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五大名人故居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0:35:54   編輯:古代建築史呂氏故居
呂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際江南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呂留良的後人所建。位於齊齊哈爾市今建華區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建築。
呂留良,字用晦,浙江崇德人。雍正年間受文字獄之株連,呂氏舉家遭難。免死的呂氏12戶111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今寧安縣);乾隆四十年(1775年)呂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被發遣到黑龍江(卜奎古城)。卜奎的呂氏族人或經商,或教書,或行醫,漸成望族大戶。其中呂留良七子的後代呂景儒(呂留良四世孫)尊師重教,懸壺濟世,深得人心。
為緬懷先人,呂氏後人在院內修建了呂氏宗祠。民國元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章炳麟(章太炎)來黑龍江視察教育,曾拜谒該祠,並就此撰文道:“齊齊哈爾人知書,由用晦(呂留良)後裔谪戍者開之。”這是近代學者對卜奎古城呂氏一族的高度評價。呂氏宗祠因其家族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以及作為惟一保留至今的家祠古建築,被稱為“卜奎第一家廟”。
據了解,曾有北京的專家來呂氏故宅考察,確定為清代建築。
果考亭故居
果家故居又稱大夫第,是一座清朝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坐落在今北關東二道街。5棟建築,正房兩棟,廂房3棟。建築面積376平米,居民10戶。是果松祿康熙年間建造。院落的氣派和精致滲透在每一處細節。镂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翹角飛檐、廊柱、盤龍、花籃等鎮宅飾物雕刻考究。
果考亭故居作為清末居民建築具有保留價值。果考亭,清末商人,曾開有“天寶當”及“雜貨鋪”。該建築共有5棟房屋,其中正房2棟,廂房3棟,總建築面積約為376平方米,現用途為住宅,共有居民10戶,全部為私產。
據史料載,果家祖籍山東蓬萊,明崇祯十年,其先人率族人驅軍船航海,抵遼東民稚滿山寨,投奔滿清。努爾哈赤賜軍隊為天佑軍。康熙二十二年,果家天佑軍率水軍隨薩布素北征羅剎,同沙俄激戰,收復亞克薩。亞克薩之戰勝利後,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果家從征人員隨薩布素移駐齊齊哈爾,康熙皇帝親賜大夫第。
“原來果家占地6000平米,完整的四合院,臨街還有6間朝東的櫃房和一門房。從南到北依次為“天寶號、天寶檔和大夫第,藍底金字的牌匾。房屋之間有花牆、月亮門和青磚步道。二門進去是住房。隔扇門的兩側有光緒老師翁同合給果松祿的題聯:思於物有濟,凡事求其心所安。院內房間還有‘世有令德、德流去思’等幾塊牌匾。在北城門處還有一處祭祀祖先的祠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次百余人。”小時總聽母親描述過去的果德永,現在雖然遷址他居,但由歷史的血脈牽系,還時常回老宅子看看。
果家人才輩出,乾隆年間出了果德興,此人文武全才,足智多謀。智破盜馬案更是一時傳為美談。嘉慶元年升任墨爾根漢軍佐領,後調回齊水師營四品。精通滿漢文學,善繪畫,好歌詠,聲名遠揚,且禮賢下士,但見通文墨者,禮之惟恐失,曾任齊齊哈爾第一任官學學長。
在果氏中,以作戰勇猛、戰功卓著的果松山為全族的驕傲,不僅皇帝親賞黃馬褂,賜御用象牙虎佩刀,果松山之名也是御口親賜。他在新疆平叛中立功,最終官至京旗副都統。
之後還有武可殺敵、文能化民的呼蘭城鑲黃旗佐領果盛壽,還有在戶部供職20余年,歷掌浙江、湖廣、江南三司印的果禧晟……直至清末商人果考亭,開天寶檔和雜貨鋪,富賈卜奎。
果家大院後因戰亂,御題“大夫第”和許多書畫詩稿散失,現尚有《懷善堂果氏宗譜》存市圖書館。果家後人思祖念故,情牽卜奎,心系舊宅。果德永的姐姐果威現在南京做醫生,非常關心果家大院的朝夕變故,她更對家鄉的風物情有獨鐘。她說,喝嫩江水,吃松嫩平原五谷雜糧成長的果氏後代,無論天涯海角,還是異國他鄉,都會自豪的說自己是齊齊哈爾人,我們關心家鄉的建設與發展,眷戀這片土地。
正是有了這眷顧鄉土的殷殷情懷,正是有了這澎湃著歷史熱情的燦爛往事,一個家族,一個院落,才會在時光的波浪起伏間,持久地散發她獨特的光芒。
壽山後裔故居
