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衣食住行(一)錦裝素裹巧梳妝

衣食住行(一)錦裝素裹巧梳妝

日期:2016/12/16 20:08: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往今來,服飾總是各個民族風俗習慣的最明顯標志之一。從亘古久遠的荒洪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華夏大地上的各個民族的服飾已從穿樹葉裹草莖發展到西服革履,時尚衣飾更是層出不窮。在此期間,中國各個民族的服飾習俗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有的服飾習俗從古老年代流傳至今,有的已成為歷史陳跡,還有的則在沉寂多年後又東山再起,展現出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魅力。下面所述雖然只是中華民族眾多古老服飾習俗中的很少部分,但仍可管窺到中國民族大家庭服飾文化的不同側面。
一、源遠流長的漢族服飾
在歷史上,中國漢族的服飾曾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不但對中國歷代少數民族的服飾習俗,而且也對其他一些國家的服飾習俗,產生過明顯甚至是巨大的影響。從韓國人傳統婚禮上的新郎新娘禮服,人們可以找到漢代服飾的印記;而日本人引以為榮的和服,更是與唐代服飾的流傳密不可分。今天,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許多地方都日益時髦現代化,已經很難看到地道的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了。正因如此,在中國一些地區依然保存的漢族傳統服飾習俗往往會令許多中外游客感到新奇。
在陝北地區,頭扎白羊肚手巾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漢族男子頭飾了。白羊肚毛巾並非以羊皮制作,而是當地婦女們手工織成,因其看上去潔白柔軟,毛絨蓬松,如同羔羊的肚皮毛而得名。中國人頭上戴巾的風俗據考證源出於商代。漢代蔡邕的《獨斷》篇這樣記載:“帻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所服也。”帻即古代的巾,南朝梁大同九年顧野王所撰《玉篇》解釋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於頭”,可見古代人就已如此著用。不過頭巾的顏色是隨著朝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於是就出現了秦時的“黔首”、西漢末年的“蒼頭”等不同稱呼。中國百姓頭巾尚白,據說是從三國時開始的。秦漢時代的頭巾戴法和今天陝北農民用白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已基本一致,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中就記載了當時人的束頭巾方法:“绡頭……或曰帞頭,言其從後橫陌而前也”,這和如今陝北人纏戴白羊肚手巾時由後向前在前額上挽疙瘩花的方式幾乎是如出一轍。陝北農民喜愛白羊肚手巾,首先是它能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暑天擦汗,冬日御寒,風天擋塵,田間洗手擦臉,白羊肚手巾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不僅如此,普普通通的白羊肚毛巾在當地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中也發揮著特有的作用,許多陝北年輕姑娘談戀愛時,都要親手織幾條手巾送給心愛的小伙子,以表示自己純潔的愛情。有著一物多用功能的巾帻類衣飾並不僅限於陝北地區,廣東潮汕地區的農民也喜愛這樣一種用品,當地俗稱“潮州水布”。但是他們平時並非將其裹在頭上,而是扎在腰間。這種水布多用小花格土布制成,相傳起源於唐朝,據說是大文豪韓愈任潮州刺史時流傳下來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水布的用途也是多種多樣,既可束腰聚力,又可洗臉擦身,還可當頭巾、圍巾或用來捆扎、包裹物品,真是方便無比。
除了頭飾腰帶,在中國一些地區還可以看到另外一些風格明顯的漢族服飾。在一些漢語辭典中,可以查到“汗褟兒”這個詞。這是夏天貼身穿著的一種中式小褂,在過去可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漢族“時裝”。然而如今許多中國人,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的中國沿海地帶的居民,對這種服裝已經非常陌生了。幸運的是,在青海省的河湟地區,仍可在許多漢族人身上看到這種式樣的衣服。炎熱的夏季,看著河湟地區人們身穿各種不同式樣的“汗褟兒”,一身暑氣似乎也會馬上減輕許多。當河湟地區天氣轉涼時,又會有一種中式服裝進入人們的眼簾,這就是“主腰”。“主腰”實際上就是常說的棉襖,在中國問世的時間也很早了,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金瓶梅》和《紅樓夢》中,都曾提到過它,就是很好的證明。河湟地區的“主腰”式樣過去也是斜襟右衽,如今則多改為對襟立領。男子所穿“主腰”顏色多為黑色,婦女的“主腰”則色彩多樣,就連嬸子大娘們也不例外。年輕姑娘媳婦們就更不同凡響了,她們不但專門挑選顏色艷麗的布料做“主腰”,而且不像其他人那樣在“主腰”外面加一件罩衣,而是直接把漂亮的主腰穿在外面,從而顯得那麼嬌艷俏麗,楚楚動人。2001年在中國上海召開的APEC成員國峰會上,與會的領導人相聚時穿上中國政府給他們准備的色彩鮮明、圖案喜慶的對襟立領“華服”,那濃郁的中國傳統服飾風格不僅讓外國來賓贊不絕口,甚至使許多中國人眼睛為之一亮,馬上使它成了流行的“時裝”。然而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華服”與河湟地區居民世代穿著的“主腰”大同小異。


