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瓷器鼻祖——商周原始青瓷賞

瓷器鼻祖——商周原始青瓷賞

日期:2016/12/14 18:32: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伴隨著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們漸漸燒制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器物,這就是原始青瓷。根據我國目前已經發掘的材料獲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現在二裡頭文化遺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遺址中有少量發現,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現。

    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創時期,器類和造型多與同時期的印紋硬陶和陶器相一致,也有少數原始青瓷器是模仿同時期的青銅器造型,計有尊、罍、缽、罐、高柄豆、盆、壺等。器物上部內外均施釉,釉汁厚薄不均,多見青綠色和青黃色。瓷胎上的紋飾多是拍壓而成,主要有方格紋、籃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網紋和附加堆紋等。

    西周、春秋是原始青瓷大發展的時期,器物種類除仍燒制商代常見的尊、罍等外,增加了帶蓋罐、碗、盤、盂、盉等飲食用具。瓷胎較為細膩,釉色還是以青綠色為主,並有少量的豆綠色和黃綠色。器型多數較為規整,胎體厚薄適中。拍印紋飾以方格紋、弦紋為主,其次為雲雷紋、人字紋和席紋等。

    戰國至西漢是原始青瓷的鼎盛時期,也是原始青瓷向成熟瓷器過渡的時期。仍主要燒制飲食器具,有碗、碟、壺、罐、盒等,其中盤的式樣最豐富,碗、缽也大小成套。仿青銅禮器的鼎、鐘、敦、盉等也很常見。制作規整,釉層增厚,釉面也十分光潤。

    商代晚期原始瓷豆(圖1),口徑15.7厘米,通高7.5厘米,口部微敞,折沿,腹壁稍鼓,矮圈足外撇,口沿外飾數周弦紋。胎質黃白,除圈足外,通體施青綠色釉。豆盤內外施青綠色釉,釉層較薄,釉色較為均勻,圈足處不施釉,露出黃白色胎,胎質致密。

    西周早期原始瓷豆(圖2),口徑13.4厘米,通高5.4厘米,折沿,尖唇,腹壁斜直,喇叭狀矮圈足,口沿外飾兩周弦紋和對稱的三個方形鼻。胎質灰白,通體施灰綠色釉。釉層較薄,釉色較為均勻,圈足處剝釉,露出黃白色胎,胎質致密。

    商代晚期原始瓷罍(圖3),口徑18厘米,通高13厘米,侈口、折沿,折肩,收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對稱橋耳4個,橋耳根部兩側,上下各附加一個乳釘狀泥丸。肩飾一周多重三角劃紋,上下以凹弦紋界邊,劃紋之上對稱貼附4枚“∽”形泥條,腹部釉下拍印細密方格紋。灰白胎質,內外通施黃綠色釉,折肩及圈足處可見流釉,器內局部有爆裂、爆鼓現象。

    西周早期原始瓷罍(圖4),口徑25.2厘米,通高25.3厘米,侈口、折沿,折肩,收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對稱橋耳4個。肩部及內沿施稀薄灰綠釉,腹部著紅褐陶衣。肩部飾弦紋兩組,肩、腹部拍印細密方格紋,圈足內底刻劃“の”形刻記。

    商代晚期原始瓷罐(圖5),口徑17厘米,通高26.5厘米,侈口,折沿,尖唇,肩腹圓鼓,小平底外凸若圈足。沿下有一周凸稜,稜下有對稱小耳。灰白胎質,內外通施不均勻的青綠釉,並見橫向刷痕,周身多見流釉。

    西周早期原始瓷罐(圖6),口徑18厘米,通高25.2厘米,卷沿,束頸,圓球腹,平底。肩部及腹下拍印方格紋。其內外通施灰綠色釉,周身流釉,晶瑩美觀。

    作為中國瓷器的鼻祖,原始青瓷的創燒,在中國乃至世界瓷器發展史上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原始青瓷的燒造成功是中國瓷器誕生的標志,一部完整的中國瓷器史也就從此開始書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