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3:崇福五絕——朔州市崇福寺
日期:2016/12/14 22:12: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崇福寺為何也叫林衙寺?●千枚風鈴為何埋入土中?●“金代最牛”牛在哪
10月15日,農歷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被陰霾籠罩了數日的朔州城區,突然放晴。坐北向南的崇福寺,又叫林衙寺,俗稱大寺廟,地處朔城區老城的東大街北側,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八年前,記者曾陪京城來的同行前往觀光,讓人驚詫的是,由唐代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修建的這座大廟,居然湮沒在一片參差不齊、簡陋不堪的民居中:山門前的東大街,是狹窄土街,做小買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四周民捨內雞鳴狗吠,炊煙袅袅。同行走馬觀花,在最後一進院的觀音殿上了一炷香,丟下一句“挺可惜的”,匆匆而去。每每想起,有一種難言的痛——崇福寺可是國寶啊。
然而,當我再尋那條土街時,已難覓蹤影。四周民居已遷走,崇福寺在綠樹藍天掩映下,紅牆碧瓦古樸明麗,殿堂樓閣氣勢雄渾。山門前,是寬展的柏油馬路和新建的崇福廣場,尉遲恭祠堂和古色古香的博物館,分立在廣場東西兩側,崇福寺的7000多件寶貝,將在這裡珍藏。廣場東北角136塊石刻,正在無聲講述著朔州城和崇福寺的過往今生。
“老保管”帶路看精華
邁進山門,不見了昔日的雜草野花,頓覺神清氣爽。雖然善男信女熙熙攘攘,但聲輕步緩,神情肅穆。一個身形瘦弱、頭發花白的老者站在門口,微笑著,不住地向人們輕輕擺手,算做招呼。一問,原來是這裡的“老保管”孫學瑞。
63歲的孫學瑞,大半輩子在崇福寺度過,主要負責保管崇福寺的可移動文物。雖然已經退休,但老人閒不住,幾乎每天都要來轉轉。聽說想了解崇福寺的精華,老人兩手一拍,朗聲說,你跟我來!
崇福寺前後多達五重院落,總占地面積23400平方米,主體建築山門、天王殿、千佛閣、三寶殿、彌陀殿、觀音殿沿中軸線依次展開,是山西現存規模最大、總體建築布局最完整的金代佛寺。“金剛殿原來是崇福寺的山門,最早是唐朝建的,供奉四大天王。清乾隆年間改建,同時建起現在的山門。”孫老說,“說崇福寺最早是唐朝修建,因為它符合唐朝的寺廟風格:前樓後殿或塔。”果然,千佛閣後的第三進院落,就是大雄寶殿。“唐朝的崇福寺,就是前三進院落。現在的主殿彌陀殿和觀音殿,是金代所建。”孫老介紹說,“契丹人占領朔州後,趕走了僧人,變成了林太師衙署。但是,崇福寺了不得啊,林太師住不穩當,‘祥光屢現,居入不安’,不得不再改成寺廟,這也就是為什麼崇福寺也叫林衙寺的由來。”
金熙宗皇純三年(1143年),開國侯翟昭度擴建崇福寺,建造了第四進院彌陀殿和第五進院觀音殿。從此,彌陀殿成了崇福寺的主殿,也奠定了其作為遼金時代規模最大佛寺的歷史地位。
彌陀殿是全寺精華所在,堪稱“金代最牛”。大殿平面呈長方形,單檐九脊歇山式,通高二十一米,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殿前建有寬敞的月台,後與觀音殿月台相連。其殿身坐落在高2.5米的台基上,放眼望去,將大殿襯托得更加巍峨壯麗。
曠世奇珍有“五絕”
最讓孫老贊不絕口的,是彌陀殿被譽為“金代五絕”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脊飾琉璃,“這是它最精彩的地方”。
孫老步履敏捷,一步兩個台階邁上月台,繞過青煙缭繞的碩大香爐,就到了彌陀殿的屋檐下。四周1008枚檐鈴,叮叮咚咚,清脆悅耳。
殿前檐當中,高懸“彌陀殿”豎匾一方,字體秀麗,筆力剛勁。“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遺物,也是遼金最大的華冊式牌匾,高4.2米,寬2.7米,每個字徑0.9米”,孫老仰首,神情莊重。
