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非遺“重申報”“輕保護”,原因何在?

非遺“重申報”“輕保護”,原因何在?

日期:2016/12/14 9:46: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那樣,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陸續公布,許多地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一旦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工作似乎也就此終結。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重申報”、“輕保護”。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以為原因不外以下幾點:

    首先,在與經濟效益有關的遺產項目上,常常會由於申報成功後的“重開發”而導致了客觀上的“輕保護”行為的發生。在中國,許多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都是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的。一些地方申報名酒、名吃、名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產生的“廣告效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業化,進而拉動當地經濟。有些地方在這方面也確實摸索出了許多成功經驗。但如果只考慮開發而忘卻保護,遺產就很難避免開發性破壞。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在保護與開發中做出權衡,不要因開發而毀棄了我們本應秉承的傳統。

    其次,在一些與經濟效益無關的非遺項目上,由於無利可圖,所以,一旦申報成功,便被束之高閣,從而導致“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部分的遺產項目與經濟無直接關聯。如傳統祭祀儀式、人生禮儀、民間傳說故事、神話史詩等這些歷史上就不曾走市場的項目,即或申報成功,也不會對地方經濟的提升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正因為這類遺產與經濟無明顯的顯性聯系,所以,一旦申報成功,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束之高閣,或是任其自生自滅,從而導致了“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

    其三,遺產教育偏頗,客觀上也導致了“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從我們對數省調查得知,我們的遺產教育工作多以“申報業務”為主,而很少會涉及遺產申報之後的保護問題,從而導致了基層工作人員只知道如何申報而不知道如何保護,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實踐告訴我們,要想避免“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我們至少應該在今後的培訓工作中,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培訓力度,讓大家通過培訓真真正正地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重申報”、“輕保護”問題,只能是一句不痛不癢的空話。

    其四,評估體系建設滯後,也是導致非遺保護工作“重申報”、“輕保護”行為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頻發,自然有某些功利方面的原因,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評估體系遲遲未能建立,事實上也縱容了保護工作“不作為”行為的發生。在現行評估體系中,官員的政績主要體現在申報工作上。申報一項就是一分,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進入政績考核體系,而申報成功之後的科學保護,由於沒有量化指標,所以並未出現在非遺保護工作的評價體系之中,保護得好與不好,均與政績無關。也就是說,“重申報”、“輕保護”行為的發生,與我們的制度設計有關。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我們建議適時建立一套科學而完整的非遺保護工作評估體系與非遺保護工作監察體系,以從根本上解決非遺保護工作中“重申報”、“輕保護”這道難題。當然,作為制度建設,我們更希望盡早建立一套科學而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預警機制,並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名錄》的建立,對那些“不作為”部門予以黃牌警告,並追究相關責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