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2:元代姬宅——高平市中莊村姬氏民居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72:元代姬宅——高平市中莊村姬氏民居

日期:2016/12/14 22:13: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700多歲的老宅為何保存至今?●最初居住此處的人是否姓姬?●惟一可考的元代古民居建築? 

    28年前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在高平市陳區鎮中莊村的一處農家小院,一座外形粗糙、用料不甚講究卻形制獨特的單層民宅,引起文物普查員張廣善的注意。細心眼尖的他,硬是從古宅的門墩上找到兩行內有“大元國至元三十一年”字樣的題記。

    題記的發現,頓時令這座在村民眼裡根本不起眼的老宅身價倍增,在國內文物界也產生巨大轟動效應:這座建於元代的民居建築實例,在全國范圍內絕無僅有。1996年11月20日,命名為“姬氏民居”的這座古民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19年過去了,這座“高齡”民宅,因石頭上准確記載著修建時間、建築的性質及刻字人的身份、姓氏、居所等,好似如今的“身份證”,其所處歷史地位至今仍難以撼動。

    2月26日,記者驅車50多公裡,前往高平市陳區鎮中莊村,窺探姬氏民居的“不老容顏”。

  隱蔽的古宅

    盡管事先做足了准備,可是在車載導航的一路指引下,車還是越過中莊村向東駛去。經附近村民指點,車又向西折回,沿著並不寬敞的一條縣鄉公路向北而去。

    中莊村坐落在公路西側的高坡上。村東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圍牆,內築兩個門洞,南門洞上為二層閣樓,村民說是文昌閣;北門洞有一條石坡路,通向村內。

    聞聽有人打探姬氏老宅,坐在圍牆前曬太陽聊天的村民們,大呼小叫地將村民姬建軍喊來。

    問明來意後,以為是找自家“姬宅”的姬建軍咧嘴笑了。姬建軍的“姬宅”,並非要找的國保“姬氏民居”。原來,中莊村是沉澱千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存不少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姬建軍家的老宅是一座完好的明清小院,有著精致的出檐垂花柱大門和木雕,至今其老父親仍獨守其中。盡管鬧出了段小插曲,熱心的姬建軍還是表示帶記者去看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的位置很隱蔽,繞過姬建軍的老宅,來到村北邊,穿過一座朝西向的坍塌門洞,進入院子,是一座不甚起眼的懸山式民宅,面闊三間,坐北朝南。如果不是旁邊立有一塊“國保”石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這座老宅竟是元朝遺存。

    姬氏民居位於院中約40厘米高的砂石巖台基上,平面呈長方形。院內西、南兩面各有房屋三間,院子東北角另有一院門,形成一處橫跨小院。跨院內只有南北建有房屋。由於無獨立通道,跨院內需通過主院才可外出。

    從外表看,老宅支撐主要靠露明在外的4根石柱子,房頂、窗戶、房門都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宅門開於明間,但後退一廊,與內柱成一線,與內槽中部兩根石柱成一線,使建築平面呈“凹”形。兩次間則與檐柱對齊,各開一大窗戶。與周圍的尖尖房頂相比,姬氏民居的房頂的坡度較緩,屋脊不是五脊六獸,僅使有一條陶制捏花正脊,其正中三塊上有浮雕牡丹圖案,其余皆為布紋素面。

    姬宅所用的石料全部為黃色的細質砂巖。素覆盆式的柱礎下方上圓,整個建築的僅前檐四柱為明柱,收分明顯,從兩邊的角柱上可以看到明顯的側角。建築的四根內柱雖全部砌在牆內,但從柱頭上可以發現,明間的兩柱為石質,由於造屋門的原因而砌入牆內沒有精細加工,而兩山的內柱則為較細的木柱。整個建築顯得嚴整簡潔、古樸穩重。

  結構與眾不同

    被列入國保後,老宅子便無人居住。

    82歲的姬年發,就在姬宅對面的一座老宅內長大。80多年過去了,姬年發覺得,如今的姬氏老宅“只是柱子稍微彎了一點。”老人回憶說,自姬氏民居成國保後,來探尋的人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前來參觀。

    姬氏民居的發現者,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已是當地知名的古建築專家。1985年發現姬氏老宅後,他還專門撰寫了論文。“在晉城,老百姓成功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置業,而置業的內容則主要是建築和買地。只要有積蓄,晉城百姓就會買房、買地,因此晉城有了較多成規模的建築群。”張廣善認為,“古代的晉城較為富裕,煤炭資源豐富,采石燒磚也容易,所以保留下來的晉城民居大多是石質根基。因此,在晉城遺存的古民居建築中,木質結構的姬氏老宅可以說是歷史價值最為珍貴的古民居建築之一。”

