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昭馀撞上了平遙,渠家遇上了喬家。幸哉?不幸?
日期:2016/12/15 0:18: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呆呆按
驚蟄已過了十余天了,可是老鄉@桃園雪卻似乎久久不願隨時間前行。那天,他和老家的游學隊伍一起去了祁縣昭馀古城,然後,他便停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不再走了,感覺他在慢慢地品味,在醞釀什麼東西似的。
這不,昨晚,他品味出了一條老街的味道。請您欣賞,這種細嚼慢品後的意蘊綿長……
遠的不說,單說家門口的平遙古城,我已數不清去過了多少回,拍了不知多少張照片,可我沒有過寫寫老街古巷的一點點沖動。此刻回過神來想,這是怎麼回事呢?
《老家山西》在3月5日組織的一場游學活動,卻讓我不期然品出了絲絲老街的味道。似乎,喜歡這昭馀古城勝於了平遙古城。此前,我知道祁縣城裡有個渠家大院,但10多年來多次到過、路過祁縣城,卻從未想過要游一下渠家大院,當地的主人也從未客氣地安排過這事。概因這渠家大院比起附近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三多堂,乃至稍遠點的王家大院來,名氣小了一些,規模也小了一些。同行的大扯的話也許是對的。他說,昭馀古城撞上了平遙古城,渠家大院遇上了喬家大院,乃是大不幸。不過,我倒是認為,因為平遙、喬家的遮蓋,讓這古昭馀多了一分難得的清靜,讓渠家多了一分儒雅的內斂和矜持。
參加《老家山西》組織的驚蟄游學,緣由不在驚蟄游學活動,而是因為游前“廣告”告訴我,祁縣渠家人原從長子縣來……長子人在古晉商堆裡能占一席之地,我前所末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長子人,我對探究渠家大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竟然是盼望著驚蟄這天的快些到來,再快些……
親臨其境,渠家大院並沒有激發我太多的探究熱情。我也早忘了祁縣渠家是長子人,我來祁縣多因尋訪老鄉而來。
游學的特點是慢慢地游,細細地品,樂樂地玩。
游學的組織者事先煞費苦心地搞了個古城尋寶游戲,出了八個謎語,謎底是在古城放有貼著《老家山西》logo的八個梨的地名或位置。
集體游完了渠家大院,隨著古城尋寶活動的繼續,昭馀古城深度游以自由活動的方式開始。 一伙伙報名結伴而來的又結伴而游去了,一個個因《老家山西》才首次走到一起的,此時就只有自個兒游了。我是其中自個兒游的一個。古城不大。同行者撒開在四道街,還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地撞上,然後相互點點頭打個招呼。何況人人胸前或胳膊上帶著《老家山西》的logo呢。
我是長子人。我從小生長在一個眾多深宅大院的地方(前些時候就有學者說,論民居建築,晉東南古民居最具特色,保存完好的很多),何況這些年在多少古城、大院間游來游去,對修舊如舊的大院高牆、老街古巷早沒了感覺。
但這昭馀古城讓我眼前一亮。 插播一段百度知識: 祁縣(qí xiàn)位於山西省中部,古稱“昭馀”,因“昭馀祁澤薮”而得名。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全縣轄6鎮2鄉(昭馀鎮、東觀鎮、古縣鎮、賈令鎮、城趙鎮、來遠鎮、西六支鄉、峪口鄉),160個行政村,289個自然村,一個省級開發區。至2013年,全縣總面積854平方公裡,總人口27萬人。
這顯然是從未修葺過的老牆。雨蝕風化後,滿目盡滄桑。
再插播一段:祁縣民居建築。集實用、藝術於一體,實現了二者和諧的統一,被列入《中國民居精華》系列片,已介紹到國外。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築風格的房屋2萬多間。民居代表作喬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譽為“雙璧”。 殘破的大門訴說著歲月流年的坎坷峥嵘。銹蝕的門環展示著老宅曾經的主人富足的姿態,也坦露著光陰易逝榮耀不再的無奈。
當然,老城裡居民的安逸感還是有的。
你看,一只家貓悠閒地在大門口溜來溜去,很深很深的院子靜悄悄的。我看到一個穿著長內褲趿拉著拖鞋的男主人拿著把條帚在屋門口掃了兩下又回屋去了。可惜沒來得及拍下這個極有生活原味的場景。
老街的安逸情緒最能從老年人的生活狀態來充分表達。一個暖陽籠罩的釘鞋小攤,攤主的一支煙,旁邊老者的瞇瞇眼……哈,你把我當風景,我也把你當風景。你好奇我我也好奇著你,你游我們多輩子不曾變樣子的古城,我看你們外地來客五顏六色花枝招展的“西洋”景。
水果攤擺著,攤主閒話聊著,過客有心無心地問著,我一個漫無目的閒逛的游客拿著手機看著拍著,誰跟誰好像都無關,但這場景裡少了誰都會多了一分冷清,少了一分溫馨。
日升昌的名號大概國人乃至外國友人知者甚眾。但離了平遙古城,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只不過,平遙古城裡的日升昌作為旅游景點除了給游人以冷寞、神秘之外,其本身的功能性價值已經蕩然無存。而昭馀古城的這個分號(肯定是分號)卻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依然在商海裡浮沉。
我想,這古跡開發,是平遙的做法好,還是祁縣的做法對?
