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海南臨高文廟:筆蘸文瀾古邑興

海南臨高文廟:筆蘸文瀾古邑興

日期:2016/12/14 18:41: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臨高文廟

    走進海南臨高,人們最為熟知的莫過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的登陸點———臨高角,但實際上,這座歷史悠久的古縣存留著淳樸的漁家風情、豐富的文化遺產,讓人感受到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茉莉軒遺址、澹庵泉井、透灘村、王佐公祠,還有海南省現存較完整、規模較大、歷史較久的大型古建築群臨高文廟……這些存留在臨高縣境內的文化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充分體現了臨高深厚的文化底蘊。

    史脈久遠得風氣之先

    臨高,早在秦代時屬象郡。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立珠崖、儋耳郡時屬儋耳郡。至今已有2123年,歷史沿革悠久,臨高是海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並結出成果的地區之一。臨高風土人情獨特,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漁歌“哩哩美”和人偶戲被列為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臨高角、高山嶺、桐鄉夏蔭、孔廟、多文嶺、百仞灘、冼太夫人廟等景點更是聞名省內外。

    臨高這片熱土是傳播傳統中原文化的前沿。她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為渡海入瓊者先登之地。在宋代貶谪而來的蘇轼、胡铨,為開臨高人文風氣做出了卓越貢獻。蘇轼途經臨高的蘇來村,留下了勵志詩《端硯銘》,南宋進士謝渥在臨高擔任縣令時,建起了茉莉軒講堂和孔廟,當南宋名臣胡铨貶谪經過臨高時,謝渥盛情邀請胡铨到茉莉軒講學,傳播中原文化,授予春秋大義。在茉莉軒我們可以知道臨高文脈的發端和延伸之路。

    臨高不僅物產資源豐富,人文歷史遺跡也多。胡铨在這裡留下了“眼明漸見天涯驿,腳力行窮地盡州”的千古名句,他的到來使澹庵泉井留下了動人的傳說,臨高文廟歷經風雨滄桑,訴說著臨高人崇德尚學,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

    同時,臨高是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臨高人偶戲、臨高“哩哩美”漁歌、臨劇、“嚨麼哩”山歌、臨高八音、漁家服飾等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內涵,高山神廟、臨高文廟、臨高漁歌節等都極具文化開發價值,這些都是有待挖掘保護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

    大力挖掘保護開發利用

    盡管臨高文化資源豐富,但長久以來,受資金、人才、交通等制約因素的影響,臨高的文化資源在保護開發利用上相對來講比較滯後。今年,臨高縣委縣政府著眼長遠,以提高文化競爭力,提升臨高知名度與美譽度為抓手,加快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放大了臨高文化品牌效應,加強對本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爭取把臨高的文化發展推上新台階。

    臨高把漁歌節上升為省的節慶活動,以“辦好一個節慶,帶動一批產業”的創辦思路,把臨高漁民節辦成臨高文化的盛會,辦成海南文化的盛會,通過打造哩哩美漁歌廣場,積極申報創建“中華詩詞之鄉”,進一步提升了臨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縣文化部門還組織人力物力,挖掘整理臨高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在民間流傳的山歌“嚨麼哩”和“龐妚燕哭夫”唱詞,開設“人偶劇、臨戲編劇導演培訓班”,對編導、演員和樂手進行培訓,提高了人偶戲、臨戲、漁歌哩哩美等劇種的整體水平,增強了劇種的文化藝術魅力。

    據介紹,臨高正在進行臨高文廟廣場建設,把臨高文廟打造成歷史文化旅游景點,將來還要在臨高角解放公園、高山嶺、新盈後水灣等旅游景點裡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大力推進臨高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臨高旅游景點的吸引力。

    精心描繪文化旅游圖景

    從2013年起,臨高縣委宣傳部門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旅游資源,打響了臨高文化品牌,擴大了臨高對外形象。文體部門通過大力培養文化藝術界“高、精、尖”的人才,不斷挖掘、保護、傳承、發展當地的文化遺產,修復古老的“臨高八景”名勝古跡,鞏固臨高文化根基,珍惜保護臨高文化資源,使得當地的文化資源向更高層次發展。

    大力打造“一縣一品”哩哩美文化,挖掘傳承、普及推廣、多元創新漁歌“哩喱美”,組織整理“造船技藝”材料,向省和國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組織整理臨高文廟材料,向國家申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修葺王佐公祠、御賜禮魁坊、墳墓、整理《雞肋集》,建設透灘村文化名村,修建南宋貶瓊名臣胡铨的澹庵井和石碑,修繕南宋進士、時任臨高縣令謝渥興建的茉莉軒講堂等,臨高在大力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

    不斷夯實文化發展基礎,注重文化旅游品位,臨高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鄉村旅游,通過生態村轉型升級,打造不同風格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力爭把新盈鎮規劃建設成風情小鎮,開發出漁家風情產品,讓新盈鎮這個歷史文化名鎮綻放出新的光彩。把鄉風淳樸,風景優美,人文優越的歷史名村———透灘村打造成鄉村旅游的好地方,讓遠方的游客能感受到其濃郁的文化氣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