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武當,以道聞名
日期:2016/12/15 0:21:37   編輯:古代建築史歷史遺跡 | 名城古都| 各地習俗| 世界風景
老子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道法高深,非一日所悟。千百年來,人們在武當山苦苦追尋道法與自然的融合,讓這座大山充滿神秘空靈的氣息。
武當的最高峰天柱峰金頂海拔1612米,雖然這並不是一個讓人望而卻步的高度。但是,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武當山在無數人心中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武俠夢。
武,止戈也。但如果不曾有勇氣使用兵器又如何談得上放下兵器。勇者無畏,仁者無敵。當,及時也,果勇也。有當機立斷,敢作敢當的意味。自古以來,武當俠士鋤強扶弱,行走江湖懲治宵小,游走生死一線之間,刀頭舔血驚險刺激。
俠之小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俠之中者,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死而後已。
“俠”之一字,便是武當的精神所在!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並影響至今。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系起來,將武當山附會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飛升處。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武當山古建築群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布局,並采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裡一庵十裡宮,丹牆翠瓦望玲珑,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
這裡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早在八億年前,武當山便從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蓮花狀的山形,周圍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眾星拱月,這種奇觀被稱為,“七十二峰朝大頂”。
按照道教五行學說,“南方屬火”,武當山峰頂的形狀,如同烈烈燃燒的火焰,水在火上天下即濟,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鎮在這火形山上,才能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便有了,“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說。
武當山,東望三國遺址古城襄陽隆中,西接現代車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庫區,這片地處東經110度,北緯30度區間的神奇區域,可以說正處在整個中國的中心。
在道教思想看來,武當山這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不僅上可感應天,下可連於地,同時東西南北四個不同方向的陰陽之氣,如果能在這個中心位置調和統一,就可以達到萬物化生,天下太平。這種萬物和諧的最高境界,道教稱之為太和。
中華武術,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一北一南兩大派別,分別是外家拳和內家拳的代表。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
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褛爛,不修邊服,人稱張邋遢。元時曾於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曾至陝西寶雞金台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明洪武後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大法。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千斤,後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
太極拳,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裡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
在武當群山的映襯下,道人的一招一式,起承轉合,仿佛行雲流水,連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