    根據門墩題記,老宅修建於元忽必烈時期的至元31年,即公元1294年。歷經719年雨雪風霜而生存至今,姬氏老宅可謂古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跡,而制造“奇跡”之功,歸於姬氏老宅的設計者。“修建姬氏老宅的所用材料很不講究,都是當地很常見的木頭和石料,例如黃砂巖在農村很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而大量使用的木椽也並非珍貴的木料。”張廣善覺得,這些材料與同時期發現的一些寺廟相比,姬氏老宅的做工算是相當粗糙的了。姬氏老宅能立於世間700多年而不倒,其中的奧妙何在?張廣善研究發現,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老宅使用了抬梁式結構。“姬氏老宅的建築結構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壓乳栿,前後通檐用三柱類型。”在張廣善看來,建築所用材料雖不好,但工匠們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點,合理地將材料的彎曲部分用在了各個受力點上,從而增加了梁栿的支撐力,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特殊功效,使得房屋穩重感更好,承重力更強。

  到底何人居住?

    風格粗犷,做工粗糙,用料不精致,幾乎成為人們形容元代建築特點的固定之語。然而,姬氏老宅的門窗造型卻是很講究的。

    仔細觀瞧姬氏老宅的門窗,可以看到一些牡丹的圖案,而且還是镂雕。老宅的房門為實拼門,背面用五道穿福,正面相應的有五路鐵質的門釘,每路六枚。地栿正面浮雕牡丹圖案,兩邊各有青石門砧一個,門的下鑽直接雕鑿在門砧石上。門檻、門頰、門額皆為木質,門頰、門額的外部另加有邊框,與門頰、門額成“T”字形組合,直角處飾有45度镂纏枝牡丹圖案。門額上裝有四枚方形門簪,簪尾直接鎖定棲雞木,上鑽就開在棲雞木上。窗框的裝飾與門框基本相同,只是將镂雕改成實心的竹節形木條,裝飾效果略有差異,而窗棂為方格形,可以說是簡單實用。與院子裡其他建築的門窗相比,姬氏老宅窗戶上的雕紋明顯華麗、細致。

    既然對自己所建房屋講究頗多,可以推測房主的身份非同尋常。

    中莊村現有村民600多人,姬、王、張、牛為村內四大姓氏。可其他三大姓氏的總人口,卻不敵姬氏一姓。村內姬姓村民占村內人口80%以上。姬姓在村內是第一大姓,足以說明在有千年歷史的中莊村的地位之顯赫。可連問多名姬姓村民,都連連搖頭,表示與姬氏老宅沒有任何關系。

    65歲的姬明立的房子就在姬氏老宅的南面,是一座明清建築風格的古宅。“姬氏老宅原來住的是一位姓丁的宰相。”姬明立敘述了一段在村內流傳甚廣的說法,“姬氏老宅屋裡有一條地道,可直接從屋內通往村北的任家莊。”姬明立覺得,地道不是一般人能修建的,這足以證明房主的身份之高。這條暗道至今仍存,村裡老人說,在抗戰期間,村裡人還曾從這條暗道逃生過。姬明立說自己房屋所處的位置,就是丁姓宰相舊有的花園,“院子裡還有眼水井。”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中莊村並無一人姓丁,姬明立所言的這位“丁宰相”,到底生活在哪個朝代,無從知曉。難道,姬氏老宅是將前朝的某位宰相修建在家鄉的私宅推平後,修建起來的?

  題記彌足珍貴

    1985年,張廣善在中莊村發現姬氏老宅時,當時房屋的擁有者是村民張小跟。但老宅左側光滑的青石門墩上所刻題記,明明白白告訴後人,這所房屋最早屬於姬氏。所以在1996年,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其命名為“姬氏民居”。而題記,正是姬氏老宅能夠入圍國保單位的終極“法寶”。

    在中國現存的木結構古建築實例中,由於寺廟等大型的公共建築規模大,修繕多,不易改變,因此我省五台縣的南禅寺、佛光寺等數座唐代建築得以保存至今。但就民居建築而言,則沒有這麼幸運。數據顯示,我省現存古民居、城池等遺存1356處。但到目前為止,除姬氏老宅外,所能見到的可考的最早的民居建築實例,無出其右。

    題記在張廣善眼裡,就是這座元代民居的“出生證”“身份證”。在姬明立等村民的指點下,記者在屋門左側門砧石上找到了題記。門砧石為石灰巖質,門外露明部分光滑,上面刻有纏枝花卉與如意花邊,在門砧石與地栿銜接處留有一條貓道,在道洞的位置,可以在門砧石看到兩行豎刻的小字:“大元國至元三十一年歲次甲午仲□□□姬宅置石匠天黨郡馮□□、馮□□。”

    盡管其上已有幾個字無法看到或辨認,但這足以顯示老宅的身份。“這是非常重要的題記,它的存在極大地提高了這座建築的歷史價值。”張廣善說,也正是這行題記,讓姬氏民居從一座普通的村屋,成為國內惟一的元代古民居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