位居中央。青、紅、白、黑、黃各有意味:青色象征平和永久,赤色象征幸福喜悅,白色象征悲哀和平靜,黑色象征破壞和肅穆,黃色象征力度、富裕和王權。在這種觀念下,色彩的使用在建築裝飾上是謹慎的。表示幸福富貴的用赤色,祝願平和時用青色,黃色是帝王專用之色,庶民不得濫用,黑白兩色一般很少使用。可以說色彩的使用被賦予了濃厚的倫理觀念,因而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裡色彩的使用變化較小。古代中國建築裝飾的色彩雖然豐富多彩,但不如西方那樣百彩競艷、異彩紛呈、變幻多端,而顯得比較單一,形成為一定的模式,顯得一般的青素和優雅而又富於理性精神。幾千年來都是只有宮殿、壇廟和府弟建築,才能使用金碧輝煌的色彩(尤以黃色為貴,依次為赤、綠、青、籃、黑、灰等色),特別是到宋、金以後,宮殿用白石做台基,牆、柱、門、窗用紅色,屋頂用黃、綠、籃各色的琉璃瓦,在檐下用籃、綠相配的“冷色”和金碧輝煌的彩畫,色彩的鮮明對比,創造了一種富麗堂皇、絢爛奪目的藝術效果。諸如北京故宮的總體色彩就是如此地給人以強烈而鮮明的色彩感染。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則是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柱、裝飾,形成為秀麗雅淡的格調,與平民所居環境形成了氣氛協調、舒適平靜的佳境,在色彩處理上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因此從某種意義說中國古建築也就是倫理化了的色彩建築。
總之,在世界建築文化的發展史上,因為中華民族的長期團結和統一,也因為中華民族所有的東方文化情調和哲學倫理觀念,又由於自古以來中國建築以土木為材,以木架構為主要結構方式,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在社會歷史進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成熟為自成體系,獨有東方特色的一面旗幟。研究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平面外觀及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於我們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建築與民族精神,更好的吸收外來建築優點,豐富和發展民族傳統建築文化,搞好現代建築,必將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