居住在齊齊哈爾的人們對家鄉的民族英雄耳熟能詳:壽山姓袁,字眉峰,漢軍正白旗人,明末兵部尚書袁崇煥第七世孫,清代黑龍江將軍,著名愛國將領。壽山之父富明阿為吉林將軍,軍功顯赫,壽山之弟黑龍江鎮邊軍馬隊統領永山在中日甲午之戰中作戰勇猛壯烈犧牲。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時任黑龍江將軍的壽山,面對俄軍壓境情況下,臨危不懼,陳兵布防,指揮官兵、義和團英勇抗俄,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寡不敵眾而敗,在沙俄圍城之時,誓死不降,英勇救義。壽山長子袁慶恩,字少峰,生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曾在今建華區光華街5-2、3號居住。1982年,在該住宅正房東窗戶上坎,曾發現民國2年(1913年)北京政府大總統授予袁慶恩襲職封軸。該故居三間,青磚瓦頂,建築面積為112平方米,現住有兩戶居民。
現存故居面南背北、東西走向、共三間正房建築面積112平米。整個建築由青磚砌成,堅固保暖,建築的外牆東面兩角各有一方柱狀凸起,上面有不知是刻蝕的還是燒鑄上的圖案。西面的外牆兩角被鄰近所建房屋擋住不可見,想必也同東面的兩角一樣也有相同的方柱狀凸起和圖案吧。人字形屋脊魚鱗狀疊排著一層層的青瓦,屋脊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向上卷起的飛檐,雖已殘破但舊貌猶存,屋脊最下端一層滴水檐的屋瓦別具特色:屋瓦帶有標記、大約在中部呈一定角度向下彎曲,其作用大概是防止順瓦流下雨水飛濺到更遠的地方。歷經百余年的風雨,青磚已經被蝕刻了稜角、屋瓦也已殘缺損毀不全,但青磚緊密、屋瓦層疊,故居依然堅固如初。
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東二道街123號,有一座“前出檐後出廈”的四合院。這座老宅子,門楣、窗楣都有好看的磚飾,古樸間透著一種靈秀,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據說當初這座老宅子規模非凡,有高大的院牆和門房,院子裡有花花草草點綴,尤其在下雨的時候,人們沿著廊檐從東屋到西屋,可以任意到達院子的每一個角落,既不用擔心被雨打濕衣衫,也不必擔心濕了鞋子。
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東二道街123號,有一座“前出檐後出廈”的四合院。這座老宅子,門楣、窗楣都有好看的磚飾,古樸間透著一種靈秀,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據說當初這座老宅子規模非凡,有高大的院牆和門房,院子裡有花花草草點綴,尤其在下雨的時候,人們沿著廊檐從東屋到西屋,可以任意到達院子的每一個角落,既不用擔心被雨打濕衣衫,也不必擔心濕了鞋子。
據原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古籍部主任王洪生介紹:這座老房子原先是個學校,康德十年時,它的全名是仰正古昔學社……這座曾經做過學校的老宅子就在果氏故居的北鄰,說是院落其實已無院可談,現在是七、八戶人家擠在這裡,先後增蓋了大小不一的倉房、偏廈,塞滿了本應屬於院落的大部分空間。老宅子的建造時間估計為清末民初,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整個建築按座北朝南配置,建築風格與其它清代建築略有不同,融合了一些西式建築特色。老宅子的屋頂為歇山式四坡水的形式,屋脊設有傳統的建築裝飾,正房和東西廂房檐下均有前廊,正房前廊的兩側設有同山牆一體的券門,門窗上方有弧形凸起的砌築作為裝飾。所有帶格子的玻璃門窗都裝上了金屬合頁,同現代門窗大體相同,估計在當時已算得上進步了。歇山式四坡水的老房子,在齊齊哈爾的舊建築中比較少見,這座老宅子原有的建築也僅剩有上房、東西廂房、東西配房、門房,共六棟,大體還算完好,透過斑駁的印痕依稀間可以感受得到其當初的風韻神致。
老房子的命名說不清楚,我們便從這名稱的來歷著手。通過查找文獻資料,我們了解到,其實“主事”是個官名。在中國古代北魏時期就設立尚書主事令史,為令史中之首領。隋代也稱主事,是雇員性質,不在正規職官之內。金、元以後又開始用士人,明代以後定為各部司官中最低一級的官員。清代沿用這個稱謂,士人考中進士後要在官府成為正式的辦事員,就必須“先補為主事”,然後遞升員外郎、郎中,官階為正六品。其他官署如內務府、理藩院也設有主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仍於國務院秘書廳、各部及駐外使館中設主事,是政府行政當局委任職的文職官員。
於驷興故居
於驷興故居座落於建華區東二道街路東的卓家胡同北。原來的建築有正房、前後院和東西院。如今,故居的主體雖然還在,但原有建築所剩不多,只能從殘缺的布局中,依稀看出點兒四合院的樣子。故居前面是帶大門洞的門房,窗戶和門已然不翼而飛,原有的磚雕都被砸落,只剩下剝落的疤痕。明三暗五的正房保存得還算完整,房體上的泥瓦多數完好,可以看到原有滴水和瓦當的圖案。走進正房,堂屋的隔扇還在,隔扇上方本是供奉祖宗的地方。當初,於驷興就住在這正房裡。東西廂房雖然還存在,只是已拆得面目全非。據知情人介紹,東院住的是姑奶奶、傭人和家屬。有一口“洋井”、一座車庫和有台階的井樓房子。西院則是小花園,仿造北京四合院的園林小景。這個大宅院最引人注目,最值得炫耀的是正房兩側的青磚大煙囪。煙囪的頂端磨磚砌成一座四角型的玲珑小閣,最具北方建築的特征。原來四角下面還垂有風鈴,迎著西北風可以聽到風鈴搖曳出來的清脆鈴聲。據了解,於氏家族一直住到1946年才離開這座老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