女式服裝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中一向是最為奪目的部分,中國漢族婦女的服飾也是如此。要想一睹這方面的風采,大可到福建泉州、惠安去看看那裡漢族婦女的服飾的不同韻味。惠安婦女奇特裝束主要集中在衣、褲、褲帶上的銀褲鏈、頭巾和斗笠上。惠安女的頭巾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等狹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如果不仔細辨認,就是熟人也很難一下子認出斗笠下的人是誰。雖然她們無論冬夏總是把頭包緊,但卻要露出肚皮,褲子也非常肥大,所以有人把惠安婦女服飾的特點形象地總結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在泉州街頭,當看到惠安女風姿綽約地與自己擦肩而過時,立刻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南國風韻撲面而來。見識過福建惠安婦女的服飾,再去觀賞一下江蘇蘇州吳縣前戴村婦女們極具江南特色的服飾,會使人更有新的感受。前戴村地處吳淞江北畔,是個典型的水鄉村落。前戴村婦女歷來以梳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褲、束裙為主要服飾裝扮,世代承傳,相沿成習,素有“蘇州少數民族”之稱。前戴村婦女腰部的裝束最具特色,由三部分組成:裙、腰頭和穿腰。裙束在罩衫外面,一般是兩幅布前後疊壓做成,兩側多用絲線繡裥。腰頭用兩種顏色的布分三塊拼成,兩邊用紐扣與穿腰相連,是束在裙外面的圍裙。穿腰是與腰頭相連的腰帶,上繡各種圖案花紋,是服飾中的重要裝飾物。前戴村的婦女服飾,既保護身體以利於生活和勞動,又注重展示水鄉婦女的人體美,把她們的俏麗身姿襯托得美不勝收。
二、風格獨具的魚、獸皮服飾
自然環境物質條件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往往會產生明顯影響,然而能像東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那樣善於充分利用本地天然資源解決服飾問題的,在中國也屬少見。其中最具典型性的,莫過於東北地區的赫哲族人了。
過去,赫哲族人主要從事捕魚生產,他們不僅以魚為主要食物,而且在服飾上也充分就地取材,穿魚皮,飾魚骨,這在中國各民族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難怪歷史上曾被稱為“魚皮部”。在清代早期傅恆編纂的《皇清職貢圖》、清末曹廷傑所撰《西伯利亞東偏紀要》以及民國時期鄭士純等編修《桦川縣志》等典籍中,都對赫哲族人的服飾有所記述,足見赫哲族人的魚皮服飾影響之久遠。赫哲族人制皮用的魚,都是重達幾十斤甚至幾百斤的大魚。制皮時先將魚皮整張剝下,去鱗後曬干,再經過揉搓、木錘捶砧等“熟皮”工序,使魚皮變得像布料一樣柔軟,並用紅、黃、藍、綠等色彩鮮艷的野花等植物染料將其染上各種顏色。經過拼接、剪裁,再用特制的魚皮線連縫,一件魚皮衣服便初步成型了。接著再在襟沿、口邊鑲縫上用染上不同顏色的鹿皮剪裁而成的各種雲紋或其他吉祥圖案,使得衣服既有渾樸粗犷的風格,又有美觀大方的色彩。此外,衣服上還要飾以貝殼、銅錢、魚骨扣和其他各種魚骨飾品,從而更加雅致耐看。赫哲族人可以用魚皮制成各種式樣的衣著,如魚皮長衫、魚皮上衣、魚皮套褲、魚皮圍裙、魚皮腰帶、魚皮手套,甚至還可制成輕便耐磨又保暖的魚皮靰鞡。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外人是很難相信毫不起眼的魚皮也會有這樣大的用場。雖然赫哲族人從20世紀初時已經開始使用布匹、綢緞等其他紡織材料縫制衣服,但風格獨特的魚皮衣裝,仍被赫哲族人視為自己的傳統服飾。若能目睹赫哲族婦女熟練地熟制魚皮的過程,觸摸一下魚皮衣裝,在如今已實屬難得了。
除了魚皮服飾之外,赫哲族人還喜歡穿著各種獸皮衣裝,這與他們兼事狩獵生產活動不無關系。赫哲族人穿用的獸皮衣飾主要有狍皮大衣、狍皮褲、狍頭皮帽、狍皮被褥、狍皮手套、狍皮襪,以及野豬皮靰鞡、熊皮靰鞡等。然而獸皮衣飾卻不是赫哲族人所獨有的,東北地區許多民族都是制作獸皮衣裝的高手,其中鄂倫春族人更是勝人一籌。他們喜愛的獸皮衣裝有男女狍皮袍、鹿皮褲、狍頭皮帽、狍皮鞋、鹿皮或犴皮高腰皮靴、布腰皮底鞋、狍皮襪、各式狍皮手套,以及獸皮制作的口袋、帳篷、背包、荷包、馬褡、帽飾等等。在這些獸皮衣飾的裝扮下,鄂倫春族獵人們個個顯示出骁勇、英武的本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