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東河源古村落——大長沙村

廣東河源古村落——大長沙村

日期:2016/12/14 18:43: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長沙村的碉樓

大長沙村的碉樓

大長沙村內的古樹古塔

大長沙村內的古樹古塔

錫嘏廈由王氏先祖建於清代,大門前檐有兩根八角紅砂巖石柱承三步梁

錫嘏廈由王氏先祖建於清代,大門前檐有兩根八角紅砂巖石柱承三步梁

    史記:王氏開基600年

    據村民族譜記載,最早落居龍川縣麻布崗鎮大長沙村的是王氏,於1379年即落居此處。其次,是黃姓於1390年、陳姓於1396年、楊姓於1410年定居此地。

    現村內有王、黃、陳和楊四姓,而以王姓村民居多,仍保存著完好的祠堂。舊時的盧、羅二姓,在此地已無後人。

    這裡歷來崇文重教,明清以來先後設有奇峰、方秀、文林等書院。在科舉時代曾有舉人10人,還有許多貢生和秀才。大長沙村還保存有不少建築年代悠久的宗祠和民居,如志用公祠、“直方大”王屋、錫嘏廈等。曾有碉樓(當地人又稱炮樓)36座,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5座,是河源少見的碉樓聚集地。

    史跡:碉樓內外的人和事

    大長沙村曾有碉樓36座,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5座,都是厚牆堅壁的方形角樓,有的還用鐵皮包木門頁,防御性很強。

    青山環抱之中,我們經過綠蔭匝地的古榕,踏上清代石拱橋,走過縱橫交錯的石階與鵝卵石路,步入青磚瓦屋和石頭碉樓。

    村頭的古榕下,幾個老年人在拉二胡,調皮的孩子爬在盤根錯節的老樹干上,或聊天,或傾聽。

    這是他們的故鄉。在“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的時候,他們仍在自己的故鄉悠然自得。

    有的“故居”,還有人居住,三代同堂,有的古宅,已經在時光和時代大潮中淪陷、圮塌。

    但是,這裡依然是一個有著古榕、石拱橋、塔、書院、老宅、碉樓的原鄉,值得有心尋找鄉土中國的人前來探訪。

    這個古村落,正是此前入選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的龍川縣麻布崗鎮大長沙村。

    古宅:也許你會在下一個角落撿到銀子

    錫嘏廈外牆掛上了一條標語,紅底黃字,很是醒目:“保護好古村落,留住青山綠水!”因為在今年年初被評上了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村干部很重視,在著意提升村民保護古村落的意識。

    這座古宅,和“槐瑞流榕”王屋、“直方大”王屋、九如第等,是大長沙村的古民居代表。

    大長沙村的古民居多建於明末至民國初,既有府第式,又有一般的土木結構的民居,現在保存完整的有20多座,每座建築都有廳、房、天井、走廊等。

    古宅的名稱,大多有著吉祥的寓意,屋主常常從《詩經》、《尚書》、《論語》等古籍經典中集句拈詞而來。那麼,何謂“錫嘏”?“錫嘏”二字,“錫爾純嘏”出自《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蘊“賜福”之意。

    走過“錫嘏廈”浮刻石匾,可以發現,這座古宅,飽含了當時屋主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子孫的期望——處處雕花,處處有畫,舉凡能雕能畫的,都雕和畫上了。

    錫嘏廈由王氏先祖建於清代,大門前檐有兩根八角紅砂巖石柱承三步梁,梁架有金漆雕刻龍鳳、鳥雀和花草圖案;正廳後部的兩根圓木柱,柱面镌有對聯一副,上聯曰:“曰旦曰明舉念勿忘天理”,下聯為:“為忠為孝克家須紹宗風”,諄諄教育子孫後代能夠克己復禮,遵循家訓,忠孝為先。

    如今已經81歲的村民王隆烈正是屋主的後代,王隆烈告訴記者,這個屋子裡出了很多有學問的人,比如從中山大學畢業的王隆迎,解放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任職,曾參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工作,在上世紀80年代曾與胡喬木共事。

