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安豐古街印象

安豐古街印象

日期:2016/12/14 18:37: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安豐古街

    安豐,蘇北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一座與蘇南名鎮風格迥異、文史內容獨具特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據最早的文字記載,安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在明清時期,由於鹽業極盛,曾經名冠“淮南中十場”之首。

    安豐,瀕臨於黃海之濱的這一年輕而又古老之地,成陸於漢代,古稱小淘浦、東淘,寄寓東去淘金之意。東晉時隸屬於海陵郡寧海縣,建鎮在唐開元盛世。北宋年間,范仲淹在西溪任鹽官,築成捍海堰(今范公堤)後方更名為安豐。“安”寓安居樂業之意,“豐”寄豐衣足食之願。

    安豐古鎮最繁華的地方,便是那條北起下灶星月橋、南至鹽壩盈寧橋南北蜿蜒的七裡古街。古街,很古。街上的故事,也很多。歲月的風霜,在她滄桑的臉上,刻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她如一條舒緩流動的河,流淌著千百年歷史的音韻,流淌著祖祖輩輩東淘人生命的樂章。她是古鎮的精華與靈魂之所在,也是古鎮的古韻與厚重之所在。到安豐,若不到明清古街逛一逛乃是一大憾事!

    當年,古街的周邊,分布著“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個半廟堂”,店行坊館密布街旁,商賈賓客八方雲集,小鎮繁華至極。集聚成片的明清建築,青磚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花檻窗,街區氣勢恢宏。那些遠近聞名的吳氏家祠、萬氏古宅、郝氏古宅、鮑氏大樓、朱家大院、曹家大院、錢維翔故居、袁承業故居等星羅棋布於明清古街九壩十三巷之中。

    古街的兩側,一條條窄而深的小巷曲徑通幽。千年煙雨,人間煙火與市井文化在街巷深處積澱,凝重的歷史在街名巷名中刻下印記,如抬鹽巷、鹽倉巷、東壩巷、三倉壩巷等一大串巷名,都凝聚著鹽文化的遺跡;而王家巷、汪家巷、江寧館巷等一大串巷名,都以官賈等名門望族的姓氏、傳說命名,無不彰顯了其家族的歷史輝煌。

    安豐古街的居民住庭院、商賈開店鋪、士紳居堂廂、文人處齋館,和諧共生,各得其所。院呈四合,是晉商從中原帶來的聚財理念;牆立馬頭,是徽商從皖浙植入的安全要素。青磚小瓦,接榫勾灰,繼承著秦漢風格的理性;輪廓參差,造型寫意,依稀有隋唐造意的浪漫。

    如今,這條明清古街,只傳承和遺存下南石橋大街和北玉街。古街中間用绛黃麻石板或青麻石板鋪成,兩邊走道鑲以青仄磚。經過時光反復輾滾,麻石街面已經被磨蹭得光滑發亮,有些已經參差不齊,凹凸不平,仿佛一頭歲月的駱駝,無聲地馱著千年歲月殘留的斑駁……

    其實,古街就是一部千年的史卷,斑駁的麻石板、久遠的青磚黛瓦就是史卷古老的扉頁,刻錄著古鎮滄桑的故事,演繹著一章章歲月的往事。她既是安豐古鎮飽經風霜的經脈,也是安豐古鎮悠悠歷史的注腳。

    石街信步,尋幾阕明清古韻;闾巷悠游,拂千年唐宋和風。當我每次踏上這古老沉凝而印痕斑駁的街面,便如踟躇在千年古街的歷史滄桑裡,感悟先民圍海壘灶煮鹽之源,感悟鹽民文化的氣息,腦海中便產生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思緒便忽然從古樸厚實的老街和斑駁的磚牆走向久遠……

    質樸的民風,厚重的文化,在古鎮合奏出獨有的音節。這裡曾經是滄海桑田,抓一把鹽蒿,便嗅到了煮鹽的柴火,便聽到了海的聲音。經過2000多年的淮南鹽文化的熏陶,安豐這塊沃土孕育出了一大批聲名卓著的歷史文化名人。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布衣詩人吳嘉紀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繼王艮、吳嘉紀之後,安豐名人輩出,如名傳大江南北的詩書畫名流袁氏四竹(袁老竹、袁小竹、袁嘯竹、袁義竹),近代辛亥志士三將軍(周甘塵、丁朝中、曾魯),享有“北徐(悲鴻)南戈”美譽的丹青聖手戈湘岚,榮獲終身成就獎的當代世界三大漢語言學家之一的周法高,譽滿全球的科學家錢維翔,開明人士錢乾、教育家侯湘石,先後繼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應慈、葦舫、真禅法師……無一不是東淘文化的脊梁。

    年少時,在古街上徜徉過。老街名店老鋪甚多,買賣街市興旺。最怡人的風景當屬各行各業的店面商鋪,人來人往之間摩肩接踵;最富有生活氣息的就數各種各樣的叫賣聲了,或悠長或短促或渾厚或高亢;夾雜的南來北往的過客,來也匆忙,去也匆忙……這是我印象裡古街老巷中最生動的畫面與旋律。

    石板街,敲擊著多少回憶,成為亘古的留戀。如今,镌刻的記憶,在歷史中沉寂。凝視屋脊上的灰雕、房檐下的瓦當、梁架上的雕花紋飾、門罩上的磚雕石刻、門板上的多姿多彩圖案以及獨具匠心的窗槅設計,給人以絕妙的建築文化享受。沿著低垂的屋檐,思緒從延展的古街走向久遠,清純、古樸、厚實的老街仍烙在心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