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與阿廬古洞
日期:2016/12/14 9:54: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另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生逢明朝末季,政治黑暗。雖然他從小好學,知識廣博,但不願做官,二十幾歲便決心遠游。他博覽地輿圖志,研究地理,動身遨游天下名山大川,足跡北到燕、晉,東至沿海的山東、浙江;南達兩廣,西至雲貴高原。包括現在的十九個省、區,幾乎游遍了明朝除四川以外的十三個布政司(即今之省區)地域。在中國古代,幾乎還沒有一個能像徐霞客這樣游旅終生,走遍海隅邊陲的人。
徐霞客於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開始了向西部雲貴高原的旅行。他由黔入滇,走遍雲南三迤的主要地區,南到臨安(今建水),北到麗江,西達騰沖邊境,歷時四年。直到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才抱病返回老家江蘇。這是他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一次旅行。他回家 才半年,便與世長辭,年僅五十六歲。真是“山水有靈,亦驚知已”。這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在旅行考察中走完了畢生的時光。
徐霞客“萬裡遐征”,一面考察欣賞,一面觀察記錄。他日必有記,游必有記,無論旅途怎樣疲勞困頓,晚上都要詳加記錄。他一生寫了大量的游記,經後人整理流傳於世的《徐霞客游記》約六十多萬字,一直流傳到今天。。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初十,徐霞客到泸西阿廬古洞游覽考察。他在《滇游日記》中寫道: “泸源洞在城西北四裡。新寺(萬壽寺)後山西盡,環塢而北。其中亂峰雜沓,綴以小石岫,皆削瓣骈枝,標青點翠。北環西轉,而泸源之水,湧於下穴;泸源之洞,辟於層崖。有三洞焉:上洞東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後洞在後山之北岡,其上如眢井(落水洞)。從井北附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東北下而小,一穴東南下而廓(寬闊)。此三洞之分向也。其中所入皆甚深,秉炬穿隘,屢起屢伏,乳柱紛錯,不可窮诘焉。”
這一天徐霞客對阿廬古洞作了初步的探訪勘察。但由上面記載看,他只到了洞口數十步深處,由於只見“乳柱紛錯,不可窮诘”,漢辦法深探。 第二天,徐霞客一早便出城西門,作第二次訪游: “十一日,大霁。上午出西門,過城隍廟,玉皇閣前。西一裡,轉新寺西峰之嘴而北。又北一裡,見西壑漲水盈盈,而上洞在其西北矣。由歧路一裡抵山下,歷級游上洞。望洞西有寺,殿兩重,入憩而瀹水為餐。”
徐霞客這天在洞前泸源寺吃了午飯,又繼續探洞: “余因由寺西見水洞,還寺中索炬,如知為洞有三。洞皆須火深入。下午,強索得炬,而火為顧僕所滅,遍覓不可得。遙望一村在隔水之南,漲莫能達。遂不得為深入計。聊一趨後洞之內,披其外扁,還入下洞之底,探其中門而已。仍從舊路歸,北入新寺。抵暮而返。”
很可惜,徐霞客這一次探游阿廬古洞由於火把熄了,無法深入洞中。他本想再找一個火把繼續深入,但又遇秋水泛漲,無法到河對岸村中尋覓,只好“探其中門而已”,半途而返了。
但無返如何,徐霞客是繼嘉靖年間的解一經之後到阿廬古洞游歷考察並作了記載的著名旅行家。他的游記成為阿廬古洞最古的文字實錄,這是極其珍貴的。
徐霞客在泸西逗留了四五天。除探訪阿廬古洞外,他也踏勘了泸西縣境內山水。他在日記中寫到過境的南盤江、府城內的鐘秀山,城郊的天馬山(鐵龍峰),奇(騎)鶴山,發果山(卻九華山),泸西與師宗交界的阿盧山,以及許多古寺。不錯,偉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確是泸西山川和阿廬古洞最早的貴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