    由於歷史原因,屋主很多後人已經到國外去生活了。

    王隆烈說,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很多出外的男丁都會回來祭祖。

    有祖可祭,有根可尋,這也是“故鄉”的一個重要功用,這是家族的意義,血緣的印記,客家人過春節,是要和祖先一起過的,在一個客家古村落裡,春節、元宵、清明、重陽、中秋,並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消費的時段。

    村民王國燕也是錫嘏廈屋主的後人,他說,傳說屋子的一位老祖宗就非常有錢,臨死之時制作了10口大錫鍋,每口鍋都裝滿了白花花的銀子,這些鍋就被藏在屋子的某個地方。後來,屋主後人只找到了一口鍋,其它的鍋都不知道哪裡去了,因此現在很多村民都還能在村裡某個地方撿到銀子。

    由於錫嘏廈建築規模較大,木雕刻工藝水平較高,對研究當地清代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因此,2010年,該屋被定為龍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乾隆二十五年的“槐瑞流榕”王屋,已經無人居住,成了養雞之所。下廳還長了一棵茂盛的苦瓜籐,卷且曲的籐蔓,在夏天的艷陽下綠得透明。雞群在幾個廳裡走來走去,踏過一些沒堆好的柴草。

    這是一座占地面積1946平方米的古宅,有9廳9天井和60個房間,龍川縣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普查隊員們深為歎息:“這座古宅規模較大,廳堂寬敞,建築和雕刻工藝較高,可惜已有部分建築崩毀,被廢棄了。”

    此外,安全第、榮蔚第、花鶴樓、九如第等,雖有的木雕工藝水平高,但總體保護狀況不容樂觀。

    在“直方大”王屋,我們繞著外牆走了一陣,忽聞到一陣“五谷輪回之物”的臭氣,正要快步走開,同行的專家,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教授譚運長忽然叫住我們,指著廁所旁邊一塊長且大的石條給我們看,原來那是一個石碑,上面記著一些人名及其捐來的功名稱謂等。只是當時備受人珍視的石碑,如今作了雞捨與廁所的一部分。

    “直方大”王屋中廳還保存有一對漆金木楹聯,上寫:“采舞華筵歡五代,年周花甲快雙親”,是前人祝壽留下來的。

    不遠處有一個小屋,高高的房頂,裡面供奉著關羽畫像,關羽後面是持刀的周倉,和按劍的關平。村民說,以前這是習武的地方。

推薦閱讀:

河南沁陽西向鎮的“鬼村”

中山鬧市中的三山古廟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河北衡水安濟橋


    碉樓:30多座碉樓保一方平安

    習武強身,且能保家衛國。但血肉之軀,也需要庇護。大長沙村曾有過30多座碉樓。

    碉樓在古代主要防御盜匪之用,只有富裕殷實的人家才需要建設碉樓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因此這麼多的碉樓也向後人訴說著大長沙村曾經的輝煌與鼎盛。

    “在動亂的年代,比較富裕的村落,很多有錢人建起了很多碉樓,碉樓與碉樓之間可以互相支援,哪裡出事,槍炮就能打到那裡。”譚運長說,“大長沙全村33座碉樓都是分配在關鍵的地方,外面的土匪強盜都不敢輕易進這個村,幾百年來都很平安,大家都過著平靜安樂的日子。”

    這些碉樓都是土木結構,非常堅固,一座碉樓可以住上100多人,裡面有水井、糧食、灶台,遇到戰亂盜匪,這些碉樓就是最佳的避難場所。

    村民王國燕告訴記者,1949年5月5日,國民黨將領黃道仁率領一個連的殘余部隊包圍了大長沙村,村民們當即被全部轉移到了碉樓裡,當時共產黨的游擊隊,就在錫嘏廈支起炮台對抗國民黨殘余部隊,打仗打了三四天,終於把國民黨殘余部隊全部趕走。

    在長祥碉樓,今年已經71歲的王國清老伯

    介紹,長祥碉樓建於清朝年間,距今有幾百年歷史了,這座碉樓的結構主要是由土石和木頭所構成,它的外牆有20多厘米厚,非常堅固,裡面有水井。通過最頂端的瞭望亭,可以看到全村的一切動態,土匪、強盜一進村,村民就可以看見。