彌陀殿內的塑像,分布在長跨四間的大佛壇上,主像跏趺而坐,中為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佛教稱為“西方三聖”。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彩塑都是建殿時作品,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衣飾、面容沒有大的變化。“三尊主像都在9米以上。主佛身後的背光屏,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遼金時期最大、最特別、最精致、最完美的一塊,高14米。你看,都抵住了殿頂”。孫老雙手合十,畢恭畢敬,“1937年,日本人屠城,有200多人,就是藏在這些佛像後的空隙裡,才免於一難”。
環顧四壁,皆存金代壁畫,約321平方米。10軀高大佛像跏趺而坐,端莊慈祥,畫的是佛祖說法圖。東西兩壁面積最大,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於五彩祥雲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態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後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圖案莊嚴,畫工精細,氣勢奪人,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間以使用黃、白、藍、赭等色,著以瀝粉貼金,畫面氣勢宏偉,線條有力,是不可多得的金代佛傳水陸畫卷。
隔扇門窗也是一絕。這些雕琢玲珑古樸的窗棂,镂刻透心圖案,有錢紋、雪花紋、菱花紋、蓮花紋、椒眼等共15種,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金代雕花棂窗,絕無僅有,對研究金代建築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
殿頂上,殿脊上有兩個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乃金代原物,高1.5米,近似真人,是我國遼金建築中最高最大的脊剎琉璃武士,其造型與工藝精湛,色彩艷麗,堪稱上乘佳品。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
遺憾的是,檐下風鈴都是仿品。孫老說,據說晚清時,附近縣衙縣令幼子夜半腹痛,哭鬧不已,恰逢崇福寺風鈴大作,縣令心煩意亂,遷怒於此,次日令衙役盡將風鈴摘去,埋入土中,從此下落不明。1987年,彌陀殿落架大修,才補風鈴。
觀音像前侵略者本性復蘇
沿著彌陀殿寬大的月台,向後,就是第五進院觀音殿。殿外,一尊香爐前,善男信女燃香把燭,一臉虔誠。
觀音殿的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後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後檐柱上,不僅手法簡潔而穩固,並有效地擴大了殿堂空間,堪稱建築史上的一個創舉。
殿內佛壇長跨三間,上塑三尊菩薩,中為觀音,東為文殊,西為普賢,合稱“三大士”,為明代塑就。在其腳下,木魚聲聲,不急不緩。
“觀音菩薩真的是以慈悲為懷,祈福、求子都很靈驗,四鄉八縣的人們都這麼認為。”孫老告訴記者一件往事,日本投降後,一隊日軍兵士曾藏於此,據說祈禱觀音保佑的無論官、兵,一律安然抵家。想來,那些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在面對觀音菩薩時,也禁不住真心忏悔,想抖盡身上的罪惡,讓扭曲的心靈回歸人性。
在上世紀80年代,孫老接待過一位日本人,叫山田武彥,是參與過朔縣屠城的“日本鬼子”。他再拜崇福寺,除了贖罪,還帶來了三張彌陀殿佛像的照片。那時,彌陀殿的佛像已經缺胳膊少腿。後來修復,依據的就是山田武彥提供的照片。在山田武彥之後,日本人來了一批又一批,雖然很少有人問及緣由,但很多人猜測,他們和崇福寺或多或少有些關系,他們到來,大抵離不開祈福和還願。
觀音菩薩的出家日,果然是個好日子,陽光燦爛,天空高遠,竟感覺有春天般的明媚。忽然覺得,身在崇福寺,人變得更加自在、安詳。孫老輕輕笑了,“就是變化大了。東西兩廂擴出去了幾十米,更加自然協調。就連寺內和寺外種樹、種花,都有了講究”。
進寺焚香,還有個講究,叫不走回頭路。其實,人生是沒有回頭路的,所以,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是,只要做到真正的心無掛礙,就會如慈悲的觀音般真正擁有一顆善良心,一顆平常心。
仔細琢磨,要想做到,難也不難。
本報記者 王晉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