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現存最早的寶應天宮寺廟
日期:2016/12/14 18:40:46   編輯:古代建築史挺拔參天的古槐樹
天宮寺地藏殿
歷史上的揚州香火繁盛,古寺林立,不過,在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東漢時期,揚州的遺存史料卻寥寥無幾。近日,一座始建於東漢的千年古剎在寶應射陽湖鎮槐樹村現天,在大殿內,發現了東漢時期的地磚和柱礎等珍貴文物,文化學者認為,種種遺存,足以佐證天宮寺為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寶應射陽湖驚現千年古剎
昨天上午,記者驅車趕至射陽湖鎮,天宮寺位於一片田地的南方,在萬綠掩映中,只見一棵挺拔參天的古槐氣勢逼人,天宮寺便坐落於此。
如今的天宮寺由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等構成,其中西配殿從東漢時期保存至今,梁柱猶在。該殿數十塊青灰色東漢大磚裸露在外,豎列於牆體之中,歷經一千多年仍完好無損,殿外三方碩大的東漢石質柱礎,最大的一方長約76厘米,寬約77厘米,每一方上有密密的孔洞,堅硬沉重。由此可推測,曾經立於其上的廟宇建築規模宏大,超乎想象。
此外,村民們還在天宮寺內發現了兩座石碑,一座立於清嘉慶年間,另一座則立於民國二十四年,兩座石碑清晰地記錄了該寺廟的歷史遺痕,以及面積變化等等。
見證絲綢之路為宗教傳播帶來便利
據明代三部縣志記載,天宮寺,又名天宮慈院,因地處高峰,昔日龍河環繞,取龍行九天之意而得名,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宋政和八年僧普潮重建,明洪武六年僧行斌修建。
據當地人介紹,最近幾年,四方碩大的正殿石質柱礎,浮雕鳳凰麒麟紋飾的兩塊門鼓墩、兩方記錄寺廟歷史遺痕的石碑等物相繼找回,當地村民自發把天宮寺和古槐列為文物嚴加保護。
文化學者韋明铧介紹,天宮寺雖然規模很小,也很破敗,但見證了絲綢之路為宗教傳播帶來的方便,由於寶應就在運河畔,宗教從中原地區一路南下傳播,很快就從洛陽長安一帶,傳播到了江蘇地區,“天宮寺見證了揚州地方佛教史的流傳痕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宮寺的存在價值非同凡響。”
為揚州現存最古老寺廟
在1983年出版的《江蘇省寶應縣地名錄》中,標准名稱“天宮寺”的備注說:“漢永平年間,此莊曾建一寺,北宋政和八年重建,歷稱天宮寺,因此命莊。”
史載,東漢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馬寺是我國第一座佛寺,因此,天宮寺初建應在公元68年至75年之間,“那麼該寺不僅是我市歷史上最早的寺廟,也算是全國佛寺中的‘元老’了。”韋明铧說。
如今的寺廟為清代的建築,有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和山門等計二十二間半,山門殿內塑供彌勒佛和護法韋陀。大殿正中佛台塑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側塑供十八羅漢,東西配殿塑供觀世音菩薩和痘神。大殿後,茂密的竹林環繞一株胸徑四尺有余、高達數丈的古槐,傳為普潮和尚親手所植,長年香火不熄,槐樹村因此而得名。
據介紹,古槐在50多年前被鋸倒,不久樹樁旁串出兩根並生的枝條,如今已成長直徑尺余、高達三丈的大樹。韋明铧介紹,如今,千年古槐已成為古寺悠久歷史的象征,被列入“古樹名木”。
東漢曾大肆修葺,規模宏大
東漢中平元年,刺史陶謙任命其好友為下邳相,並經管廣陵、下邳、鼓城的糧運,這位好友笃信佛教,據《三國志》記載,他“坐斷三郡委辦理以自入,乃大起浮屠祠,上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據文物專家介紹,已歷經千余年風雨的天宮寺,此刻正好碰上大肆修葺的機會,這座寺廟能延續至今,可以想見當年宏大的規模和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