    為何大長沙村有這麼多炮樓?大長沙炮樓之多之完備,可能在很多作為古村落形式的村莊裡是很少見的。

    譚運長給我們釋疑說,此地在清朝的時候很富裕,是它最繁榮、人口最興盛的時期,當時這個村就有1000多人,附近幾個村的土地都是大長沙村的田產,且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曾發生過太平天國運動,“相信當時這裡的很多在外做官、經商的村民,知道外邊世界大亂,所以就讓村裡的富戶建築炮樓,基本上每個大戶人家都建有一座炮樓”。

    古時的碉樓對於今時今日的村民來說可能意義並不太大,因此不少村民把一些碉樓強行拆毀,在原地蓋起了新房。

    文教:仍保存有清代私塾

    “兒家住近古錢塘,也有朱欄映粉牆。三五良宵團聚樂,春秋佳日嬉游忙”(豐子恺),大長沙優美的風物,滋養了這裡的人民,在明清科舉時代,大長沙古村人才輩出,有王觀(明永樂癸卯科舉人、威州通判)、王弼(清乾隆壬子科舉人)、黃良禮等10位舉人,還有許許多多的貢生和秀才。民國時期,也出過不少官員,如:紫金縣縣長王登庸、國民革命軍中校團長王觀文等等。

    至今,大長沙村還存有私塾1座——錫嘏廈私塾,書院1座——文林書院。

    錫嘏廈私塾是旁邊錫嘏廈主人興建的一所私塾,有3層,270多平方米,裡面有學生上課的和教師居住的地方。過去,不僅住在錫嘏廈的年輕人可以在這裡讀書,整個村甚至外村的人都有來這裡讀書的。

    “這樣一家人自己建一座私塾,辦一家書院,在客家建築中非常普遍,這是當時一個建築形式的特征,也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觀念。”譚運長說。

    因為舊族譜已在“文革”中失去,錫嘏廈及其私塾的建造者究竟是誰,已不容易知道。

    文林書院也是四合院式的樓房建築,屬於土木結構,建築面積較小,只有4間房,約為100平方米。為清代舉人王弼創建,解放後曾被生產隊用作糧倉。錫嘏廈私塾和文林書院雖然保存狀況並不佳,但對研究當地清代科舉制度下的文化教育狀況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教授譚運長:多個姓氏和睦共處一村並不多見

    大長沙村給我的最大的感覺是,第一,它的建築相對集中,第二,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在客家古村落中看到的所有建築形式基本上都有,包括祠堂、民居、書院、古井、古塔、古炮台,而且它的炮台特別多,有30多個,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常祥樓旁邊的炮樓,基本上沒有什麼損壞。

    大長沙村有個很大的特點,幾姓人和睦相處幾百年,在客家村落裡是很難得的。王氏1379年來開基,20年不到黃姓來,後來其他姓氏陸續加入進來。後來經過發展,王姓成為最大的姓,和其他姓氏和睦相處,很難得,很少見。因為,一般客家人的古村落裡都有姓氏之間的相互排斥,爭斗。尤其是治安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的村莊,一般姓氏之間最終只能留下一兩個。我想,這裡面根本的原因,大約和大長沙村本身面積很大,這塊盆地的土地面積夠廣有關。

    另外,我們看村裡文峰塔下面的寺廟也很有意思,看起來是個佛堂,但是它裡面供的神像,有玉皇大帝,也有觀音,還有民間的張氏姐娘。客家人的寺廟和民間信仰,基本上是多神教,各種各樣的神共聚一堂,只要是能夠保佑他們的,都信,不像西方人的宗教,排他性很強,這又是大長沙村的一個特點。

    該村的體系性很強,各種建築形式都很完備,有一個比較好的開發價值,要建立起體系,在建築和建築之間把他的體系性理出來,把整體化樣貌搞出來;二要從歷史資料和人文資料方面進行挖掘,把文化脈絡理出來,理清人物和建築之間的關系。這個村莊是很有價值的,給人很多啟發。

推薦閱讀:

河南沁陽西向鎮的“鬼村”

中山鬧市中的三山古廟

惠州墨園古村文韬武略兩傳奇

河北衡水安濟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