對平遙的翻新如舊,我已厭倦;對祁縣的存舊納新,我有了興趣。
再插播一段百度知識:祁縣民居建築。集實用、藝術於一體,實現了二者和諧的統一,被列入《中國民居精華》系列片,已介紹到國外。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築風格的房屋2萬多間。民居代表作喬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譽為“雙璧”。
注意了,插播的第一句話:“ 祁縣民居建築。集實用、藝術於一體,實現了二者和諧的統一”。
我的感覺也太靈了。
昭馀古城存有不少的茶莊遺址,作為臨街商鋪或居民住宅依然發揮著其起碼的實用功能,也昭示著不需言述的歷史厚重,就像它的厚重的牆磚,及其雖有陳腐破敗仍不失大氣敦厚的木制大門。
古城裡還有一座基督教堂。遠遠望去,這是個明顯另類的建築。正因為另類,它告訴我,晉商輝煌的明清時期,由於晉商率先走向了西方,西方文明也較早地帶回了祁縣。
當然,古城裡展現的並不全是舊商人的富有與優越,一般貧苦人家的建築以其極本真的面目依然在向游人們講述人活著臉面最重要的道理。你看這個房子,臨街正面是磚砌的,雖不似有錢人的房子門臉設計考究,盡顯富貴榮華,但能用青磚蓋得起房子,對一個普通百姓來說已經很不容易。這房子除了前臉,其余三堵牆都是土坯築的。這種房子在我小時候的老家是非常多的。只有很窮苦的人家才蓋四面牆全是土坯的房子。
山西人只要有一頂點兒的奈何,絕不想丟面子。
比之於平遙古城,我不僅僅感知於明清乃至更古老的建築和民風遺存,更感動於它的遺存體現的豐富而不間斷接續的歷史縱深。你看這夏收麥秋收谷所用的風車。我的印象中,這是1980年以前大集體時生產隊的財產,土地下放個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一家一戶的那點糧食產量根本用不著這麼大的家什來去粗取精,兩把木掀一把掃帚足以顆粒歸倉。今天見到它們,我是滿心的親切和熟識,不由想起35年快40年以前的純真年代,我一個10來歲的小娃娃利用星期天隨父母到生產隊下地干活掙工分,一天4分,頂半個女勞力......哈。
這個門臉明顯是1970年代以前人民公社時期的建築風格。
這個文具店在1970年代以前是集體或國營的,改革開放近40年後,尚以文具店本來功能發揮著作用,遺風沿襲不止,難能可貴。
我很喜歡這個畫面。盡管現在是21世紀的2016年3月,但兩位推著自行車駐足聊天的中青年女性還是很應景於屋頂那個"知青綜合商店"的招牌。如果牆面上再寫上"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八個大字,就更完整地保持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基本特征。這樣的文革遺存已經很少很少了。昭馀古城裡保有如此一處建築,稀罕。更須點贊。
古城裡當代特征的時尚潮流一樣挺立潮頭,引人矚目。
"福"可出租,找老王。這樣理解,或許讓人平添樂呵。
棉花糖生意在什麼地方都能做的可以。
炒板栗的夫婦煙熏火燎地,著實不易。
烤壓春卷的生意因為缺少孩子們的圍觀顯得異常冷清。但我發現,以一處古樸的大門為主體,讓這個老板小攤車做個陪襯和點綴,小照片多少有了點耐看的情趣。
這次游學的說辭裡就有品嘗這個名吃"耐咬咬"一項。遺憾地是,我還沒找見這個地方,就碰見我們的同行者說,那個賣"耐咬咬"餅子的賣到11點半就關門歇業了。可見其生意之好。我從北街買了四個韓記餅子,邊嚼著吃邊走著進了南街就撞見了這個所謂名吃的所在。名吃沒買著,不同角度拍幾張也罷,若有下回再來,定是要買要嘗的。
這就是那個讓我嘗到"耐咬咬"滋味的韓記餅子。因為與那個高氏燒餅沒有比較,自認為這個韓記餅子的味道也是蠻好的哈。
站在昭馀古城的十字街,四角建築古色古香,風格統一,穿流不息的人們全都熟視無睹的樣子。
強烈陽光照射下的平展平展的青石板路面,衛生而整潔。騎車的小伙子飛馳而過,矯健、灑脫。
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神總是讓人愛憐不已。
一對小情侶,一個騎單車的過客,顯得中午的古城閒適而悠然。
禁止機動車通行的古城,禁止不了這樣、那樣的電動三輪車、摩托車。這些車不算機動車還是不算機動車呢?哈哈。
情侶的背影是很能激發人的想象力的。我尾隨他們走了一段,有一句沒一句聽他們聊著他們這個年齡那些不老的情話,我竟然有了點酸酸的心緒。哦,老了。我的孩子也到了應該演繹這些不老情話的年齡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情話詞兒可能不同,意思表達應無二致。就像這古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生活的狀態和表現形式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但它的魂始終沒變。一腳踏進來,感受到的始終是古樸厚重的晉商遺風,自強不息的晉商神韻。
古城內竟然有這樣一處神秘的所在。苦干一百天! 哦..... 我對這樣的地方做不出任何評價。 恰巧,快到12點半了。古城游學就要結束了。
再見,昭馀古城!
(來源:微信號老家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