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封宋代的皇宮、清代的鐘鼓樓、近代的二曾祠、大袁家樓,眾多的牌坊隨著歷史的變遷早已成了老百姓口中訴說的話題了。而現今,開封的游梁祠、文廟、祥符文廟也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記憶以及孤零零的殘舊建築和石碑了。
我國故宮耗時14年建成,之後卻花費了大量時間對建築物進行精雕細琢,用種類繁多的裝飾賦予中國傳統建築超凡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價值。現今,保存完好的山陝甘會館的磚木雕刻就是中國建築精華在開封的一個縮影。而更多散落在開封胡同中的老建築、老宅和門樓恰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在悠閒地訴說著開封曾經的輝煌。
老宅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老城區居住了幾年,竟然狂熱地喜歡上了中國的老建築。自2009年開始,我便騎車到開封胡同裡轉悠,每次發現一幢老宅時,不亞於打開朋友送的禮物時的那種驚喜與興奮。之後就與愛人利用業余時間開始掃街式地在開封一個胡同一個胡同地尋找尚存的老建築。撫摸著日漸稀少的老建築那殘舊的牆磚,每次離開時就像離開已是暮年的老父親,戀戀不捨!
如果我們經常穿梭在開封的背街小巷,有興趣看一下老門樓,你會發現,老門樓上的門大多是黑色的,這其實是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直觀反映。開封現存的民居門樓,紅色的已經沒有了,絕大多數門樓都破敗不堪,毀壞嚴重,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既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過去一個院落、一個門樓都有主人,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居民院兒變成了公房,門樓則成了沒有主人的公共設施。我曾粗略統計了一次,現有的200個門樓,完好無損的少之又少。眼下,北京新建一個門樓要10萬元左右。而在開封,曾聽說一個區維修公房與門樓的資金一年才有10萬元。在此,建議政府可以嘗試鼓勵企業認領門樓,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工作。
推薦閱讀:
內蒙古通遼市建設孝莊園文化旅游區
中國清代古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簡介
古建木構之抬梁式構架
解密廚房家居風水
尊卑、孝悌觀念
在開封老宅中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思想裡的天圓地方,尊卑、孝悌等觀念在開封的老宅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只要去一趟茅胡同的汜水會館,轉一轉開封胡同中尚存的四合院,就不難補上這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課。開封的老建築給我們留下了大量中國建築的活標本。在快要倒塌的山牆露出夯土時,我們是否能理解到大興土木四個字的含義,和中國室、堂兩字為什麼有一個土字在下面的原因。在開封的小街小巷與胡同中,我們也隨處可見散落在街角的門樓與老宅木柱
基石,有的基石足有50平方厘米的面積,可見當年的老宅有多麼高大。在門樓裡我們還能看到祖輩用糯米調和白灰砌牆的印記。在老宅院,我們更能看到四梁八柱、明三暗五、牆倒屋不塌等現象。
在開封許許多多門樓與老宅裡,中枋、墊板、斗拱、椽子、望板已經是現代人所陌生的名詞了,但這些構件運用中國特有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建築出的老宅與門樓,如不遇兵火與強地震,往往能保留幾百年或上千年。當年唐山地震時,距唐山只有50公裡的觀音閣卻安然無恙。這都要歸功於中國建築合理的結構設計與精確的連接工藝。現開封的保留建築明朝祥符文廟大殿與白衣閣後閣就是開封古建築工藝很好的例證。而在開封三元街、花井街和老宅聚集區的老宅木雕、朝陽胡同張坊故居建築上的磚雕、燒雞胡同門樓的磚雕、省府後街老宅的受天之祜和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中眾多建築裝飾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具體體現,正在悄悄離我們遠去。正如一位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快一些抓住歷史的尾巴。所以,一趟胡同游能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保留住開封老建築的深遠意義。
因為中國建築長期以來發展變化極少,所以,開封的老宅與門樓基本上很難看到跳躍式的變化。為了找到原因,我查看資料發現,我們在建築上與西方建築相比,我們祖先更看中承傳上一代的建築之法。但正是這個原因,使我們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與西方建築並肩而立,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正是這樣的承傳,使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沒有斷層的古國。由此,我想到了許多開封老宅中寫的孝字所代表的文化與意義。中國的五常五倫,四維八德濃縮的就是一個孝悌,再簡單點就是一個孝字。孝字上面一個老字頭,下面一個子字底,將老一代與子一代合為一體,那老一代上面還有老一代,子一代下面還有子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這就是孝字。中國五千年來,多少古聖先賢給了我們無數教誨,許多都是真理,可謂是永恆不變。開封許多門樓上、老宅中、隔扇上、二道門上的字無不包含著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優良傳統。所以,保留住開封老建築其實就是保留住開封的歷史與文化的根。
在開封樂觀街一門出三個進士的田家大院,一個可以說是典型的豫東民宅建築的四合院,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門樓建在台階上,在河南,一進院廂房牆體多為影壁牆,一進門樓裡就可以看到。大戶人家還有二道門、三道門,門多有裝飾雕花。過堂門多是有貴客時才開啟,平時就走側門。四合院正房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為晚輩居住,傭人住倒座房。通過對房間的住房安排,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用此區分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同時,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在最初建築房屋的時候,就把傳統教育的精華運用在四合院的布局當中了。在過去,家是一個很大的團體,不像現在都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開封過去多是五代同堂住一個大院落,大家庭中就有尊卑的關系了,如田家過去在開封樂觀街就有半條街的宅院。所以,過去能夠齊家的人就能出來治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很難體會,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家,談到齊家、治國,也只是一個渺茫的概念,很難體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從文化保護上看,我們留住開封的老宅就是留下了後人體會傳統文化的一個平台。
推薦閱讀:
內蒙古通遼市建設孝莊園文化旅游區
中國清代古建築的主要建築形式簡介
古建木構之抬梁式構架
解密廚房家居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