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幾許 ——探訪石城縣百年桂花屋
日期:2016/12/15 0:35:42   編輯:古代建築史庭院深深深幾許,青磚黛瓦、雕梁畫棟。近日,記者來到石城縣,探訪神往已久的百年桂花屋,只見它似一位兩鬓斑白的沉默老者,屹立於繁華的鬧市街區,細看風起雲湧,閒聽琴水潺潺。踏入庭院,古樸的木雕門窗仿佛在述說著那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把人們帶回那個烽火歲月……
古:桂花巷頭屹立百年
桂花屋因何得名,為何而建?
據石城縣文化館館長黃慕雲介紹,石城北門人氏黃性存,清道光末年因經商而聚斂資財數十萬,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豪。黃發家之後,便擇址縣署之南、熊黃二祠堂之間,建造了一棟豪宅,高牆深院,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尤為巧妙的是屋主竟將房基上原植的金桂、銀桂各一株保留為南院進門的景觀,並在東西各建花廳一間,這樣便形成了五進數十間的布局。那時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滿庭芬芳香飄數裡,黃氏便為豪宅取名為“桂花屋”。
臨近正門,只見幾個渾厚的“桂花屋”大字懸於正門上方,門檻已經被歲月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庭院內左右各一棵桂花樹,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迎接八方來客。
桂花屋講解員黃皓珣告訴記者,桂花屋始建於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落成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有上下兩層58間房間,有前廳、後廳,兩側是廂房,是一幢極為典型的贛南“九井十八廳”的三堂府第式客家民居建築。該屋磚木結構,懸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坐北朝南,青磚瓦面,屋內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是客家建築中的精品。
巧:歷史淵源機緣巧合
“有志攘夷願未酬,七旬苗格得難謀;足跟踏開雲山路,眼底空懸海月秋。”記者踏入桂花屋西花廳,牆上的兩行草書透出了幾分年少輕狂與無可奈何。簡陋的屋內擺放著一張鋪滿稻草的木床,旁邊面目清秀、身著龍袍的少年雙手拖著鐐铐。據講解員介紹,他就是洪秀全的長子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
據史料記載,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天京(南京)淪陷,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洪秀全長子)在干王洪仁玕、昭王黃文英、尊王劉慶漢、恤王洪仁政等的保護下,率太平軍余部一路南下,同年10月9日途經石城與廣昌交界處遭清軍伏擊。10月23日,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五王被捕,囚禁於桂花屋。後被押抵至省城南昌遭殺害。至此,歷時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幼天王為首的諸王在石城的覆滅而宣告結束。
“桂花屋”成為這一重要歷史的見證實物。
精明的文化學者在研究中發現,桂花屋與太平天國之間存在著諸多機緣巧合。據石城縣博物館館長羅德勝介紹,桂花屋修建於1851年,落成於1864年,與太平天國起義(1851年)、淪陷時間(1864年)完全一致,時間上巧合;太平天國起義於花都,建都於南京(石頭城),而終結地是石城,在地名上又是一個巧合;此外,桂花屋五個馬頭牆與太平天國五王在石城蒙難,在數量上吻合。
誰也無法解釋這些機緣巧合是歷史的安排,還是宿命,唯有時間的沉積才能掀開歷史的面紗。
喜:管護有佳衍射光輝
桂花屋作為一座百年老屋,以前缺少專人管理和維護,面臨倒塌的境地。它的前途和命運似乎要和當年的太平天國五王如出一轍。
然而歷史並非總是那麼巧合,轉折總會出現在旭日東升的一刻。
“文脈是城市之根,城市建設離不開文化這個魂。”一句斬釘截鐵的話讓歷史出現了轉折。
石城縣啟動了保護與開發並進的發展模式。該縣本著“打造贛閩邊際客家文化生態休閒城市”的城市建設思路,力求“新城建設不改古城風格,新式建築不占古建築地盤,古城遺跡留駐新城街巷”, 投資200余萬元,聘請古建築名匠對桂花屋進行全面維修,將桂花屋打造成集太平天國運動史料、石城客家民俗、石城客家燈彩等人文歷史於一體的陳列館,使桂花屋成為游客追尋客家古跡、探索太平天國歷史的旅游目的地。同時,以桂花屋古建築為中心,打造出了一條集休閒、購物、娛樂、文化於一體的客家風情商業街,桂花屋古建與現代商住樓交輝相印,相得益彰。
如今,每天都有成群的游客來到桂花屋裡,探索歷史、尋找答案、追尋記憶、體驗文化。“桂花屋的建築風格凸顯客家風情,窗格雕飾造型精致,歷史故事更是令人著迷,很是享受這次旅行。”近日,一位南昌的游客參觀完桂花屋後深有感慨地說。(李方圓 特約記者邱有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